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只是一种态度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一击:独立剧情片新势力
  
  二○○五年以降的新趋势
  从2000年到2005年,相对于热闹的独立纪录片,独立剧情片似乎处在蛰伏的低潮期间。
  五年的历史使得新一代的导演在历经了“独立电影浪潮”和“校园DV运动”两大洗礼之后,飞速地成长起来,他们具备了全新的知识结构,其复合知识结构由以下内容构成:盗版DVD、咖啡馆地下电影、网络播客、手机短片、校园DV剧组等等。
  2005年前后,新一代DV导演集体进军独立剧情片,这其中包括赵晔、卫铁、应亮、刘佳茵、杨恒、徐立、章骞等,和更年轻的张惠斌、王人超等人。他们在校园期间共同的经历是,从短片练习走向了长片创作,从 作业意识的确立到作品意识的完善,他们完成了短片导演到长片导演的锐变,这决不是简单影片长度的变化,而是一种作者把控影片能力的全面提高和自我超越。
  


  另外一个新趋势,就是大批纪录片作者,无法阻挡其电影叙事的野心,纷纷跨入剧情片创作的领域。已经杀青的如朱传明、胡庶等,正在酝酿筹备中的如舒浩伦等。同样,更多的是从先锋艺术领域切入叙事电影的跨边界者,如陆一同、武权、彭磊、陆春生等等。
  上述的这些焕发“第二春”的“老炮”们和新独立影像年度展的剧情片新势力。
  
  青春一击:伤逝·自沉
  相似经历和年龄使得新一代DV导演会把注意力放在青春题材上,他们更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面对的现实与精神世界。在此类作品中,更个人化的两种表达值得一提:一类是散文式的、文学化的、画面较为唯美的作品;另一类是碎片式的、无厘头的、画面更为直接的作品。前者有:杨恒的《槟榔》、赵哗的《马乌甲》、章骞的《夏梦之旅》、王语书和徐立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等等;后者有张惠斌的《逍遥游》、王人超的《梦想家》之类。前者或画面清新、或语调压抑,基本是以沉默与无言的状态呈现青春岁月里的无奈,甚至是青春的悲剧性;后者则充满吵闹与喧嚣,基本属于纯粹趣味性的、发泄式的表达。这两类具备青春色彩的影片在本年度的影像展中数量颇多,以上几部在叙事的完整更具视觉刺激的应该还是青春残酷影片,应亮的《背鸭子的男孩》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云南自贡拍摄了这部具有现实主义外观的,描写少年精神世界的作品。这类作品中充满着一种青春躁动的气息,导演仿佛被巨大剧情推动着向前,而无法雕琢打磨画面的精致与耐看。
  相反,王笠人的《草芥》是一部在技术上非常讲究的作品,无论是构图还是调度,都强调某种刻意精致的风格。在片头上作者引用了凯鲁亚克的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昭示了卑微而渺茫的人生态度。
  
  从低画质叙事到超饱和画面
  凸现DV影像呈平面的特质,牺牲影像的饱和度和景深,使得画面显得苍白、灰暗、过亮或过暗,是低画质叙事影片的特点。这些作品显得影像粗砺,却充满着视觉杀伤力。如雷小宝导演的《安子》,不论是从题材和内容上看,表现手法都近于电视纪实片。这类影片还有李斌《沸点》、王学博的《屋檐下》等等,笔触都非常直接尖锐。
  


  更多的作者则继续着胶片质感的美学追求,语言在最大程度上贴近传统电影,以最大的技术手段抹平DV和胶片之间的不同介质。如高文东导演的《西海村》以一个30分钟长的惊人的长镜头完成了整部作品,记录了一个青年在即将拆迁的海边村落游荡的过程。和许多同类的DV作品不同,这部短片画面精良,有着精心的剧情构思和策划,时空设计十分准确。唯一直接使用胶片的是陆一同,他拍摄的《武松打我》,描绘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在现实面前受挫的故事,不过影片本身并未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现实,倒是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对电影理想
  
