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法对《机械制图》这门理论知识很抽象、实践性又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现教、学和做一体化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一、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呈现的优势
1.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中,教师提出具体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师不再经营整个教学过程,其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譬如教师布置学生求出各种位置的点、线、面的投影任务后,学生就根据平面点坐标的相关知识,顺藤摸瓜理解出空间点的概念,依次分析出点、线、面的投影及特性,同时也能加强对三投影面体系的理解。学生主宰了整个学习过程,其主动参与性及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并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师提出了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学、善学、乐学、好学”的情景中积极思考、判断和互相交流。如在识读几何体表面点的投影及截交线时我就给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将物体进行切割、取点,求出相关投影,找出一定的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成功体验又反过来激发了他们乐学的精神,从而达到了良性循环。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环节
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办法及思路很多,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自身的因素来设计。下面以讲解斜视图为例来阐述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1.布置任务。
机件的结构和形状千变万化,当机件的某些结构与基本投影面倾斜时,为了反映其真实形状,一般选择斜视图来表达。但是学生初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为种种原因都会感到难度很大,为了合理引导学生积极掌握这一知识点,我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任务:依据投影特性中的真实性,画出如下图一中倾斜部分的真实投影。
2.分析并执行任务。
正确画出如图一机件的斜视图时牵连的知识点有:形体结构的分析,正投影特性中的真实性,辅助投影面的建立,三视图的画法及“三等”关系,斜视图的配置及标注,等等。
对于第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否决定了学生对机件的表达是否正确,因此学生要将机件结构进行分解;第二、四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在正投影作图中学过,学生只需将旧知识进行复习就可以了;第三个知识点是能否正确画出斜视图的关键所在,我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选择恰当的位置作为辅助投影面,以便使倾斜部分的真实投影得到反映,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五个知识点是斜视图的配置及标注,其方法来自于向视图。分析完后,我让学生立即按照上述过程操作,画出如图二的图样,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完成任务,延伸提高。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在听课或者教师的引导过程中似乎都懂了,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通过分析、操作完成如上图倾斜部分的表达后,为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通过画出如下图三机件的表达图样达到掌握斜视图的画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4.评价结果,体验成功。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理解能力有高有低,接受能力也不同,教师应在学生完成每个子任务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分析、总结,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点评。在教学评价环节中,主要运用多元与多维相结合的模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尤其注重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不仅把评价看作单纯的成绩评判,而且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手段。
例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画出的图样在班级进行评比,对于画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并张贴。对于学生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可以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做,补做的次数不限,直到满意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提供一定的协助。这样学生就可能会为追求一个理想的成绩而自觉进行反复学习。
三、实施任务驱动法应该遵循的原则
任务驱动法是紧紧围绕着“任务”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为了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遵循以下原则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
1.分层设计,任务符合“最近发展区”。
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等,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如在学习抄画平面图时,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设计的任务中可以包含有圆弧内、外相切混合连接;而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要求单一的内、外相切就行了。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完成任务,体验到成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2.循序渐进,任务螺旋式递进。
教师设计任务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知识点前后紧密衔接,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点综合到后面的任务中去,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螺旋式地层层递进。学生能力在对不断循环、不断反复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中得到提高。如回转体的截交线就必须有基本体三视图的知识作为铺垫,这样就基本做到了前后呼应,循序渐进。这里的“序”,一般不单纯是知识的线性展开,而含有部分“超链接”的“序”,这种循序渐进才是真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
3.深入实践,任务具有开放性。
设计的任务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譬如在读零件图的技术要求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生产车间、使用现场进行调研,透过零件的加工过程和在机器中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理解技术要求中的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其他要求,并从中获取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的更多相关理念,熟悉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科学程序,加强对零缺陷理念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典型的、具体的“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达到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呈现的优势
1.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中,教师提出具体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师不再经营整个教学过程,其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譬如教师布置学生求出各种位置的点、线、面的投影任务后,学生就根据平面点坐标的相关知识,顺藤摸瓜理解出空间点的概念,依次分析出点、线、面的投影及特性,同时也能加强对三投影面体系的理解。学生主宰了整个学习过程,其主动参与性及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并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师提出了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学、善学、乐学、好学”的情景中积极思考、判断和互相交流。如在识读几何体表面点的投影及截交线时我就给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将物体进行切割、取点,求出相关投影,找出一定的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成功体验又反过来激发了他们乐学的精神,从而达到了良性循环。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环节
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办法及思路很多,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自身的因素来设计。下面以讲解斜视图为例来阐述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1.布置任务。
机件的结构和形状千变万化,当机件的某些结构与基本投影面倾斜时,为了反映其真实形状,一般选择斜视图来表达。但是学生初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为种种原因都会感到难度很大,为了合理引导学生积极掌握这一知识点,我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任务:依据投影特性中的真实性,画出如下图一中倾斜部分的真实投影。
2.分析并执行任务。
正确画出如图一机件的斜视图时牵连的知识点有:形体结构的分析,正投影特性中的真实性,辅助投影面的建立,三视图的画法及“三等”关系,斜视图的配置及标注,等等。
对于第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否决定了学生对机件的表达是否正确,因此学生要将机件结构进行分解;第二、四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在正投影作图中学过,学生只需将旧知识进行复习就可以了;第三个知识点是能否正确画出斜视图的关键所在,我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选择恰当的位置作为辅助投影面,以便使倾斜部分的真实投影得到反映,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五个知识点是斜视图的配置及标注,其方法来自于向视图。分析完后,我让学生立即按照上述过程操作,画出如图二的图样,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完成任务,延伸提高。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在听课或者教师的引导过程中似乎都懂了,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通过分析、操作完成如上图倾斜部分的表达后,为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通过画出如下图三机件的表达图样达到掌握斜视图的画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4.评价结果,体验成功。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理解能力有高有低,接受能力也不同,教师应在学生完成每个子任务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分析、总结,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点评。在教学评价环节中,主要运用多元与多维相结合的模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尤其注重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不仅把评价看作单纯的成绩评判,而且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手段。
例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画出的图样在班级进行评比,对于画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并张贴。对于学生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可以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做,补做的次数不限,直到满意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提供一定的协助。这样学生就可能会为追求一个理想的成绩而自觉进行反复学习。
三、实施任务驱动法应该遵循的原则
任务驱动法是紧紧围绕着“任务”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为了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遵循以下原则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
1.分层设计,任务符合“最近发展区”。
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等,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如在学习抄画平面图时,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设计的任务中可以包含有圆弧内、外相切混合连接;而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要求单一的内、外相切就行了。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完成任务,体验到成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2.循序渐进,任务螺旋式递进。
教师设计任务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知识点前后紧密衔接,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点综合到后面的任务中去,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螺旋式地层层递进。学生能力在对不断循环、不断反复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中得到提高。如回转体的截交线就必须有基本体三视图的知识作为铺垫,这样就基本做到了前后呼应,循序渐进。这里的“序”,一般不单纯是知识的线性展开,而含有部分“超链接”的“序”,这种循序渐进才是真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
3.深入实践,任务具有开放性。
设计的任务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譬如在读零件图的技术要求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生产车间、使用现场进行调研,透过零件的加工过程和在机器中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理解技术要求中的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其他要求,并从中获取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的更多相关理念,熟悉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科学程序,加强对零缺陷理念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典型的、具体的“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达到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