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q516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道风景线,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精神价值,其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断前行的精神食粮。学好古诗词,对于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高精神素质、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情感是一首古诗词的灵魂所在,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10-02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但这种能力尚不成熟,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合理引导。由于正处于青春期,且如今互联网时代诱惑诸多,学生容易形成浮躁心理,而诗词则能通过其自身穿越时空的美,使学生的浮躁之心沉静下来。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内容,将情感教育与古诗词之美相结合,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从以境激情、以美激情以及以情激情这三个方面来探索如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如临其境,以境激情
  中国人写诗词,注重意境的营造,所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无不与意境相关联。意境似乎重在“境”一字,实则“意”才是灵魂所在,但若失去“境”,“意”也会显得苍白。作者靠“境”传情达意,教师亦可通过创造“境”,让学生感受作者之“意”。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最简单的情境创设方法之一,即在学生朗读或阅读古诗词前,教师给学生设疑,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应与情感相关。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古诗词,便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教学为例。在朗读之前,教师可设疑:“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它们的常见寓意是什么?”学生会找出“杨花”“子规”“明月”这几个意象,并回答:“‘杨花’即柳絮,象征离别之意、飘零之感,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子规’用于倾诉悲苦、哀怨、思念之情等;‘明月’则象征思乡怀人、时间流逝等。”待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可对意象的内涵进行补充,如“杨花”还象征伤春惜春;“子规”所蕴含的情感更丰富,还有惜时之情、羁旅之愁、春闺之怨乃至亡国之情。教师还可为学生讲述子规啼血的传说。在一番对话之后,教师可再提一问:“此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学生很容易便可答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之情。”教师接下来可告诉学生,意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故十分有必要了解各类意象的象征意義,以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创设联想情境
  联想情境的主体是学生,在想象之中,学生会对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与意境进行模仿与再创造,从而领会诗人情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联想到自身,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联想情境需要一个契机——疏通文意。
  教学时笔者为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请同学们用现代汉语翻译《观沧海》,尽可能使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在翻译前,同学们可先想象诗中的情境。”于是,一位才思敏捷的学生回答道:“向东登上碣石山,一览大海奇景。海水波涛澎湃,海中山岛罗列。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秋风飒飒,草木随之动摇,海上巨浪呼啸,似可吞没天地。日月升起降落好像出自大海;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中涌出。啊,何其幸运!让我们尽情歌唱,抒心中志向。”笔者对该学生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发言或对发言进行优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回忆与“观沧海”类似的情境。便有学生答道:“杜甫曾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想象,他登上泰山绝顶时,俯瞰那苍茫云海与苍翠群山,也有和曹操类似的凌云壮志。”通过联想诗中的情境,融入自身的情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便能更进一步。以疏通文意为联想契机,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想象力,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1]。
  (三)创设模拟情境
  创设模拟情境与以上两种创设情境方式不同,需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借助声与色,为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模拟情境,具有还原度高、趣味性强、感染力强等特点,是互联网时代给予教育的宝贵礼物。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由该词改编的歌曲学生是耳熟能详的,所以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这首歌的舞蹈视频,供学生观赏,并鼓励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唱。在朗读环节前,教师可给学生播放《水调歌头》的朗读视频,视频中最好配以情境剧。在观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者的语调、语速以及情感变化。播放完毕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模仿朗读者的方式朗读这首词,或让学生独诵以展现个人风采,或齐读释放朗朗之声。另外,由于此词主要涉及月亮的意象,教师还可搜集各种形态的月亮的图片,在PPT上展示给学生欣赏。
  模拟情境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诗词中情境,相较于文字,更能引发学生对诗人的情感共鸣。此外,声色结合的方式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以较高热情投入到诗词学习中。
  二、寻美探美,以美激情
  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诗词最突出的一个特色便是美,它以寥寥数字,将万物之美呈现于纸之上,世代流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拥有跨越时间、跨越地域以及跨越种族的超凡能力。诗词中的美包括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形式美以及情感美等,此处便以情感美展开论述。
  (一)我行之美
  一些具有个人特色情感表达的古诗词更能引发学生共鸣,因为这种审美情感容纳天地风月,包揽喜怒哀乐,更具人文色彩与个性展现,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风貌。如表达爱情的诗词有《蒹葭》《关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望江南·梳洗罢》《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教师不必避讳爱情话题,可透过诗词教学让学生了解爱情,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美好,顺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写友情的诗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峨眉山月歌》《送友人》等,教师可于此处使学生明白如今共聚一堂,未来则可能走向五湖四海,要珍惜同窗情谊。写景的诗词有《望岳》《使至塞上》《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教师可在带领学生领略诗词中祖国大好山河的同时,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表达怀才不遇类诗有《行路难》《月下独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教师可告诉学生人生之不如意甚多,哪怕是李白、刘禹锡那般才华横溢之人,也有碰壁之际,忧愁愤懑之时,要有“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和“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勇气。   此类诗歌展现的作者形象真实、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共情之心。或心情沮丧之刻,或兴致高昂之时,读读中国古诗词,总有调人心绪的奇效,这便是诗词中所蕴含的个人审美情感的功用。
  (二)超我之美
