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的病虫害种类是十分复杂的,各地区的病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病虫的不同带来的危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一、玉米病害防治措施
1.玉米丝黑穗病。黑龙江省是玉米丝黑穗病高发区,一般年份主栽品种发病率在2-5%,重发生年份在5-10%,个别地区抗病性差的品种可达50-70%。由于它主要为害的是果穗及花,所以一旦发病,往往会导致全株颗粒无收,是令种植户特别头疼的一种病。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根本措施。(2)种子处理:采用种子包衣技术,是有效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的高效、低毒玉米种衣剂有5.4%吡·戊悬浮种衣剂、20.3%毒·福·戊悬浮種衣剂等,种衣剂中含有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高效药剂一戊唑醇,对该病害有突出的控制效果;如果种子未进行包衣处理,也可使用戊唑醇、福美双、三唑酮(粉锈宁)等药剂拌种处理,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应用,大(小)斑病基本得到控制。目前,由于病原菌小种的演变,加上生产中推广的某些骨干自交系较感染大(小)斑病,使大(小)斑病在某些区域不同程度发生,尤其是制种田。防治策略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防治措施:目前,防治大(小)斑病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5~7d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3.玉米黑粉病
玉米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植株各个部分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可达15厘米,小的仅达1—2厘米。初期瘤外包1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重病区栽培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避免氮肥过多,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刈除并深埋,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深翻,可减少初侵染源。(2)药剂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量0.4%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生长期彻底防治玉米螟等虫害。
二、玉米虫害防治措施
1.玉米螟。玉米螟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又叫玉米钻心虫,发生代数较多。玉米螟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等。幼虫是钻蛀性害虫,玉米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叶片会有一排排整齐的小孔出现。玉米螟幼虫会钻入雄花中进行危害使得其基部折断。受到玉米螟危害的植株往往会子粒空瘪,青枯早衰,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措施:(1)消灭越冬虫源。在越冬幼虫羽化前,将玉米、高粱等有虫秸秆作燃料、铡碎沤肥和封存穗轴,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2)药剂防治。于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三指一撮”法以3%呋喃丹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按每亩1.5—2公斤用量灌心,防治效果明显。(3)生物防治。心叶中期撒施白僵菌颗粒剂,即将含菌量为50亿—500亿/克的白僵菌孢子粉500克与过筛的煤渣5公斤拌匀,撒施于玉米心叶中:放赤眼蜂治螟。即在越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每亩设5—10个放蜂点,放蜂量为15000—30000头放蜂防螟。
2.玉米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呈红褐色。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防治措施:(1)药剂防治。冬小麦收割时,为防止幼虫向秋田迁移为害,在邻近麦田的玉米田周围以2.5%敌百虫粉,撒成4寸宽药带进行封锁:玉米田在幼虫3龄前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亩,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2)生物防治。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200PPM防治粘虫幼虫药效在94.5%以上,且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
一、玉米病害防治措施
1.玉米丝黑穗病。黑龙江省是玉米丝黑穗病高发区,一般年份主栽品种发病率在2-5%,重发生年份在5-10%,个别地区抗病性差的品种可达50-70%。由于它主要为害的是果穗及花,所以一旦发病,往往会导致全株颗粒无收,是令种植户特别头疼的一种病。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根本措施。(2)种子处理:采用种子包衣技术,是有效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的高效、低毒玉米种衣剂有5.4%吡·戊悬浮种衣剂、20.3%毒·福·戊悬浮種衣剂等,种衣剂中含有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高效药剂一戊唑醇,对该病害有突出的控制效果;如果种子未进行包衣处理,也可使用戊唑醇、福美双、三唑酮(粉锈宁)等药剂拌种处理,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应用,大(小)斑病基本得到控制。目前,由于病原菌小种的演变,加上生产中推广的某些骨干自交系较感染大(小)斑病,使大(小)斑病在某些区域不同程度发生,尤其是制种田。防治策略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防治措施:目前,防治大(小)斑病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5~7d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3.玉米黑粉病
玉米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植株各个部分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可达15厘米,小的仅达1—2厘米。初期瘤外包1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重病区栽培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避免氮肥过多,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刈除并深埋,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深翻,可减少初侵染源。(2)药剂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量0.4%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生长期彻底防治玉米螟等虫害。
二、玉米虫害防治措施
1.玉米螟。玉米螟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又叫玉米钻心虫,发生代数较多。玉米螟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等。幼虫是钻蛀性害虫,玉米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叶片会有一排排整齐的小孔出现。玉米螟幼虫会钻入雄花中进行危害使得其基部折断。受到玉米螟危害的植株往往会子粒空瘪,青枯早衰,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措施:(1)消灭越冬虫源。在越冬幼虫羽化前,将玉米、高粱等有虫秸秆作燃料、铡碎沤肥和封存穗轴,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2)药剂防治。于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三指一撮”法以3%呋喃丹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按每亩1.5—2公斤用量灌心,防治效果明显。(3)生物防治。心叶中期撒施白僵菌颗粒剂,即将含菌量为50亿—500亿/克的白僵菌孢子粉500克与过筛的煤渣5公斤拌匀,撒施于玉米心叶中:放赤眼蜂治螟。即在越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每亩设5—10个放蜂点,放蜂量为15000—30000头放蜂防螟。
2.玉米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呈红褐色。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防治措施:(1)药剂防治。冬小麦收割时,为防止幼虫向秋田迁移为害,在邻近麦田的玉米田周围以2.5%敌百虫粉,撒成4寸宽药带进行封锁:玉米田在幼虫3龄前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亩,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2)生物防治。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200PPM防治粘虫幼虫药效在94.5%以上,且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