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形态演变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sw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文物上的龙,可谓泱泱大观,不计其数。然而当人们遇到一个陌生的有着龙造型的文物,不禁会茫然许久。因此,我们需要用精简概念,总结一下历代龙的特点。
  经过仔细比较,笔者发现,龙的特征是存在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从形状上不好总结,于是本文选择了姿态总结。龙的姿态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发生改变的,逐步形成现在的龙的形态。文中笔者试图用两个字概括出每个历史时期的龙的时代特征,以期人们只要把两个字领悟,就可以大体鉴别出龙的年代。
  中国龙的形式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时期:
  第一期,史前至夏(?-1700BC),态曰虫龙,姿日卧龙。
  龙的艺术形象形成期,龙的造型以玉器为主要载体,圆雕,兽头,头上有角,口微闭,身体蜷缩成“c形”,大多没有四肢四足,体表光滑,无鳞片,孙机先生名其日“蜷体玉龙”。对龙的起源研究的说法很多,孙机认为,蝉等昆虫的幼虫因为可以“托生”,好似死后重生,故而被人们崇拜。这一时期龙的整体形象就像是一条奇怪的虫,而不是气势磅礴的龙,姿态是蜷缩在一起,可以叫“蜷龙”,或可以叫“卧龙”。
  文物实例如下:
  
  玉龙
  
  新石器,红山文化高26厘米,剖面直径2.3至2.9厘米,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
  
  点评:
  此龙嘴巴较长,有人称之“马龙”或猪龙”。因为年代久远,接近事实,估计是比较真实的原始“龙”,而非他龙。这种玉龙形体较小,躯干有穿,可以佩带。
  
  玉兽玉玦
  
  新石器,红山文化高5.9厘米,最宽5厘米,最厚1厘米,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出土,内蒙古巴林右旗文物馆藏。
  
  点评:
  此龙,或日非龙,其形似胎。如下图。
  
  玉环兽
  
  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
  
  点评:
  一说头部像熊,故又曰:“熊龙”。
  第二期,商一春秋(BC1700-Bc476),态日夔龙,姿日爬龙。
  龙的造型以青铜器为主要载体,称为“夔龙期”,多依附青铜器,形成漏圆雕、高浮雕或浅浮雕。造型神秘诡谲,大多装饰塑造比较繁密,造型严谨庄重,即使线条流畅,然则肢体比较生硬,除了尾部以外,粗细的变化小。
  这时期,龙已经可以张牙舞爪,虎头,头上有柱状角。没有耳朵,没有脊鳍,没有胡须和翼鳍。大张口,甚至舌头,身上的脊鳍做成方齿状,鳞片为菱形和长方形,或以“回纹”装饰,商晚期开始出现四肢,但足只有三趾。有些龙面抽象为所谓的“饕餮纹”。
  龙的样子似鳄鱼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姿势像在爬走,所以叫“爬龙”或“走龙”。
  文物实例如下:
  
  镂空龙纹钺
  
  商代后期
  长17厘米,圆穿径9厘米,1964年陕西城固五廊庙出土,城固文化馆藏。
  
  点评:龙为走兽状态,张口疵牙吐舌。身上有圈状图案,以示鳞片。
  
  龙纹觥
  
  商代后期
  高18.8厘米,长24.1厘米,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山西省博物馆藏。
  
  点评:
  像鳄鱼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头上有柱状角。
  第三期,战国一秦(476BC-207 AD)日游龙。
  龙的身躯线条开始流畅,不像以前那么生硬,形体明显呈颈细尾细的流线形,像鳝而有足。龙的鳞片和脊鳍比较简化,多是用一节一个“丙”字形文饰来表示。龙的四肢明显伸长,但仍然只有三趾。
  龙世俗化,像一种灵兽,有角,但不是鹿角,没有耳朵、胡须和翼鳍。无论帛画还是画像砖石,龙的姿态都像在水里游动,而不是在天上飞翔,因此,叫“游龙”。
  文物实例如下:
  
