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收成五十秋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dly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开花落几千秋,
  白腔白调万古悠。
  大理建州五十年,
  连连得丰收。
  
  唱不完的新成就,
  写不尽的美白州。
  大本子曲天天唱,
   世代永不休。
  
  这是大理白族文艺家们弹起龙头弦子,面对自治州的巨大变化,从心底由衷地倾吐出来的大本曲“高腔”。
  几千年历史的花开花落,多少代艺人唱着哀伤的白腔白调,盼望着命运的改善,曲艺的新生。只有1956年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后,才有白族曲艺的根本改变。艺人们的地位由被人歧视的“下九流”变为受人尊敬的“说唱艺术家、作家、音乐家、曲艺家”,有的还被选为省、州、县市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省曲协的理事、副主席。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中国共产党提升了我门的政治身价,跳出苦海,一步登天”。因此焕发出极大的政治热情,创作了大量的翻身解放新天地、新人新事新生活的新曲目。从家庭院落、“高台教化”走上人民的艺术舞台,从看本子听说唱发展到舞台表演,从大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曲艺新秀,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接力梯队,薪火相传。
  最值得称道的是白族妇女的参与,她们勇敢地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传袭古规——“女人弹唱会变骚,蒸馍也不泡”。白族妇女挺直腰杆,登上了大雅之堂。从上个世纪的女金花杜德平、李月笙、李木香、杨学英、黑必良等登台表演起,到近期走红国内外的杨顺花、郭晓梅、赵福仙、李宝妹、李丽、赵冬梅、杨汝芬、黄浩娟都是白族金花曲艺家的代表人物。
  大理市少年艺术学校成立20年来,也培养了许多讲故事、说快板、唱大本曲的小演员,如:大本曲说唱《白州飞起金凤凰》;表演唱《麻雀调》、《吹起金唢呐》等都是获得省级以上奖的优秀曲目。
  州级各个创作、研究、艺术表演团体对民族曲艺都经常予以关怀和支持,促进了曲艺事业的发展,在五十个金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有的帮助创作、修改加工曲本,有的帮助设计音乐,有的担任导演、表演的指导,使一个又一个新曲目逐渐完善起来,在省级和国家级获得金奖、银奖、牡丹奖,甚至到欧洲、亚洲的国际舞台上表演,赢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使白族曲艺在继承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五十年来的道路是曲折的,经受了风风雨雨的洗礼,最难熬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曲艺艺人不管是唱大本曲、本子曲、说方言评书和相声的,或是扬琴弹唱的,都被当作“牛鬼蛇神”而遭到批判,受到冲击。然而,风雨过后,又是晴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8年,是文艺的春天,是文艺复兴的大好时期,也正是曲艺丰收的黄金时节。
  经过了一波三折的磨难,艺人们更加懂得文艺春天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带来的良好机遇千载难逢。而各种现代科技的娱乐功能带来的严峻挑战也迫使曲艺必须变革,去适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出人出书走正路”的要求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受到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压榨,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许多传统曲本已经失传,民间艺人所剩无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州只有十多人,一般能唱若干大本子曲的也只有30人。自1956年11月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后,民族曲艺获得新生,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50年来虽有曲折,但在1982年9月正式成立“大理州大本曲工作协会”(1991年一月改名“大理白族自治州曲艺家协会”)以来,至今已拥有全州129个会员,其中:60岁以上的13人,中年59人,青年57人;男性76人,女性53人。无论从年龄结构、男女结构和人数来看,都比建州初期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11月第三届理事会选定的17人中,青年和女性各占一半,曲艺队伍特别富有朝气与活力。
  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时,杨益先生唱出的“山花词”(“大本曲唱翠茵茵,又改旧来又编新,山茶花开香千里,唱出时代音”)正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白族曲艺盛况。首先,记录整理了白族传统大本曲83本;本子曲52首;各民族民间故事及方言评书2500个;汉族扬琴有传统曲目20个,新曲目有《度过穷人关》、《禁毒》、《夫妻识字》、《柏洁泪》、《古城春》、《两户人人夸》、《劝烟调》、《劝赌调》等。还有“莲花落”、“渔鼓”、“相声”与白族语“相声”、“大白曲”等,也都被搜集、记录下来,成为珍贵遗产。
