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给孩子的晚课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疲倦了
  他今天跑得太快太远了;
  小鸟厌倦了,
  他们唱的歌曲太多太多了;
  蜜蜂和蝴蝶也累了,
  因为他们的小翅膀啊
  這一天飞过太多的花园了。
  疲倦人们把昏沉的头脑
  放在温暖舒适的床上。
  太阳拉下金色的眼罩
  藏在天空下睡觉,
  那些鸟儿、蜜蜂和蝴蝶
  也都藏进了花丛和树梢,
  一切都安静得像小老鼠那样,
  要到明天早上,爸爸才会来叫。
  所以杰弗里,欧文,菲利斯,还有你,
  也要一直睡到明早。
  快闭上眼睛,把小脑袋放好,在安稳的床上,
  睡觉,睡觉,睡觉。
  理查德·勒·加里恩(1866-1947):英国诗人、散文家。其主要作品包括《水仙花的书单》《与斯芬克斯的小型晚餐》《来自巴黎的一座阁楼》等。
  编辑 凉茶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1949—1992)去世近三十年,广大读者仍然怀念爱戴这位为人民写作、为时代发声的卓越作家。而在学术界,路遥研究业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显学,以记述路遥生平的传记、纪实文学为例,就有《路遥评传》(王西平、李星、李国平,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永远的路遥》(航宇,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路遥传》(李兆庆,世界中文出版社201
期刊
孙频的中篇小说集《以鸟兽之名》可以视作“阳关山三部曲”。集中的三部中篇小说都围绕阳关山里山民生活的历史与现实展开,顺序是由远景到近景最后变成特写,渐次深入到阳关山的精神内核。这种变焦叙事既是远离尘嚣与回归山林的同步过程,也是作者审美姿态与精神立场逐渐显现的感性之旅。虽然阳关山早就是孙频小说的常见场域,但此集中的《以鸟兽之名》《骑白马者》《天物墟》是一个有机整体,能够代表孙频小说创作的总体立场,因而
期刊
一  近年来,文学史作为一个认知装置而非对文学本体的还原这一发现已大抵成为学界共识。当文学史试图去描述一个作者及其作品时,总是将他预想为一个容器,这一容器的外形往往依从于诸如流派、写作理念等看似容易把握的特征;而当容器一旦形成,后世对此作者的解读也往往受到容器的束缚,不被这一容器所涵盖的文本则或散佚或被无视或被强制阐释,文学史中的作家最终成了我们想让他成为的样子。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每当我阅读到一个
期刊
《逍遥游》的名称与关键词  《庄子》比较难懂。《逍遥游》列《庄子》篇首,说明是庄子本人十分看重的一篇,或者说精心构思安排的一篇,历来受到人们的注意,但解释多不相同,也得不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说《庄子》就是寓言,后人或言吊诡哲思,玩弄矛盾,所谓吊诡哲思,就等于说没有看懂,这样的评论入虚弄玄,我们认为,故意用奇诡的方式解读《庄子》,没有价值。一般认为,《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期刊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整本书入选2019版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这本初版于7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成为当下语文界的阅读热点。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必然会有争论。20世纪40年代在《世纪评论》杂志发表时,即有人质疑,费老即已回应,比如《家族》章“譬如有一位朋友看过我那一章的分析之后,曾摇头说,他不能同意我说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从学理角度,只有经过质疑的观点才更加稳固,或者说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一部谷园抄本《陶彭泽集》,此书的形态非常特殊,对陶渊明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兹就有关情况叙录如下。一  谷园抄本《陶靖节集》系六卷本,卷一为赋、辞、记、传、赞,卷二为传、赞、疏、祭文,卷三至卷六,为诗。卷首有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和颜延之《陶征士诔》。此抄本钤有四种印章,即:(1)“丰华堂书库宝藏之印”;(2)“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藏书”;(3)“会稽李氏困学楼藏
期刊
一代枭雄张作霖最怕谁?不是袁世凯,不是吴佩孚,也不是俄国人和日本人,据张学良说,他父亲一辈子没怕过什么人,只怕赵尔巽,对其命令从来只有服从,即便后来入主北京,谈到赵尔巽时,敬重之情仍溢出言表。赵尔巽是清朝第三任即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也是张作霖的老上司。这位出身汉军旗的翰林总督,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变局中,能以旧瓶装新酒,还能以柔克刚,更能全身而退,沧海横流而不湿身,的确算得上一号人物。  东北为清朝龙
期刊
“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已经提出三十多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客观地说,还远远不够。这样说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也不是蓄意挑剔,实在是因为现今通行的各类现代文学史,虽然数量繁多却难免大同小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根本上说是学术话语体系单一。在一种话语体系下,文学史家们学术视野狭窄,而且文学批评和价值标准严重同质化,无论史的见解还是文学的见地都差强人意,所以尽管主编们不停地变换形式
期刊
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对游记写作充满了焦虑;不是一年两年了,我对游记写作充满了期待。焦虑是从电视的普及开始的,荧屏上风光片、名胜片一亮相,便后来居上,盛气凌人,以一家独大的气势,试图将上千年来积淀出的游记华光比衬得黯然失色。手机的普及,随拍、自拍的流行,更让游记处境窘迫。是呀,再美妙的文字,面对逼真的實景、多彩的颜色,也无法接受挑战,游记似乎只能屈居人下,甘拜下风。果然,我的焦虑无休止延伸,报纸副刊与
期刊
今年第一期我们刊发了赵凤兰老师对叶廷芳先生的长篇访谈,这一期我们却在纪念叶先生了。对于叶先生的离去,连近两年和叶先生有深度交往的赵凤兰,都感到意外(“我显然高估了他自然生命的韧度,以为他的身体会像他的精神一样强大,怎奈生命无常、世事难料”)。而我对叶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那篇访谈里,在那篇完成于去年的访谈中,我看到的是叶先生不亚于年轻学人的思想力和批判力,更是一位八旬老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印象中,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