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性高校承担着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任,特色专业是地方性高校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当在人才培养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面对新的教育环境和培养要求,结合浙江海洋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对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明晰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科技社团创新发展、科研助理制度建设、探索分层次教学法、启蒙式国际化教育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谢永和(1967-),男,江西寻乌人,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殷文伟(1974-),男,浙江舟山人,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浙江舟山31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B34)、浙江海洋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07-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26-0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1]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性高校每年吸收了大部分进入高校深造的学生,其对国家、社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地方性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尤其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特色专业、学科的优势,促进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特色专业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分析
  特色专业是高等学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3]特色专业业应是专业建设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为社会、家长和其他学校所认可的专业。[4]建设好特色专业,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整体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升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其前身是创办于1996年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船舶修造方向,1999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开始招生,200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省重点建设专业验收时取得优秀成绩并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自设置以来,为船舶设计、建造、检验和交通运输等部门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为浙江省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010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本科招生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新的招生模式必然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如何实现适用于二本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为适用于一本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专业建设的迫切任务。
  二、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5]根据产业背景与学校性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凝练,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立足产业,面向企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全体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方面都有明确的期望和要求。
  作为专业型工科人才,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首先,应熟练掌握造船的基础知识,包括船舶性能、船体结构、造船流程及造船工艺等;其次,要有较强的船体识图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同时,应具备对行业信息包括规范、法规等的了解和行业动态的把握能力。造船是一个国际性特色明显的行业,要求在校生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作为船舶技术人员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有意识地培养适应环境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为适应社会和与人交流奠定基础;学会面对挫折和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以适应船舶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
  三、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本专业在教学中以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为目的,不断借鉴、吸收不同层次高校同一类型专业的成功办学经验,在教書育人中逐步探索出了适合地方本科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产学研用结合即学校、科研机构、造船企业、航运业相互配合,构成高效的产学研用系统。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一个产业特色非常明显的专业,依托强大的船舶产业,发挥产学研合作的综合优势,提升船舶设计、建造、修理、海运水平。
  专业设立之初,建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验室,包括船舶拖曳水池、船舶设计与建造实验室。以此为平台,船舶工程被增设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通过专业实验室,学生可以完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所有的专业实验,为专业知识的积累、深化与深化奠定了基础。
  在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船舶工程研究所、海之帆造船技术研发中心、海洋工程研究所、渔船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实践,为学生进入研究机构做好了专业知识铺垫。
  本专业与地方船厂紧密结合,先后与20多家船厂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建设了多层次的科教创新基地。在为这些船厂进行技术人员培训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方式的锻炼实习机会,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建造流程和了解建造工艺,为学生提供了进入工作岗位前的实习平台。
  2.科技社团创新发展
  首先,以开设专业为依托,成立了未来设计师协会、驰风协会、CAD协会和港航协会、建筑技能与实践协会。大部分社团不局限于所学专业,如港航协会依托的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达到不同专业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兴趣和合作创新的目的,该协会也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开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创新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到了科学组织科研活动、专人指导社团实践、全力保障科研场地,确保科技社团高效运作。
  其次,以每年一届的“科技文化月”搭建实施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迄今为止,已举行了多届“科技文化月”活动,由科技社团具体承办,以模型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建筑制图以及模型制作竞赛等为主要形式,在活动中大显身手,在激烈竞争中擦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结出了累累硕果,不少学生通过不懈努力夺得了多种奖项。近几年,获得挑战杯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3.科研助理制度建设
  科研助理制度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主要通过一名导师负责几名学生,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联系,使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品德等多方面的教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密切师生之间教学与科研的交流合作,每位专业教师都配备了科研助理,并建立了一套选拔、使用科研助理的制度。
  首先,认真核实每位专业教师的科研情况,按照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科研助理的数量、岗位人员比例;其次,完善科研助理各项制度,使之正规化、常态化。在选拔科研助理方面,既注重候选对象的各项素质与发展潜力又综合考虑对象的家庭状况,以便通过岗位补助给更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使用科研助理方面,学生助理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协助教师搜集资料、数据;专业教师对学生助理给予理论与实践上的方法指导,指导其参加科技竞赛、科研立项工作,并且根据竞赛与立项的不同等级予以不同的奖励。
  实践证明,科研助理制取得了“双赢”的良好效果。师生在科研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团队建设,双方得到提高。教师部分科研任务由学生助理承担,使教师精力集中于更有意义、更具创新性的项目上,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也在相关的科研活动中得到了极大提高。
  4.探索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水平和发展潜力把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个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这些群体在教师科学的分层规划和层间作用中得到了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进行分类建组,可分为考研组、船舶设计组、船舶制造与现场施工管理组。根据分组情况为学生设计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采用科学的分类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5.启蒙式国际化教育
  浙江海洋学院地处海岛办学,各种办学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专业师资引进方面存在极大的难处,具有国外留学背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师资引进更加困难。因此,学校开展國家化教育比较滞后。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状,为了利用其他高校的国际化资源,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来启蒙国际化教育。首先,柔性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通过讲课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大力邀请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作为讲座教授,通过讲座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的前沿知识;此外,逐步将学生选送到日本、台湾等地的高校观摩学习,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逐步将国外学生引入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来厚重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结语
  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指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指出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校企合作,紧贴地方实际,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中,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深入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培养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之才。人才培养,尤其是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性高校应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集合学校的所有力量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培养质量,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随付国,陈炳,殷文伟.后危机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104-108.
