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喜爱评书的人们,对评书大师连阔如老先生的女儿,连派评书唯一的继承人连丽如先生不会陌生。
在连丽如还很小的时候,有一天,连丽如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一书鼓,站在家里的凳子上梆梆梆就敲,那时电台里都是大鼓、评书,父亲瞧见了,竟然非常生气。父亲的理由很简单:他不希望女儿踏入曲艺界,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评书这项艺术虽然很受欢迎,但是却从来没有女评书演员,女儿学习评书,不符合老规矩,而他更希望的是让女儿好好念书,将来出国留学。
为了不让女儿说书,最严重时他甚至不让女儿来听自己说书,那又是什么最终让他改变了主意?
总理的嘱托让连阔如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1956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南北曲艺汇演”当中,连阔如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关切地问他有没有徒弟,当听说他一直没有收徒弟,又得知子女当中没有入学评书,便鼓励他让自己的子女继承父业,还嘱咐连阔如:不能叫广大群众喜爱的“连派评书”失传,一定要将“连派评书”传下去。总理的嘱托,连阔如一直铭记在心。于是在1959年,连阔如进入宣武说唱团后,挑选继承人成为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有一天在从书馆回家的路上,连丽如对父亲说:“我想和您学说评书。”这次的连阔如却出奇的平静。在连阔如心里,连丽如能不能在说书的这条路上走下去还另说,但是,可以先让她试试。
1961年初,在北京门头沟赵一轩茶馆,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台下坐着的都是来听连阔如说书的人。而此时后台的连丽如却手心出汗,十分紧张,她将生平第一次登台表演评书。此时连阔如先生上台照常说书,该说《辕门射戟》的时候,他托付听众,说:“我闺女跟我学说书,今天让她锻炼锻炼,大家伙给捧捧场。”铺垫过后,连丽如便上台了。40分钟的《辕门射戟》一字不差。此时的连阔如十分高兴。说完书回到家,推开门对女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头一次上台张开嘴,说的一句不差,你就能吃上这碗饭了。”虽有父亲的言传身教,作为连派评书的传人,想要将一门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也绝非易事。自1960年,连丽如进宣武说唱团当了学员,在这里她结识了另一个对她说书事业提供极大帮助的男人——贾建国。此时贾建国已经是团里的三弦演员了。连丽如觉得与贾建国特别聊得来。两个人感情越来越好,于是此时的连丽如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贾建国结婚。
与志同道合的爱人一起耕耘评书事业
1967年,区属的剧团开始解散,人员全部转业。宣武说唱团也就此解散,贾建国和连丽如成了食品厂的工人,每日与食品厂的汽水、罐头、冰棍打交道,没办法继续说书了。这段时间对于连丽如和连派评书,都是十分艰难的。一个毕生都在学习评书、追求更好演出效果的人,突然被迫告别舞台,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可想而知。然而,这并不是连丽如遭受的最大打击。
1971年,父亲连阔如逝世,父亲走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谁知道你们还能不能说书”。1979年,宣武说唱团恢复,连丽如和贾建国也再次回到说唱团中。此时的连丽如已有12年没有登台说过书了,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连丽如和丈夫贾建国并没有放弃评书艺术,可俗话说的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连丽如12年未曾登台,想要让评书艺术重新回归,这对于连丽如和丈夫贾建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9月12日,宣武說唱团恢复,第一个上台的,就是连丽如,9月16日起,她开始说《东汉》。而连丽如能把父亲连阔如留下的《东汉》再次带回到评书舞台,可以说丈夫贾建国功不可没。因为在此之前,连丽如并没有完整地听过《东汉》,而贾建国曾用两个月的时间系统的听过连阔如先生说的《东汉》,将《东汉》的每一个章节,都记了下来。贾建国凭着自己的记忆,在时隔十二年后,把这些内容讲给了连丽如。在准备过程中,贾建国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帮着连丽如练习台上的一招一式,就这样,准备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为了事业的恢复,夫妻俩的好多家庭问题根本无暇顾及。但是,正是因为夫妻二人这样忘我的态度,十二年之后,连派评书才又登上了北京的舞台。连丽如的努力,让连派评书再次重回舞台,但在此时她却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帷幕,除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人们也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文艺、曲艺事业也随之复兴了起来。这一时期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北京评书,认识连派评书,成了连丽如心头的一件大事。于是连丽如决定到哈尔滨去——“闯关东”!
