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激发兴趣、培养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三个方面对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劳动教育;意识;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存有大量劳动教育内容,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促进其精神思想高度的提升就显得极为重要。小学生群体出生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因而对劳动的理解并不深刻,同时还存有诸多不爱劳动的现象,此类现象的蔓延势必会导致其成长受到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寻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助力学生的成长。
一、关注劳动话题,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在教学初始环节,利用学生群体较为熟悉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引发学生群体的思考,深度激发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更为自主地参与到相关教学活动中,这样便能够达成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课堂教育普遍为理论教学,因此学生往往难以有效认同,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转变观念。
为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联系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判定人类生存是否能够离开劳动?仔细思考自己的生活,有哪些事情与劳动相互关联?在学生群体进行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其将会更有效地领略劳动的重要作用,明确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影响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检查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看看自己有没有轻视劳动者的行为,如果有,自己应该怎么做。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可敬!”的意识。
二、课堂问题激趣,强化学生劳动意识
在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充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设计相应的课堂提问环节,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群体的劳动意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下列问题:“你在劳动的世界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必须要帮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享受者,而是劳动的参与者。组织学生群体自主学习,引领其感悟生命的意义,同时帮助其了解生命和劳动间的关联,没有劳动便不会有热爱劳动的生命,进而便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当有劳动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够被充分创造出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后组织学生群体开展交流讨论:“都有哪些场所是劳动场所?自己应该怎么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帮助学生明确只有劳动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这不仅仅是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是为保证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支撑。
三、家校共同配合,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对小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家庭、学校缺一不可。同样对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绝不能脱离家庭的支持,学生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因此,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存有诸多不同,部分家长可能从小就关注孩子的劳动教育,而部分家长则可能过分溺爱孩子。因此,如果想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教师有必要积极地寻求家长的配合,主动指导家长让学生参与家庭中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凡是学生能做的,家长应该尽可能地放手交给孩子去做,不仅仅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要让孩子明确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产生劳动后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学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作用。
四、结语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合充足的劳动教育理念势必会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劳动意识,促使其更为自主地参与到有关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乐趣,为其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吴娟)
参考文献:
[1]于玲.让劳动教育真正扎根小学教育[C].“四个全面”·创新发展·天津机遇——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2015.
[2]章振樂.正心立德劳动树人——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7(5).
关键词:思想品德;劳动教育;意识;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存有大量劳动教育内容,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促进其精神思想高度的提升就显得极为重要。小学生群体出生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因而对劳动的理解并不深刻,同时还存有诸多不爱劳动的现象,此类现象的蔓延势必会导致其成长受到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寻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助力学生的成长。
一、关注劳动话题,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在教学初始环节,利用学生群体较为熟悉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引发学生群体的思考,深度激发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更为自主地参与到相关教学活动中,这样便能够达成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课堂教育普遍为理论教学,因此学生往往难以有效认同,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转变观念。
为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联系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判定人类生存是否能够离开劳动?仔细思考自己的生活,有哪些事情与劳动相互关联?在学生群体进行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其将会更有效地领略劳动的重要作用,明确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影响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检查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看看自己有没有轻视劳动者的行为,如果有,自己应该怎么做。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可敬!”的意识。
二、课堂问题激趣,强化学生劳动意识
在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充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设计相应的课堂提问环节,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群体的劳动意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下列问题:“你在劳动的世界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必须要帮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享受者,而是劳动的参与者。组织学生群体自主学习,引领其感悟生命的意义,同时帮助其了解生命和劳动间的关联,没有劳动便不会有热爱劳动的生命,进而便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当有劳动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够被充分创造出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后组织学生群体开展交流讨论:“都有哪些场所是劳动场所?自己应该怎么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帮助学生明确只有劳动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这不仅仅是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是为保证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支撑。
三、家校共同配合,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对小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家庭、学校缺一不可。同样对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绝不能脱离家庭的支持,学生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因此,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存有诸多不同,部分家长可能从小就关注孩子的劳动教育,而部分家长则可能过分溺爱孩子。因此,如果想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教师有必要积极地寻求家长的配合,主动指导家长让学生参与家庭中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凡是学生能做的,家长应该尽可能地放手交给孩子去做,不仅仅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要让孩子明确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产生劳动后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学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作用。
四、结语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合充足的劳动教育理念势必会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劳动意识,促使其更为自主地参与到有关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乐趣,为其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吴娟)
参考文献:
[1]于玲.让劳动教育真正扎根小学教育[C].“四个全面”·创新发展·天津机遇——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2015.
[2]章振樂.正心立德劳动树人——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