  [2]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
  [3]张月玲,花双莲,王晓莉.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以山东科技大学“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财会通讯,2010,(11):39-41.
  [4]陆为群.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的打造[J].南通大学学报,2006,
  (4):29-31.
  [5]秦升阳.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9):91-9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有关国家标准、各校自拟格式要求与模板是规范毕业论文格式的主要依据,对论文的写作格式与排版格式均提出了要求。规范的毕业论文格式有助于准确表达科研成果,便利信息交换与处理及学术成果的评价,并使行文简练、版面美观。通过了解格式规范的作用、准确把握格式规范要求的含义、推荐阅读先期论文、增加论文写作实践等措施,可以落实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要求。  关键词:毕业论文;格式规范;作用;国家标准;模板  作者简
期刊
摘要:“钱学森之问”的本质就是对我国现存的教育制度的反思,指出了我国教育的弊端阻碍着杰出人才的培养。钱学森的学术成长过程说明,杰出人才的培养是脚踏实地尊重科学精神的结果,而解决“钱学森之问”即培养出杰出人才的关键在于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并提倡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创新体制;钱学森之问;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祁志生(1969-),男,山西介休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黄民(1
期刊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整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身心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但与大学生群体主流趋势相对而生的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超学制学生群体。尽管这部分学生在总数上比例不大,但近年来超学制学生的人数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如何寻找新形势、新情况下超学制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思路,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超学制;群体;管理  作者简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的产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演变的一种制度创新。它的产生和发展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依据教育部2008年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结合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状况,提出走依托传承、创新自强的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依托传承;创新自强;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何啸峰(1971-),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副
期刊
摘要:根据可拓评价理论,从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个方面建立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并构建其多级可拓评价模型。根据指标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确定其权重系数。通过逐级计算得到目标层与各评价等级的关联度,从而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总评等级。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在评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面是有效且可行的,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可拓评价;毕业设计;教学
期刊
摘要:实施普通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工程理念,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系统,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积极引导并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科与专业建设、科研与教学的交叉融合。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拓展革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人才培养内涵,提升了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形成了办学特色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的主要方面是因为双方利益不一致,影响了合作质量和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坦诚交流,扩大共识;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提升学校自身的“魅力”;创新思路,开创合作新途径;积极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质量;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贾建忠(1975-),男,新疆乌鲁木齐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期刊
摘要: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下,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培养模式上的缺陷、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以技术类课程为核心、加强“校企共建”模式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内容。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作者简介:王煊(1978-),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杨增科(1983-),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高考复读这一社会现象,从社会因素、学校鼓励、家庭名校情节、个人主导因素四个方面可以得知复读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预见这一现象给个人、学校及社会带来的利处与弊端。引导和规范高考复读市场,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社会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读原因;利弊  作者简介:邱纪香(1987-),女,江西宜春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康玉唐(
期刊
摘要:阐述了“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从课程引入、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硬件思维贯穿、实践教学改革等四种针对“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董素鸽(1983-),女,河南叶县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助教;李华(197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