  内部的自我纠缠和挣扎
  如果将本年度的独立影像展看作中国独立电影历史发展的一个断面的话,我们将发现不少独立电影人更趋于向内揭示自己的个人私密情感、个人宗教情感。
  作为独立影像的延续和沉积,甘小二的长片作品《举自尘土》令人印象深刻。在甘小二的首部作品《山青水秀》中,描写了一个社会新闻式的农民卖子的故事,并将其与亚伯拉罕献祭儿子以撤、上帝之子耶稣为人类之罪被钉死十字架上呼应,使得影片带着某种寓言性:而《举自尘土》则完全基于个人情感之上,包括对故土、人物、还有基督教。如果说《山青水秀》企图表现宗教对社会边缘的农民的一次终极穿透,那么《举自尘土》的故事则是自然生长在更寻常的中国农民基督徒的生存状态之中。叙事的平和与生活的平和在影片中是协调的。同样平和宁静的讲究画面,则是甘小二一贯的学院派风格使然。
其他文献
从前有座山。……   一个故事开始了。讲故事可以复杂如《尤利西斯》,也可以简单到街头打油诗,故事讲好了可以换饭吃,讲歪了可以骗姑娘,还可以拿去给人拍成电影,这就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从前有座山,剧作基础入门栏目。  书接上回,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学习一些技术问题,比如如何把握人物,如何设定主题,如何掌握开端和结局的对应等等,列位不知对于剧本的认识有否增加,本节我们继续来深入到
期刊
2007年11月22日至26日。我接到拍摄“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任务。这次大会与会代表有300人左右,会场从几千平米的大会议厅到几十平米的小会议室都会使用到,我和另外两位同事一共三人使用四台摄像机,分别是三台canon XL-2摄像机和一台canon XH G1 高清摄像机拍摄特定镜头,三脚架2个,DV带50盘。  代表大会于11月23日正式开幕,22日下午我提前到达会议厅,实地观
期刊
空谷回音,听起来就是个很遥远深沉的意向,距离实际生活八竿子打不着,这栏目名称权当是兴一下。但DV爱好者要解决的最基本录音问题,影视录音基础入门栏目。  上一期我们大概介绍了声音在录音制作中的流程以及话筒拾音器的几种类型。这期我们继续了解话筒以及关于重要的录音设备调音台的一些知识。先来继续介绍话筒的一些基本性能。    话筒的指向性      指向性这个词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经谈到过,它是很容易理
期刊
内容简介:    长征系列的片子《红色的守护》、《草原上的红飘带》、是应上海东方卫视的要求制作:走一段长征路,拍摄一部DV短片,用传统的声画结合方式讲述长征故事:《红色的守护》是一个藏民家族三代对红色会址的传承守护,《草原上的红飘带》是因为我们年轻的红色队伍在绿色的草原上行走、足迹蜿蜒而成飘扬的红飘带;但,应景的东西是不属于自己的。  而《薪火长征路》、《行走中的感动》,恰恰相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期刊
我们的栏目总是在说着一些与拍摄无关的东西,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本栏目就是从实际拍摄的角度去说的,而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则是:朋友们放下杂志,关掉DVD机抄起家伙,投身广阔天地。今日开拍,拍摄基础入门栏目。  2005年初,有一部中国著名摄影师顾长卫做导演的处女作上映,电影的名字叫《孔雀》,电影的女主角叫张静初。关于这部电影,坊间一直传播着一些小故事,下面是其中一则:某日出外景,拍摄张静初骑着自行车拖
期刊
片名:《七》  类型:录像 声音  作者:郝苟 刘坤  时长:20分钟  制作时间:2006年  “七”是这个录像作品的名字,在整个影像延续的过程中我使用了七个长镜头。当时我在做第一版的时候只有一个关于城市主题的想法,其余的都很混乱。后来在进行了三段实景拍摄之后我忽然有了很好的主意,那就是使用固定机位加长镜头表现实体城市,使用软件截取动画表现虚拟城市,于是我开始重新拍摄,剩下的使用了“极品飞车”游
期刊
张志刚的网名叫“温柔牦牛”,在云南,张志刚则有摄影师和导演两种身份。令很多人难以置信的是:他驾驶着一辆微型面包车,几次游走在滇藏线上,甚至有连车带人翻滚到河谷中生还的经历,颇令人替他担心,但就是这辆微面,载着他拍摄了大量照片和高清影像资料。回到昆明的工作室,他又开始着手剪辑高清纪录片,准备着电台的讲座,盘算着下次再从哪条路进藏……    摄像机:  Canon XL1s,Canon H1  话筒:
期刊
一件必须坚持的事情    曹恺私下和导演或志愿者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坚持到最后。  在南京,多年来,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坚持影像的推广工作,曹恺便是其中之一。从2003年到2007年,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已经逐渐成为江南地区一个民间影像推广与交流的重要活动。    和往届CIFF相比,今年参展影片最多、展映单元最多、放映地点最多。除此之外,今年首次采用海选方式遴选影片,并增设了国外影片展映单
期刊
几次在演出现场看到拿着机器的朋友,居然还真接着原厂的麦克风收音;几次看到活动现场的网络直播,同时有三个以上的朋友架着家用小机器;更多次看到在街头巷尾,有朋友举着家用小机器不知在拍什么,仿佛游击队员在放冷枪。家用摄像机的高端产品,不仅可以作为家庭生活的拍摄工具,其素质已经接近专业摄像机,又兼具灵活轻便的特点。下面我们带来2007年三款最新民用高端高清摄像机横向评测:Canon HV20/JVC HD
期刊
前言    高清数码摄像机的流行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市场也正在经历从广播专业用途向民用方向转变的重要过程,包括HD、HDV、AVCHD等众多高清格式纷纷亮相。本次测试的这款AVCHD摄像机就是松下最新发布的AG-HSC1U,此机外观看上去并不陌生,除换了一身灰黑色的外套之外,与松下2006年底发布的HDC-SD1几乎“孪生”。当然,内在区别还是有的,松下的AG系列一直被归为专业系统的编制,AG-H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