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毋庸置疑。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包括课前预习检测、小组讨论互动,大班交流合作,课后总结提升等诸多教学环节,其中最能展示学生学习风采的是大班交流合作。那么,教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操作大班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呢?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 文本中的难点是大班交流的核心点
相对于小组讨论问题,大班讨论交流是解决文本中的难点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引导和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老师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理解。
在教学《窗》这篇课文时,笔者安排了两个问题预习导学:(1)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辩一辩,谁是主角?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得知问题提出即文章的内容主旨,进而感知文章的主旨,为下一步的交流学习做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大班交流的题目:(1)议一议,窗外到底是公园还是墙?(2)想一想,小说还能怎样发展?我们将会发现,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点。大班交流问题是深层次的,学生发挥的余地和空间大,学生思考、摸索、探究、提炼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如若续写小说结尾,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章内心,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参与小说的再创作,进而在大班交流环节更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二、文本中的要害是大班交流的切入点
大班交流若要唤起学生的思维,就要切中问题的要害,切中文章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在教学《送行》这篇文章时,如何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我们老师经过讨论,认为文章的最佳入口是对比:⑴对比送行,理想家庭送行与尴尬车站的送行对比,我们送别老朋友的无奈痛苦与勒罗送别陌生小姐的动人场景对比;⑵勒罗的对比,从衣着、气度、语言、钱数等角度分析对比。通过要害切入文本,引导学生展开大班交流,并进行细细对比分析探讨,感知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歌颂和对虚情假意的抨击,让学生直扣文章的内核。
大班交流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我们有老师曾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围绕具体的阿里山风光的描写部分,选择你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为什么这样写?若是这样提问,课堂上会很热闹,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个性化的解读,看上去课堂比较活跃,但与我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心,深入理解课文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要做的应该将学生的选择性与文本的主旨指向性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容易切入文本内心,又能对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达成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的欣赏相结合。组织学生班级交流,应适当进行延伸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语言的剖析,直至挖掘出文章及其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三、 提高文本学习能力是大班交流的终极点
叶澜曾经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先前设计的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随时调整我们的问题指向,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堂课的内容掌握了,一篇课文理解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不要让学生习得的有关语言知识停留在自己记忆的仓库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接受、积累、发现、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得的知识进行学习迁移,培养能力。比如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文言文《郑人买履》后,就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一些基本文言字词运用到新学的文言文中。在八年级学习了《长征组歌》这一单元,对长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就要指导学生写出有质量的读后感,运用知识,迁移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发挥创造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提炼方法,领悟学习方法,并运用方法主动迁移。
开展大班交流学习,老师应加以适当引导并注意三点:一是合理点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学生在自学中领悟学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学法,在拓展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学法;二是引导转换,指导学生反思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进行模仿性学习;三是巩固训练,加强课内外的经常性训练,把学习方法转化为能力,通过反复演练,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习惯。
新的教学观告诉我们,大班交流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爱学、会学。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力,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一、 文本中的难点是大班交流的核心点
相对于小组讨论问题,大班讨论交流是解决文本中的难点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引导和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老师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理解。
在教学《窗》这篇课文时,笔者安排了两个问题预习导学:(1)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辩一辩,谁是主角?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得知问题提出即文章的内容主旨,进而感知文章的主旨,为下一步的交流学习做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大班交流的题目:(1)议一议,窗外到底是公园还是墙?(2)想一想,小说还能怎样发展?我们将会发现,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点。大班交流问题是深层次的,学生发挥的余地和空间大,学生思考、摸索、探究、提炼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如若续写小说结尾,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章内心,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参与小说的再创作,进而在大班交流环节更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二、文本中的要害是大班交流的切入点
大班交流若要唤起学生的思维,就要切中问题的要害,切中文章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在教学《送行》这篇文章时,如何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我们老师经过讨论,认为文章的最佳入口是对比:⑴对比送行,理想家庭送行与尴尬车站的送行对比,我们送别老朋友的无奈痛苦与勒罗送别陌生小姐的动人场景对比;⑵勒罗的对比,从衣着、气度、语言、钱数等角度分析对比。通过要害切入文本,引导学生展开大班交流,并进行细细对比分析探讨,感知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歌颂和对虚情假意的抨击,让学生直扣文章的内核。
大班交流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我们有老师曾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围绕具体的阿里山风光的描写部分,选择你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为什么这样写?若是这样提问,课堂上会很热闹,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个性化的解读,看上去课堂比较活跃,但与我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心,深入理解课文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要做的应该将学生的选择性与文本的主旨指向性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容易切入文本内心,又能对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达成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的欣赏相结合。组织学生班级交流,应适当进行延伸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语言的剖析,直至挖掘出文章及其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三、 提高文本学习能力是大班交流的终极点
叶澜曾经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先前设计的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随时调整我们的问题指向,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堂课的内容掌握了,一篇课文理解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不要让学生习得的有关语言知识停留在自己记忆的仓库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接受、积累、发现、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得的知识进行学习迁移,培养能力。比如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文言文《郑人买履》后,就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一些基本文言字词运用到新学的文言文中。在八年级学习了《长征组歌》这一单元,对长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就要指导学生写出有质量的读后感,运用知识,迁移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发挥创造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提炼方法,领悟学习方法,并运用方法主动迁移。
开展大班交流学习,老师应加以适当引导并注意三点:一是合理点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学生在自学中领悟学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学法,在拓展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学法;二是引导转换,指导学生反思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进行模仿性学习;三是巩固训练,加强课内外的经常性训练,把学习方法转化为能力,通过反复演练,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习惯。
新的教学观告诉我们,大班交流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爱学、会学。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力,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