除了曾经去到贾建国服役的连队,连丽如没出过远门,1981年寒冷的二月,连丽如只身一人前往哈尔滨。连丽如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录制的《东汉》,在全国56家电台连播,全国人民从电台广播中了解到,北京还有一门连派评书,还有一个评书演员连丽如。辽宁电视台的编辑听了连丽如的评书,便力邀她到辽宁电视台录制电视评书《东汉》和《三国》。这两部电视评书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播出,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北京的连派评书和连丽如。
让评书回归故里
1990年,连丽如开始在承德电视台录制《康熙私访》,这部书能成功录制,丈夫贾建国功不可没。
在准备说康熙时,两人还有过争执,在选书方面,贾建国让连丽如选择《康熙私访》而非二月河所著的《康熙大帝》,他说:“你知道人们现在需要什么?人们需要欢乐。要说听众爱听的。”贾建国的思想很超前,开始的时候连丽如并不接受,两人为此争执了两三年,贾建国劝连丽如说,“你可以武书文说,发挥你的特长”,也正是这句话点明了连丽如的方向。在整个《康熙私访》的录制过程中,夫妻两人齐心协力,《康熙私访》这部书最终获得了极大成功,也让连丽如在电视评书界打响了名声。
连派评书最早的起源,也就是在南城,在天桥,大栅栏,琉璃厂这种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地域中。宣南文化对连丽如的意义非比寻常,她是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父亲的连派评书,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连丽如做了一个决定,她要让评书回到书馆中去,这也是对父亲的评书风格最为贴切的再现和继承。
2007年,在连丽如的奔走和宣武区政府,宣武区文委和宣武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无偿提供的能容纳260人的宣南书馆在宣武文化馆内正式开张,北京评书终于重回故里。
为传承评书艺术,连丽如还有另外一项重任,那就是为评书艺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希望通过非遗支持一下北京评书,以便让更多的人关注评书,把它传承下去。连丽如从一次次填表做起,从区级报到市级,再到国家级,2009年6月,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评书的传承人。
因为父亲的教导,丈夫的支持,更因为自己对评书热爱,连丽如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评书事业。现在连丽如和贾建国年事已高,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如今连丽如先生已经76岁高龄,本应在家颐养天年,但连丽如却依旧将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
在连丽如还很小的时候,有一天,连丽如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一书鼓,站在家里的凳子上梆梆梆就敲,那时电台里都是大鼓、评书,父亲瞧见了,竟然非常生气。父亲的理由很简单:他不希望女儿踏入曲艺界,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评书这项艺术虽然很受欢迎,但是却从来没有女评书演员,女儿学习评书,不符合老规矩,而他更希望的是让女儿好好念书,将来出国留学。
为了不让女儿说书,最严重时他甚至不让女儿来听自己说书,那又是什么最终让他改变了主意?
总理的嘱托让连阔如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1956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南北曲艺汇演”当中,连阔如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关切地问他有没有徒弟,当听说他一直没有收徒弟,又得知子女当中没有入学评书,便鼓励他让自己的子女继承父业,还嘱咐连阔如:不能叫广大群众喜爱的“连派评书”失传,一定要将“连派评书”传下去。总理的嘱托,连阔如一直铭记在心。于是在1959年,连阔如进入宣武说唱团后,挑选继承人成为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有一天在从书馆回家的路上,连丽如对父亲说:“我想和您学说评书。”这次的连阔如却出奇的平静。在连阔如心里,连丽如能不能在说书的这条路上走下去还另说,但是,可以先让她试试。
1961年初,在北京门头沟赵一轩茶馆,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台下坐着的都是来听连阔如说书的人。而此时后台的连丽如却手心出汗,十分紧张,她将生平第一次登台表演评书。此时连阔如先生上台照常说书,该说《辕门射戟》的时候,他托付听众,说:“我闺女跟我学说书,今天让她锻炼锻炼,大家伙给捧捧场。”铺垫过后,连丽如便上台了。40分钟的《辕门射戟》一字不差。此时的连阔如十分高兴。说完书回到家,推开门对女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头一次上台张开嘴,说的一句不差,你就能吃上这碗饭了。”虽有父亲的言传身教,作为连派评书的传人,想要将一门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也绝非易事。自1960年,连丽如进宣武说唱团当了学员,在这里她结识了另一个对她说书事业提供极大帮助的男人——贾建国。此时贾建国已经是团里的三弦演员了。连丽如觉得与贾建国特别聊得来。两个人感情越来越好,于是此时的连丽如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贾建国结婚。
