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人说过:“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十个好的老师或者咨询师。”这句话确有它的道理所在。在接触过的来访者当中,很多来访者的问题都是从母亲身上传递下来的,孩子常常成为母亲问题的“替罪羔羊”。母亲的教养方式以及因此跟孩子形成的依恋关系,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性格之中,甚至伴随孩子的一生。
在我的记忆和经历中,存在着两种母亲的类型。
一种母亲常常在家里有意或无意地训斥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儿),攻击她们“长得不好看”“成绩不够好”“不够听话”等,并且在生活中过于关注自己,或者自身情绪状态不够稳定,疏于对孩子的关注;而在外人面前,她们却过分频繁地夸赞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把孩子作为自己的谈资。这样的母亲,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自我攻击倾向。孩子的内心会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甚至在长大之后,在与他人的交往模式中,也常常重复自己跟母亲的互动模式——无意识地攻击他人。
还有一种母亲,在家中,能够做到积极有效地关注、接纳和赏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够及时清醒地认识和感知到,并且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在外人面前,她们时常以抬高其他孩子为先,对自己的孩子给予相对较低的评价(当然,这可能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其本意并不是贬低自己孩子)。有这样的母亲,孩子一般会与母亲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会在内心形成较为强大的自我,在外人面前保持谦虚的态度,并且有相对客观的自我评价。
作为前者的孩子,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时常要抵挡母亲与自己互动时抛出的贬低和攻击,以及承担她在外人面前过分抬高而产生的压力。而这种情况也许并非其母亲有意和恶意为之,而是可能由于她自己的自尊水平很低、内心自卑,因而在外人面前需要用自己的孩子来提高自尊,在私下的互动中,又需要通过打击自己的孩子,来提高自己的自尊。这种类型的母亲,她们自身的性格模式,也许就是从上一代的较低评价中成长而形成的。
有一个父母离异的来访者,她表现出矛盾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无意识的攻击性。在谈及其与母亲的关系时,她谈到了母亲对于自己常常出现的负面评价,以及母亲对于父亲的负面评价等,而她并不敢对母亲有任何的不满或反抗。因为,她还只是一个在等待母亲关注和爱她的孩子,她重视母亲对自己的评价,害怕承认母亲并不是那么地爱自己,并未与母亲完成主客体的分离,成为真正的自己。她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她,一定与母亲对她的评价和态度有关。
一个不被母亲接纳,不敢反抗,并且将母亲的态度内化成为自我评价的孩子,与被母亲无条件接纳和积极关注的孩子相比,生活的态度相差太多了。所以,不论是作为自己母亲的孩子,还是作为自己孩子的母亲,都应该学习尝试觉察母亲的影响以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察觉自己在亲子关系上形成的互动模式和因此而形成的认知模式和人格类型,在生活中慢慢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淳辉高级中学,南京,2113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在我的记忆和经历中,存在着两种母亲的类型。
一种母亲常常在家里有意或无意地训斥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儿),攻击她们“长得不好看”“成绩不够好”“不够听话”等,并且在生活中过于关注自己,或者自身情绪状态不够稳定,疏于对孩子的关注;而在外人面前,她们却过分频繁地夸赞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把孩子作为自己的谈资。这样的母亲,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自我攻击倾向。孩子的内心会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甚至在长大之后,在与他人的交往模式中,也常常重复自己跟母亲的互动模式——无意识地攻击他人。
还有一种母亲,在家中,能够做到积极有效地关注、接纳和赏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够及时清醒地认识和感知到,并且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在外人面前,她们时常以抬高其他孩子为先,对自己的孩子给予相对较低的评价(当然,这可能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其本意并不是贬低自己孩子)。有这样的母亲,孩子一般会与母亲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会在内心形成较为强大的自我,在外人面前保持谦虚的态度,并且有相对客观的自我评价。
作为前者的孩子,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时常要抵挡母亲与自己互动时抛出的贬低和攻击,以及承担她在外人面前过分抬高而产生的压力。而这种情况也许并非其母亲有意和恶意为之,而是可能由于她自己的自尊水平很低、内心自卑,因而在外人面前需要用自己的孩子来提高自尊,在私下的互动中,又需要通过打击自己的孩子,来提高自己的自尊。这种类型的母亲,她们自身的性格模式,也许就是从上一代的较低评价中成长而形成的。
有一个父母离异的来访者,她表现出矛盾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无意识的攻击性。在谈及其与母亲的关系时,她谈到了母亲对于自己常常出现的负面评价,以及母亲对于父亲的负面评价等,而她并不敢对母亲有任何的不满或反抗。因为,她还只是一个在等待母亲关注和爱她的孩子,她重视母亲对自己的评价,害怕承认母亲并不是那么地爱自己,并未与母亲完成主客体的分离,成为真正的自己。她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她,一定与母亲对她的评价和态度有关。
一个不被母亲接纳,不敢反抗,并且将母亲的态度内化成为自我评价的孩子,与被母亲无条件接纳和积极关注的孩子相比,生活的态度相差太多了。所以,不论是作为自己母亲的孩子,还是作为自己孩子的母亲,都应该学习尝试觉察母亲的影响以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察觉自己在亲子关系上形成的互动模式和因此而形成的认知模式和人格类型,在生活中慢慢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淳辉高级中学,南京,2113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