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38-01
【摘 要】目的 探讨彝族地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本科2000~2008年收治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17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嚼肌间隙感染发病率最高,青壮年多发。结论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为继发感染,治疗应根据感染来源和每个病员的局部及全身表现有所侧重。
【关键词】间隙感染;口腔颌面部;临床特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颜面、颞部、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的化脓性感染、混合性感染或腐败坏死性感染,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本文对我科2000~2008年收治17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总结性分析,从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上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人群中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认识,同时倡导积极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98例,女80例;年龄2~66岁,平均32岁,发生于嚼肌间隙感染131例,占74%;颌下间隙感染者5例,占3%;颊间隙感染及额下间隙感染者18例,占10%;眶下间隙感染者16例,占9%;口底窝组织炎3例,占1.6%;嚼肌间隙、颞下间隙、舌下间隙等间隙感染共3例,占1.6%;多间隙感染2例,占1%。其中牙源性感染166例,占93%;腺源性感染12例,占7%。
1.2 诊断标准 局部红、肿、热痛,并伴有功能障碍。如张口受限,语言、咀嚼、吞咽功能障碍,甚至呼吸困难等,伴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
2 治疗
2.1 局部治疗 ①开髓引流术:对牙源性感染,脓肿未形成者,通过开髓,行髓腔减压引流。本组16例占9%。②脓肿切开引流术:炎症已化脓并形成脓肿,具备切开适应证的,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对于多间隙感染者应早期广泛切开。本组有150例,口内切口140例,口外切口10例,均用3%的双氧水,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液冲洗创腔、橡皮条引流、抗生素治疗;视病情口服或静滴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抗生素多选用青霉素或头孢类和替硝唑联合用药。
2.2 清除病灶 本组病例中龋病引起者53例,其中40例无保留价值者在炎症控制后拨除,13例经根管治疗保存。冠周炎引起者101例,均在炎症控制后拨除病灶牙。
3 结果
来我院就治的178例各类颌面间隙感染者,经对症、抗炎全身治疗加局部治疗后均全部痊愈。
4 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其致病菌多为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本组178例,以牙源性感染多见,占93%;多为尖周炎、牙周脓肿、骨膜下脓肿、冠周炎等引起,其次为颌下腺炎、淋巴结炎等引起。究其根源,主要为凉山彝族聚居地区经济落后,口腔保健意识淡薄,对口腔疾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患病后不及时就医所致。
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视具体情况局部治疗与全身情况相结合,据病情调整疗程及用药。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坚持早期足量,同时给予支持疗法,保持水电解和代谢平衡,防止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有切开指征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局部切开的位置依病变主体而定,同时又便于清创引流和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和腺体组织结构,切开应深达筋膜层,坏死组织应及时清除,以减小组织强力,感染控制后及时清除病灶,既缩短了疗程,又避免突发。
加强群众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尤其应加强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让广大彝族群众相信科学,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防治并清除口内病灶牙,截断感染源,可大大降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摘 要】目的 探讨彝族地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本科2000~2008年收治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17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嚼肌间隙感染发病率最高,青壮年多发。结论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为继发感染,治疗应根据感染来源和每个病员的局部及全身表现有所侧重。
【关键词】间隙感染;口腔颌面部;临床特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颜面、颞部、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的化脓性感染、混合性感染或腐败坏死性感染,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本文对我科2000~2008年收治17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总结性分析,从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上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人群中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认识,同时倡导积极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98例,女80例;年龄2~66岁,平均32岁,发生于嚼肌间隙感染131例,占74%;颌下间隙感染者5例,占3%;颊间隙感染及额下间隙感染者18例,占10%;眶下间隙感染者16例,占9%;口底窝组织炎3例,占1.6%;嚼肌间隙、颞下间隙、舌下间隙等间隙感染共3例,占1.6%;多间隙感染2例,占1%。其中牙源性感染166例,占93%;腺源性感染12例,占7%。
1.2 诊断标准 局部红、肿、热痛,并伴有功能障碍。如张口受限,语言、咀嚼、吞咽功能障碍,甚至呼吸困难等,伴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
2 治疗
2.1 局部治疗 ①开髓引流术:对牙源性感染,脓肿未形成者,通过开髓,行髓腔减压引流。本组16例占9%。②脓肿切开引流术:炎症已化脓并形成脓肿,具备切开适应证的,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对于多间隙感染者应早期广泛切开。本组有150例,口内切口140例,口外切口10例,均用3%的双氧水,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液冲洗创腔、橡皮条引流、抗生素治疗;视病情口服或静滴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抗生素多选用青霉素或头孢类和替硝唑联合用药。
2.2 清除病灶 本组病例中龋病引起者53例,其中40例无保留价值者在炎症控制后拨除,13例经根管治疗保存。冠周炎引起者101例,均在炎症控制后拨除病灶牙。
3 结果
来我院就治的178例各类颌面间隙感染者,经对症、抗炎全身治疗加局部治疗后均全部痊愈。
4 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其致病菌多为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本组178例,以牙源性感染多见,占93%;多为尖周炎、牙周脓肿、骨膜下脓肿、冠周炎等引起,其次为颌下腺炎、淋巴结炎等引起。究其根源,主要为凉山彝族聚居地区经济落后,口腔保健意识淡薄,对口腔疾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患病后不及时就医所致。
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视具体情况局部治疗与全身情况相结合,据病情调整疗程及用药。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坚持早期足量,同时给予支持疗法,保持水电解和代谢平衡,防止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有切开指征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局部切开的位置依病变主体而定,同时又便于清创引流和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和腺体组织结构,切开应深达筋膜层,坏死组织应及时清除,以减小组织强力,感染控制后及时清除病灶,既缩短了疗程,又避免突发。
加强群众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尤其应加强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让广大彝族群众相信科学,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防治并清除口内病灶牙,截断感染源,可大大降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