  《妇女龙凤帛画》上的龙
  
  战国
  点评:
  躯体明显呈颈细尾细的流线形,像蛇鳝而有足。
  
  秦代砖刻上的青龙
  点评:龙的鳞片和脊比较简化,多是用一节一个“丙”字形文饰来表示,只有三趾。没有须髯和触角。
  第四期,汉一唐(206 AD-907AD),日跃龙。
  从汉代起,龙出现须,除了小腿无鳞以外,鳞开始比较细致繁密,西汉为蛇鳞,之后向鱼鳞发展。但出现少数腹甲,身躯不仅曲线流畅,有强烈的粗细变化,形成生龙活虎的动感。龙的造型以青铜器和玉质配饰为主要载体,有大量建筑性器物上塑造有龙,如瓦当、墓室画像砖石等。
  在这一时期,龙的身体,除玉器装饰以外,粗细变化很大,看起来矫健而道劲。总体上,龙的姿态像在奔跑或跳跃。即使有的好像想把龙加工成飞的形象,但是到头来还是个奔跑状或跳跃状。于是,称之为“跃龙”。
  汉至唐的龙,有了类似老虎或牛的耳朵,前肢出现飞舞的翼鳍,仍然只有三趾。与其他时期相比,汉唐的龙,身姿矫健,气宇轩昂,气度不凡。汉代比唐代的龙头上,鳞脊等部位更为简练,而唐代修饰的更雍容华贵一些。汉代的龙,头上无发,角上不分叉,脊鳍分三叉;南北朝之后,头上无发,角分两叉,腮部出现髯;而唐代,头上有发,角分两叉,脊鳍的开叉和腹甲增加许多。
  唐代的龙,虽然和后世比较像,但是从形象上讲,仍然飞不动,最多可以叫作“腾龙”。身体比较厚重,不够轻盈,像走兽,而不能腾云驾雾,小腿仍然无鳞。唐代许多龙的与麒麟比较像,头不怎么像虎头,而是眼睛半闭,面部和嘴巴变得比较长,上腭向上卷曲,像麒麟头。和前后时代相比较,唐代大部分龙没有翼鳍。唐代甚至还出现鱼身或鱼尾的龙。
  立物实例如下:
  
  汉画砖瓦当龙纹身躯矫健而道劲,前肢有飞舞的翼鳍和胡须。脊三叉。
  西汉南越王墓葬出士。玉带钩。
  点评:
  身上龙鳞像玉璧一样,呈乳钉文饰。虎头钩尾。前肢有翼鳍。
  
  瓦当上的龙
  
  汉代
  点评:
  身躯粗细变化大,造型生动。有胡须和前肢的翼鳍。脊鳍分为三叉。
  《洛神赋》中六龙云车
  作者[东晋]顾恺之(345—400年),绢本,全图纵27厘米,横572厘米。
  点评:
  此龙有类《山海经》中之图,嘴尖长若鸟而,独角似鹿,腮部出现髯,前肢有翼鳍。笔者个人认为不属于“纯种”的龙,其名字可以在《山海经》上找。
  
  鎏金铜龙
  唐
  高10.8厘米、长18厘米。1980年陕西西安北郊大明宫遗址出土,现藏西安市考古研究所。
  
  鎏金铁飞龙
  唐代
  高34厘米、长28厘米。1975年陕西西安南郊草场坡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点评:
  唐代的龙头如麒麟,矫躯似虎而细,脊鳍成棘,身被鱼鳞,四肢粗壮有立,豹尾平伸微卷,小腿无鳞。
  第五期,宋一民国(960-1948AD),日飞龙。
  宋代以后的龙,已经有腾云驾雾的姿态,龙的造型繁复而具体,头上有发,牛耳,鹿角且出现三叉,脊的分叉无数,小腿开始有鳞。身躯很长,龙的身边时常云雾缭绕,叫作“神龙见首不见尾”。
  这时的龙造型比较完整,几乎合乎《本草纲目》所言:“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 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麟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髯,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而且,肢体像蛇,比前代更加柔软,身体轻盈,看似可以在天上飞翔和飘舞。飞舞的翼鳍不止出现在前肢,而且后肢也开始有,好像可以增加许多空气浮力,而前代的龙则没有这种可漂浮感。所以,笔者称其为“飞龙”。张牙舞爪的动作更加大,而且宋代起龙爪分为四趾,明代起,龙爪分为五指。
  五代的龙,界于唐宋之间,和宋相比,小腿无鳞,和唐相比,翩翩腾飞。
  宋代的云少,而元代以后增多。
  宋代和金代的龙的上腭依然向上卷曲,嘴巴开裂至眼睛之后。而元代以后上腭由卷变直,口由深变浅。
  元代和清代的龙颜比宋代和明代较方。宋代和明代上颌长而尖。明代的龙头有些模仿唐代,但是比较细密一些。
  宋代,龙的发梢向上卷;金、元时期龙的发梢有的向前弯曲;明代龙的发梢多向上;清代龙的发梢又向后伸展。宋金,两腮无髯,须发兼备,元明以后,髭须髯发齐备。
  明代的龙和清代的龙虽然看似相似,但仍有区分。明代的龙,鼻子较为宽大,甚至宽过于唇,鼻孔大且朝前,许多上唇尖上翘出很长,两眼突出和眉弓平齐,或凸显于外,两眼较大,眼白较多,角分两叉,前叉较清代的小,多是个小疙瘩,而且靠前,头发向前上方扬起,小腿有三段肉,但是比较直,比较有力,小腿和大腿之间(膝部)转折明显,多为三趾,或四趾,腹甲比较宽大;清代的龙,鼻子较小,位于嘴唇上面,接近眼部,鼻孔也小,不很明显,唇部不翘,比较方平不长,两眼镶在眉弓和眼眶以内,不会凸显于外,两眼圆瞪,但比较含蓄,角分两叉,前叉较尖,而且靠后,头发向后扬,小腿和大腿之间(膝部)转折比较流畅,四肢和身体类似的柔软,腿关节无力,多为四趾,或五趾,腹甲比较细密。
  综上所述,中国龙的艺术形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随历史、随时代同步发展的漫长过程,因此,我们在研究或鉴定古代含有龙的形象造型的器物时,一定要注意其时代的变化,从而,为有效地文物断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川江口的龙的雕刻
  