与志同道合的爱人一起耕耘评书事业
1967年,区属的剧团开始解散,人员全部转业。宣武说唱团也就此解散,贾建国和连丽如成了食品厂的工人,每日与食品厂的汽水、罐头、冰棍打交道,没办法继续说书了。这段时间对于连丽如和连派评书,都是十分艰难的。一个毕生都在学习评书、追求更好演出效果的人,突然被迫告别舞台,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可想而知。然而,这并不是连丽如遭受的最大打击。
1971年,父亲连阔如逝世,父亲走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谁知道你们还能不能说书”。1979年,宣武说唱团恢复,连丽如和贾建国也再次回到说唱团中。此时的连丽如已有12年没有登台说过书了,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连丽如和丈夫贾建国并没有放弃评书艺术,可俗话说的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连丽如12年未曾登台,想要让评书艺术重新回归,这对于连丽如和丈夫贾建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9月12日,宣武說唱团恢复,第一个上台的,就是连丽如,9月16日起,她开始说《东汉》。而连丽如能把父亲连阔如留下的《东汉》再次带回到评书舞台,可以说丈夫贾建国功不可没。因为在此之前,连丽如并没有完整地听过《东汉》,而贾建国曾用两个月的时间系统的听过连阔如先生说的《东汉》,将《东汉》的每一个章节,都记了下来。贾建国凭着自己的记忆,在时隔十二年后,把这些内容讲给了连丽如。在准备过程中,贾建国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帮着连丽如练习台上的一招一式,就这样,准备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为了事业的恢复,夫妻俩的好多家庭问题根本无暇顾及。但是,正是因为夫妻二人这样忘我的态度,十二年之后,连派评书才又登上了北京的舞台。连丽如的努力,让连派评书再次重回舞台,但在此时她却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帷幕,除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人们也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文艺、曲艺事业也随之复兴了起来。这一时期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北京评书,认识连派评书,成了连丽如心头的一件大事。于是连丽如决定到哈尔滨去——“闯关东”!
除了曾经去到贾建国服役的连队,连丽如没出过远门,1981年寒冷的二月,连丽如只身一人前往哈尔滨。连丽如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录制的《东汉》,在全国56家电台连播,全国人民从电台广播中了解到,北京还有一门连派评书,还有一个评书演员连丽如。辽宁电视台的编辑听了连丽如的评书,便力邀她到辽宁电视台录制电视评书《东汉》和《三国》。这两部电视评书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播出,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北京的连派评书和连丽如。
让评书回归故里
1990年,连丽如开始在承德电视台录制《康熙私访》,这部书能成功录制,丈夫贾建国功不可没。
在准备说康熙时,两人还有过争执,在选书方面,贾建国让连丽如选择《康熙私访》而非二月河所著的《康熙大帝》,他说:“你知道人们现在需要什么?人们需要欢乐。要说听众爱听的。”贾建国的思想很超前,开始的时候连丽如并不接受,两人为此争执了两三年,贾建国劝连丽如说,“你可以武书文说,发挥你的特长”,也正是这句话点明了连丽如的方向。在整个《康熙私访》的录制过程中,夫妻两人齐心协力,《康熙私访》这部书最终获得了极大成功,也让连丽如在电视评书界打响了名声。
连派评书最早的起源,也就是在南城,在天桥,大栅栏,琉璃厂这种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地域中。宣南文化对连丽如的意义非比寻常,她是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父亲的连派评书,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连丽如做了一个决定,她要让评书回到书馆中去,这也是对父亲的评书风格最为贴切的再现和继承。
2007年,在连丽如的奔走和宣武区政府,宣武区文委和宣武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无偿提供的能容纳260人的宣南书馆在宣武文化馆内正式开张,北京评书终于重回故里。
为传承评书艺术,连丽如还有另外一项重任,那就是为评书艺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希望通过非遗支持一下北京评书,以便让更多的人关注评书,把它传承下去。连丽如从一次次填表做起,从区级报到市级,再到国家级,2009年6月,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评书的传承人。
因为父亲的教导,丈夫的支持,更因为自己对评书热爱,连丽如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评书事业。现在连丽如和贾建国年事已高,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如今连丽如先生已经76岁高龄,本应在家颐养天年,但连丽如却依旧将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