  创作情况,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从建州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创作和演唱的大本曲有:《施上泽入社》、《入社前后》、《入社退社》、《社会主义门》、《抓兵恨》、《恩仇难忘》、《改邪归正》、《大理好风光》、《幸福树》、《一箩优质肥》、《三颗螺丝钉》、《串春花》、《喜事一桩接一桩》、《试验田中一枝花》、《唱雷锋》、《玉花姑娘》、《农家乐》等。本子曲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四二起义》、《解放曲》、《妇女翻身曲》、《农家四季乐丰年》、《女队长》、《阮瑞章》、《金鸡三唱》、《阿汪与贵香》、《降龙曲》、《铁龙颂》、《老牧人下山》、《东山人之歌》、《难忘的会见》、《白曲献给毛主席》等。
  “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就创作和演唱了大本曲《女皇梦》、《除四害》、《我是一只画眉鸟》等,以及本子曲《怀念毛主席》、《清除“四人帮”》等作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的28年,是大理州民族曲艺全面振兴的大好时期。1979年底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艺会演”中,大本曲艺术重新登台表演,获得热烈欢迎。1980年10月由省、州文化部门联合举办的“大理州大本曲讲习班”,培养了35个白族青年曲艺骨干。1984年8月又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业余曲艺队”,在参加全国曲艺节、全省曲艺会演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的评奖中,已有16件作品获得20次省以上奖。
  1984年8月,由省、州曲协联合会召开的“云南省第一次曲艺讨论会”上,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对大本曲的历史源流、师徒承传、文学特点、句式韵式、音乐结构、现实题材、创作技巧、演唱风格、发展概况、经验体会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对大本曲、本子曲的创作、表演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986年4月,大理市文化局和文化馆编辑出版了一本《白族大本曲音乐》;同年10月,大理州文化局又出版一本《白族大本曲音乐》,其中精选了一组论文,包括曲目调查、音乐结构特点、源流探讨、艺人简介、演唱风格等,使内容更加丰富。比起1957年11月禾雨记译的《大本曲音乐》一书,又进了一步。2000年6月,李晴海主编的《白族歌手杨汉与大本曲艺术——杨汉先生诞辰100周年(1884—1984)纪念文集》出版。同年,大理州文化局印行了《刘沛先生大本曲集》;2003年2月,大理州文化局编的《大本曲简志》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施珍华、陈瑞鸿、李文波编译的《石宝山传统白曲集锦》(其中有本子曲35首)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对于保护曲艺遗产,传承历史名著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近十多年录音、录像、光盘市场的繁荣,白族大本曲与本子曲也被争相制成音像制品引入市场,而且十分畅销,成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艺术作品。既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又成为良好的传习手段,成为百听不厌的艺术作品。现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大本曲《柳荫记》、《英台哭五更》、《十八相送》、《望夫云(选段)》、《绕三灵》、《十二杯酒》、《三公主修行》、《数花名》等。本子曲有《月里桂花》、《鸿雁带书(上下本)》、《穷汉叹五更》、《报答父母恩》、《劝夫五更曲》、《出门调》、《婆媳风波》、《劝赌调》、《烟鬼叹》、《劝夫戒烟曲》、《青姑娘》、《男是青松女青衫》、《十二月调》、《母鸡抱鸭》、《出门恋》、《出门相思》、《泥鳅调》等38首,走出了一条民间自觉保护与传播白族大本曲的新路子。投资者有了市场,赚了钱;曲艺家们“借鸡生蛋”,借助于音像老板的投资,用现代音像的科技手段去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达到了“双赢”与互利。,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之一。
  建州50周年的成果,反映在民族曲艺在国内外的影响方面,也是可喜的。单从在省以上获奖的情况以及国际影响看,都是很有成效的。
  1956年8月,杨汉先生乘飞机到北京参加了全国音乐周活动,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他创作和自弹自唱自表演的大本曲唱段《大理三月好风光》,在云南省文化会演中获得创作、表演、音乐、节目4个一等奖之后,此次在北京演出,又获得与会中央领导和音乐周参会者的赞扬。此作品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