  宋代
  点评:
  有一种“飞龙在天”之势。龙头接近唐代,而身躯修长,鳞络细密,尾巴开叉似鱼。
  
  磁州窑的剔花龙图案
  
  宋代
  点评:
  面部像麒麟,头大,嘴长而尖,裂开自眼睛之后。比较大气磅礴,角为三叉,后肢为鳍,尾巴开叉似鱼。继承了唐代鱼龙的一些特征。四趾,腿比较粗壮。
  
  木雕龙
  
  金代,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大成门南端的
  十三碑亭。造型简单独特。
  点评:
  龙角不分叉,口部比宋代要裂开得小,上颌上卷,鳞络细密,不见四肢,只见翼鳍。
  
  白玉龙带板
  
  明代
  6厘米宽,5厘米高
  点评:
  明代的龙,鼻孔很大,两眼突出,角分两叉,前叉较清代的小,是个小疙瘩,四趾。
  
  豆彩应龙纹罐
  
  明代成化时期
  高10.5厘米。1987年出土于珠山成化地
  层,私人所藏。
  点评:
  一说夔龙,嘴尖而长出许多,眼睛突出眼眶,角头较圆,后肢为鳍,尾巴开四叉。四趾,腿比较强壮。头发上挑。第二个腹甲比较宽大。
  
  豆彩应龙纹罐
  
  明代成化时期
  高10.5厘米。1987年出土于珠山成化地
  层,私人所藏。
  点评:
  一说夔龙,嘴尖而长出许多,眼睛突出眼眶,角头较圆,后肢为鳍,尾巴开四叉。四趾,腿比较强壮。头发上挑。第二个腹甲比较宽大。
  
  铜走龙
  
  清代,设置于北京故宫内妃居住的储秀
  宫前。
  鼻子较小,不很明显,唇部方平,两眼镶在眉弓和眼眶以内,头发向后扬,小腿和大腿之间(膝部)转折比较流畅,为五爪。
  
  龙形和田白玉带饰佩件
  
  清代
  长9.26厘米,宽6厘米,厚1.85厘米。
  点评:
  面部较方,角分两叉,前叉较尖,而且靠后。
其他文献
一、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基础教育领域更具优势,更有必要1.中等职校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有充裕的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
足球无酒不欢。  一杯冰啤酒,一场精彩的世界级球赛……足球与啤酒相得益彰。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毫无疑问是各大啤酒企业的黄金季节,他们都卯足劲儿,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销售业绩突破,夺得世界杯的“啤酒冠军”。  与正在进行的2010年南非世界杯一样,“啤酒之队”的角逐也颇有看点:一方面,本土群雄雪花、青岛和燕京极欲挑战外资品牌百威“世界杯官方合作伙伴”的权威;另一方面,百威麾下的哈尔滨啤酒想借百威冠名之
核电厂道路设计是总图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论文结合AP1000机型核电厂土质路基段厂内重型道路路面设计,介绍AP1000核电厂重型道路路面的设计方法和体会,为后续AP1000项
学习的过程是由两个重要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一个是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等,它承担着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吸收的功能.另一个是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