  相对于个人情感,超我之美的情感抒发更显气度,是一种壮阔的美。但这种美较为深奥,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即使理解,也难以产生共鸣。尽管如此,教师仍应给学生传达诗词中超脱个人的情感美,以提高学生的气度,拓宽学生的格局。以《过零丁洋》一诗为例,着重讲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教师可提问:“除了赴死,文天祥还有别的选择吗?”学生可能会回答:“我查了资料,当时元朝廷屡次派人到狱中劝降,许诺文天祥高官厚禄。而且,他如果拒绝投降,他的家人也会遭遇不幸。”紧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试着做出个人利益和国家命运发生冲突时的抉择,引导学生区别两种情感:一为个人情感,一为家国情怀,后者的境界明显更为远大。同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责任感,感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患意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悯情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欣喜情绪。教师在此处要告诉学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仍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勇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添砖加瓦[2]。
  遨游于诗词海洋时,学生的思想境界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经过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学生会树立更远大的志向,并开始为之努力,形成积极向上、襟怀开阔、心系民生、胸怀祖国等良好精神品质。
  三、由人及己,以情激情
  以情激情,即用诗词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被激发出来的情感或许与诗中情感类似,又或许仅与其中的一个名词相关。以情激情的方式可以直抒胸臆或者故事表达等。在以情激情的过程中,需注意,被激发的情感应为正能量情感。以《游山西村》一诗的教学为例,笔者先问学生本诗的中心思想——通过描写农家风物,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淳朴民风的赞美。接着提及家乡文化,邀请学生描述家乡的特色与风景,或者讲述自己离开家乡时的感受。有学生答道:“我的老家在宁夏中卫沙坡头附近,王维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景象便能在我的家乡看到,欢迎大家来沙坡头旅游。”还有学生答道:“诗中提到‘腊’字让我想起农村老家杀年猪、腌腊肉的习俗,我奶奶腌的腊肉色泽红亮,咸香四溢,非常好吃。”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課堂参与度。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乡愁情结可能会被激发出来,家乡文化得到传播,学生的文化自信得到提升。
  总之,古诗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和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还应利用古诗词特有的韵味,使学生接受高尚情感的洗礼,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纪亭玉.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2]唐礼斌.浅谈初中古诗词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
  究,2019(48).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价值,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思维导图,促进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提升,顺利实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阅读;思维导图;文本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28-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落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出现较大变化,传统教学方式已难以满
期刊
【摘 要】同课异构是重要的高中英语教学方法之一,如何有效利用该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可以为教学探索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有助于教师拓宽教学思路和创新教学方法。本文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析英语同课异构教学的实践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英语;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 要】名著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文学智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在新的阅读教学背景下,“名著导读”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结合正变得更加密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名著导读,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展开论述,对如何推进“名著导读”展开探讨。  【关键词】名著阅读;初中语文;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初中历史学科在中考分数中的占比并不算高,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广泛运用,历史学科的受关注度日益提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学科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目前,在国家提倡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历史学科正发挥其特有的意义,同时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些问题也显露了出来。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促进
期刊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素质教育包含的新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其中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时,要先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认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再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划分为多个阶段,然后开展探究活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效率,改善传统地理教学现状。  【关键词】探
期刊
【摘 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深度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高中地理教师实施深度教学时,应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构建良好学习情境、培养和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思维链以及拓展学生视野上,帮助学生掌握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地理的学习质量。本文将对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关键字】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理念;教学策
期刊
【摘 要】复习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扫清学习盲点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科学的复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掌握相关英语知识。但从教学实践看,初中英语复习中,复习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复习实际效果与预期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现围绕初中英语复习教学展开论述,对话题式复习教学展开探讨,以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初中英语;话题式复习;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就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46-02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师生之间除了应
期刊
【摘 要】由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文本阅读量,高中语文教学也将从单篇文本阅读教学走向“1+X”群文阅读教学。“阅读展评学习法”是一种通过综合性的阅读展评活动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是在新课标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通过大量例证阐述了该方法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三个方面的应用价值,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展评学习
期刊
【摘 要】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文明性的传承之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精炼、优美、鲜明的艺术样式。从古到今,对联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在提倡国学和书法教育的背景下,让对联走进语文教学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引入对联教学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对联教学;中学语文;必要性;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