  1958年8月,在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中,由杨绍仁、沈来中创作和伴奏,白族姑娘杜德平演唱的大本曲《灯塔》,获得创作、演出奖,受到普遍称赞,并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60年7月,本子曲艺人张明德被选为全国第三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代表。在北京开会期间的7月23日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他即兴编唱了本子曲唱段《难忘的会见》,受到好评。
  1964年10月,杨益创作的大本曲《试验田中一枝花》,由李明璋、何芳秀2人演唱,黄永亮伴奏,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观摩演出20多场,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后,灌制成唱片发行,成为至今唯一的大本曲唱片。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少数民族演员并合影留念。黄永亮、何芳秀2人被选为少数民族代表,登上了北京天安门国庆大典观礼台。
  1965年8月,由马福明创作,段顺媛演唱的大本曲《云姐杀敌》;由施珍华创作,陈瑞鸿弹唱的《老牧人下山》被选送参加云南省曲艺会演,双双获得优秀节目奖。
  1976年3月,施珍华创作的本子曲《高山新梅》被选送参加云南省曲艺调演,获得优秀节目奖。
  1979年9月,黑明星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歌手、口头诗人会,他即兴创作演唱的大本曲唱段《我是一只画梅鸟》,被《光明日报》等报刊登载后,又载入《中国新文学大系》。
  1985年4月,施珍华被选为云南省曲艺家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国曲艺家第三次代表大会。
  1986年5月,施珍华创作的大本曲《本主不吃牛》、方木创作的本子曲《大理风光美》参加云南省曲艺优秀节目调演,分获二、三等奖。10月《本主不吃牛》又获得文化部、中国曲协“全国优秀曲艺录像评比”三等奖。
  1987年,王铮、马纲创作和表演的相声《西洋梦》获得云南省业余相声大赛新秀奖。
  1992年5月,由大理市少年艺术学校表演的大本曲《白州飞起金凤凰》(马福民创作)和故事《三姐妹》参加云南省少年儿童曲艺大赛,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7月,黄永亮等创作的大本曲《求亲》参加首届中国曲艺节获演出奖。10月,乐夫、小鹏创作的本子曲《石宝姻缘》获云南省文学创作二等奖。
  1993年8月,施珍华创作的大本曲《三塔会》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获二等奖。10月,施珍华撰写的论文《以创新求发展》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二等奖。
  1995年10月,施珍华、尹明举、赵建华创作的大本曲《游大理》,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
  1998年,董凤琴、杨惠梅演唱的传统大本曲《十八相送》获云南省“彩云奖•铜奖”。
  2001年4月,杨刘忠、陈明华创作的数来宝《找对象》参加云南省武装警察文艺会演,获一等奖。7月,郭小梅等创作的大本曲《选秧官》获全国第11届群星奖金奖;2004年10月又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三等奖。
  2002年3月,乐夫等创作的大本曲《审村官》获云南省环保文艺调演一等奖,以及全国环保文艺调演三等奖。
  施珍华创作的大本曲《木雕金花》连续三年获得三次奖,即2002年10月参加第四届中国曲艺节、2003年1月参加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评奖、2004年10月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均获二等奖。
  1991年录制的《白族乡音①》录入了大本曲套曲《英台哭五更》、本子曲《石宝姻缘》,先后发行5万多盒,不仅传遍全国,也传到欧、亚、美三大洲的36个国家。
  1996年10月至11月,中国白族音乐团应邀去北欧各国演出大本曲《英台哭五更》、本子曲《青姑娘》、《石宝姻缘》、《黄氏女登楼》、扬琴弹唱《白洁泪》等,场场受到热烈欢迎,谢幕三次,掌声不断。
  2003年3月,中国云南大理白族民间艺术团应邀赴日本大阪、依丹作“地球音乐”专场表演,其中大本曲《思乡曲》、《配天婚》、本子曲《石宝姻缘》等都大受欢迎,鼓掌声经久不息。
  以上这些记录不是流水账,而是建州五十年来的珍贵史料,或许会有钩沉补史的作用。而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离不开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离不开各民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对此,曲艺工作者感激不尽,惟有在今后的实践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作为回报。
   (特约编辑:张时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