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馆从1999年开馆至今已经整整20年了,这期间我无数次前来瞻仰、奉读、聆听烈士們的事迹和影像。为写高波烈士的纪实文学,我来过;担任“雨花台烈士丛书”中《何宝珍传》《谢文锦传》两书的特约编辑时,我来过;今年盛夏,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党员活动日里,我又一次来过。心潮总是起起伏伏,胸中鼓满了一种信仰的力量。
瞻仰中,我随着人流,目移步动,那步履是缓缓地,轻轻地,一个个烈士的面容、一尊尊烈士的雕像,一件件烈士的实物,一封封烈士的家书……在眼前注目,我细看慢品着,而最让我心动的是场馆中,伴随始终的那深沉、委婉的背景音乐,让人思绪万千,柔肠绕指。
这音乐不同于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那种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同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旋律的跳荡、情感的变幻、想象的奇妙;没有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勃拉姆斯的挚情、肖斯塔科维奇行进中的呻吟叹息。这音乐给人的是一种震撼,一种崇敬,一种美感。催人奋进,养人浩然,育人凛然,促人前行中一路坚定,一路坚实,一路坚强。
写这背景音乐的是一位烈士的后代,他是著名音乐家吕其明,他的父亲的事迹也陈列在纪念馆中。我轻移步履在纪念馆二楼的“军旅英杰献身决战”展墙上,找到了这位烈士,他是吕惠生。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新四军第七个师北撤时,因叛徒出卖,吕惠生在芜湖被捕,解来南京。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吕惠生坚强不屈,这年11月牺牲时年仅43岁,留给15岁儿子吕其明的只有一首《狱中诗》。诗是这样写的:“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吕其明继承父亲事业的不是枪,而是音乐。20世纪50年代,吕其明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脍炙人口的红色电影歌曲为人们熟知。20世纪60年代,他所创作的大型交响乐《红旗颂》,更是一经演出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半个世纪以来,蜚声乐坛的吕其明先后创作了三百多首歌曲、五十多部电影插曲及十几部管弦交响乐。
1998年11月,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几位负责人慕名到上海找到名满天下的吕其明,请他为扩建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创作一部背景音乐作品。吕其明不假思索欣然答应。于是,1999年1月一个多星期时间里,人们总能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见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每天步行穿过深深的林荫道,一边走,一边打着节拍思索,而在陈列馆内,这位老人更是盯着陈列展品一看就是一下午……
回到上海后的半年时间内,吕其明每天伏案十几个小时,饱含深情,满含泪水,创作出了这部管弦乐组曲《雨花祭》。《雨花祭》全长60分钟、15个乐章,手稿摞起来有30厘米厚。对这部倾注半年心血的作品,吕其明实践了他的诺言:分文不取。我在吕惠生烈士陈列的玻璃柜前,看到了吕惠生的《狱中诗》手迹和吕其明捐赠的《雨花祭》管弦乐组曲总谱手稿。“我的作品能和烈士们共存,和父亲共存,我感到无上的荣光。”吕其明曾这样说。
步出纪念馆,骄阳似火,碧空如洗,天地宽阔,从遥对烈士“忠魂亭”的一条直线回望,远远的是巍峨高耸的烈士纪念碑,那纪念碑下火红瞩目的“信仰”两字,直入眼底,耳旁又依稀响起我熟悉的背景音乐……
瞻仰中,我随着人流,目移步动,那步履是缓缓地,轻轻地,一个个烈士的面容、一尊尊烈士的雕像,一件件烈士的实物,一封封烈士的家书……在眼前注目,我细看慢品着,而最让我心动的是场馆中,伴随始终的那深沉、委婉的背景音乐,让人思绪万千,柔肠绕指。
这音乐不同于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那种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同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旋律的跳荡、情感的变幻、想象的奇妙;没有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勃拉姆斯的挚情、肖斯塔科维奇行进中的呻吟叹息。这音乐给人的是一种震撼,一种崇敬,一种美感。催人奋进,养人浩然,育人凛然,促人前行中一路坚定,一路坚实,一路坚强。
写这背景音乐的是一位烈士的后代,他是著名音乐家吕其明,他的父亲的事迹也陈列在纪念馆中。我轻移步履在纪念馆二楼的“军旅英杰献身决战”展墙上,找到了这位烈士,他是吕惠生。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新四军第七个师北撤时,因叛徒出卖,吕惠生在芜湖被捕,解来南京。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吕惠生坚强不屈,这年11月牺牲时年仅43岁,留给15岁儿子吕其明的只有一首《狱中诗》。诗是这样写的:“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吕其明继承父亲事业的不是枪,而是音乐。20世纪50年代,吕其明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脍炙人口的红色电影歌曲为人们熟知。20世纪60年代,他所创作的大型交响乐《红旗颂》,更是一经演出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半个世纪以来,蜚声乐坛的吕其明先后创作了三百多首歌曲、五十多部电影插曲及十几部管弦交响乐。
1998年11月,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几位负责人慕名到上海找到名满天下的吕其明,请他为扩建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创作一部背景音乐作品。吕其明不假思索欣然答应。于是,1999年1月一个多星期时间里,人们总能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见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每天步行穿过深深的林荫道,一边走,一边打着节拍思索,而在陈列馆内,这位老人更是盯着陈列展品一看就是一下午……
回到上海后的半年时间内,吕其明每天伏案十几个小时,饱含深情,满含泪水,创作出了这部管弦乐组曲《雨花祭》。《雨花祭》全长60分钟、15个乐章,手稿摞起来有30厘米厚。对这部倾注半年心血的作品,吕其明实践了他的诺言:分文不取。我在吕惠生烈士陈列的玻璃柜前,看到了吕惠生的《狱中诗》手迹和吕其明捐赠的《雨花祭》管弦乐组曲总谱手稿。“我的作品能和烈士们共存,和父亲共存,我感到无上的荣光。”吕其明曾这样说。
步出纪念馆,骄阳似火,碧空如洗,天地宽阔,从遥对烈士“忠魂亭”的一条直线回望,远远的是巍峨高耸的烈士纪念碑,那纪念碑下火红瞩目的“信仰”两字,直入眼底,耳旁又依稀响起我熟悉的背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