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气专业学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对我国工业化战略实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学校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构建适于工程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积极发挥产学研对接作用、加强实践教师团队建设等三个方面对提升学生工程能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的意义
中国的工业化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将这一战略落到实处,发挥真正的战略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有学者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人为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更要通过教育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而优质足量的工科学生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十二五”时期,电力工业的发展将沿着“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路径行进,科学发展是不变的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正在成为主旋律。河南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原电气谷建设,实施智能电网产业园、高压开关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巩固提升超特高压开关和电力二次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力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需要大批优秀的电气人才作为发展后盾。
许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如何让专业更大更强,更具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工程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该院专业建设为实际,对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策略进行相关探讨。
提升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策略
工科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既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同时远远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大多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没有实际的工程项目背景,在工科学生实践指导方面存在欠缺,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普遍反映出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不能快速上手等问题,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需要找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构建适于工程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
要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必须要有配套的课程体系,作为电气专业,如何形成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互为促进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从工程能力培养角度去考虑,必须要有工程化的教育视角,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求课程的开设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上,与本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相对接;课程目标的转向是工程的,而非学科的;课程内容的转向是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课程秩序的转向是多维的而不是单向的。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要切实提高工程能力,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现有机结合。合理的调整实验项目,增加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考虑实践实验环节的知识覆盖性、技术覆盖性、能力锻炼覆盖性,提供条件让学生开展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和项目研究,在实验室中按专业方向形成体系,多角度体现电气信息的强、弱电及各学科方向的专业特点,使实践教学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
注重发挥产学研对接作用
在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趋势下,发挥产学研对接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策略。在充分调研本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基础上,加快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机制和共赢模式,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贴近生产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本学科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企业发展和生产实际,与学校联合制订模块化培养方案,将学校强调的宽口径人才培养和企业强调的专门人才培养相结合;鼓励学生把毕业设计带到企业去做,通过企业导师制完成毕业设计,这些方式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从科研转化教学的视角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要制定好基于科研转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适宜且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科研转化教学作用,让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及时地为人才培养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将科研成果引进课堂,能够强化学生的工程理念、帮助学生了解工程研究方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人到教学实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了解学科的发展情况、生产一线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和工程的思维方法,强化其工程运用理念,提升其工程素质。
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来看,要建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借助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营造校外工程实践平台,实现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工程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趋势。将产学研落到实处,并逐步实现学校工厂化,工厂教育化。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为了加快提升高等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在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方面,一方面要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进行分批次培训,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人、实验课教师逐步向理论课教师拓展,邀请企业专家,企业高管与技术人员围绕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教育改革、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工程实践中心建设、工程教育管理、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内容,采取专家讲座、实践教学示范、工程案例讲解、电气装备实训模拟、讨论参观等多种形式进行。另一方面,要发挥校企合作作用,可以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协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和项目开发,锻炼教师的工程能力;依托企业,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实现教师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引进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并对相关教师进行帮带,提升实践教师能力;在政策方面,逐步落实专业实践教师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解决实践教师培训的后顾之忧。
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出发,提升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从课程体系构建、产学研对接作用的发挥和教师团队打造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策略阐述,要构建面向工程的、集成的、多维的课程体系结构,使专业和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完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多角度体现电气信息的强、弱电及各学科方向的专业特点,突出学科交叉;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注重科研转化教学,确立适宜且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让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及时地为人才培养服务,体现现代工程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趋势;将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升质量的一大举措,通过培训、引进、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者供职于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基金项目:许昌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许昌学院办学特色发展项目资助)
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的意义
中国的工业化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将这一战略落到实处,发挥真正的战略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有学者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人为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更要通过教育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而优质足量的工科学生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十二五”时期,电力工业的发展将沿着“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路径行进,科学发展是不变的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正在成为主旋律。河南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原电气谷建设,实施智能电网产业园、高压开关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巩固提升超特高压开关和电力二次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力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需要大批优秀的电气人才作为发展后盾。
许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如何让专业更大更强,更具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工程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该院专业建设为实际,对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策略进行相关探讨。
提升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策略
工科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既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同时远远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大多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没有实际的工程项目背景,在工科学生实践指导方面存在欠缺,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普遍反映出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不能快速上手等问题,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需要找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构建适于工程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
要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必须要有配套的课程体系,作为电气专业,如何形成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互为促进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从工程能力培养角度去考虑,必须要有工程化的教育视角,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求课程的开设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上,与本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相对接;课程目标的转向是工程的,而非学科的;课程内容的转向是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课程秩序的转向是多维的而不是单向的。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要切实提高工程能力,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现有机结合。合理的调整实验项目,增加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考虑实践实验环节的知识覆盖性、技术覆盖性、能力锻炼覆盖性,提供条件让学生开展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和项目研究,在实验室中按专业方向形成体系,多角度体现电气信息的强、弱电及各学科方向的专业特点,使实践教学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
注重发挥产学研对接作用
在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趋势下,发挥产学研对接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策略。在充分调研本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基础上,加快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机制和共赢模式,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贴近生产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本学科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企业发展和生产实际,与学校联合制订模块化培养方案,将学校强调的宽口径人才培养和企业强调的专门人才培养相结合;鼓励学生把毕业设计带到企业去做,通过企业导师制完成毕业设计,这些方式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从科研转化教学的视角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要制定好基于科研转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适宜且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科研转化教学作用,让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及时地为人才培养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将科研成果引进课堂,能够强化学生的工程理念、帮助学生了解工程研究方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人到教学实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了解学科的发展情况、生产一线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和工程的思维方法,强化其工程运用理念,提升其工程素质。
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来看,要建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借助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营造校外工程实践平台,实现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工程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趋势。将产学研落到实处,并逐步实现学校工厂化,工厂教育化。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为了加快提升高等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在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方面,一方面要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进行分批次培训,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人、实验课教师逐步向理论课教师拓展,邀请企业专家,企业高管与技术人员围绕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教育改革、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工程实践中心建设、工程教育管理、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内容,采取专家讲座、实践教学示范、工程案例讲解、电气装备实训模拟、讨论参观等多种形式进行。另一方面,要发挥校企合作作用,可以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协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和项目开发,锻炼教师的工程能力;依托企业,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实现教师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引进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并对相关教师进行帮带,提升实践教师能力;在政策方面,逐步落实专业实践教师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解决实践教师培训的后顾之忧。
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出发,提升电气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从课程体系构建、产学研对接作用的发挥和教师团队打造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策略阐述,要构建面向工程的、集成的、多维的课程体系结构,使专业和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完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多角度体现电气信息的强、弱电及各学科方向的专业特点,突出学科交叉;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注重科研转化教学,确立适宜且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让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及时地为人才培养服务,体现现代工程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趋势;将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升质量的一大举措,通过培训、引进、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者供职于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基金项目:许昌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许昌学院办学特色发展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