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学生的锻炼态度现状和影响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探索其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学生体育锻炼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云南部分高校;体育锻炼态度;差异性;成因分析
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锻炼态度可以分为体育锻炼行为态度和体育锻炼目标态度[1]。体育锻炼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
近年来,有关体育锻炼行为及态度的理论一直是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涉及高校大学生这一领域善少。大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怎样,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和体育行为现状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需要洞察和了解,周伟 [2]通过结构方程模式研究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影响因素, 认为体育锻炼态度既可以直接预测体育行为,又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体育行为。所以性别、年龄、学业水平、科别、体育锻炼活动量等因素是否对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论证,通过研究为体育锻炼行为理论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提供帮助,为体育实践活动提供服务,为大学生锻炼行为系统研究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作为代表性高校。以在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3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70人,女生130人。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呈贡大学城5所高校的非体育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有效问卷291份。问卷信度测量采用同一人群2周后重复调查,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复测信度系数R=0.75(P<0.01) 。
1.2.2 测量法
本研究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系统的测量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与信度,因为测量可反映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
1.2.3 数理统计法
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学业水平、不同锻炼群体测量结果运用体育统计学的t检验处理后,观察体育锻炼态度是否存在差异,对数据整理汇总后,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1.2.4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锻炼行为与体育锻炼态度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表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分值情况统计表
2.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表2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维度对比分析表
体育锻炼态度维度男生(x-±s) 女生(x-±s)FP行为态度 27.55 ±5.12 26.65 ± 3.644.578 0.234 目标态度 40.95 ± 5.02 36.88 ± 5.786.897 0.025﹡行为认知 30.67 ± 4.33 29.02 ± 4.674.893 0.315行为习惯 32.74 ± 3.98 27.23 ± 3.877.746 0.045﹡行为意向 30.53 ± 4.67 31.56 ± 4.763.423 0.325情感体验 26.79 ± 3.98 30.98 ± 4.344.567 0.261行为控制感24.84 ± 3.22 20.56 ± 5.516.566 0.534 主观标准 18.56 ± 3.92 21.67 ± 4.345.112 0.148注:﹡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05,﹡﹡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01。
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其维度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六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目标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由于性别的差异及兴趣爱好,女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表现的不积极,对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有待提高。
2.3 不同科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表3结果表明:文理科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其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这六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行为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两维度上可能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且理科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上要明显强于文科。
2.4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2.5 变量回归分析
2.6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成因分析
2.6.1 由表1看出男、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的分配上差异显著。由于男女生在心理和体能上的差别,女生关注的是通过锻炼改变自身的体型,而男生在选择锻炼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在学业水平,科别上说明理科比文科可更喜欢体育锻炼,但两者总体上的差距不大,他们都处于同一水平上,认知能力相近,都在一个相同的学习氛围下生活。
2.6.2 研究结果表明:文理科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且理科学生好于文科学生。因此引发的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距。
2.6.3 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效果上不能达到男生同样的程度,因此导致女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不如男生。这反应大学生在锻炼行为动机因素上男女差距较大。其次,部分学生在锻炼态度上是消极的,主要是由于学习太紧张;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自己不适合从事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太辛苦、枯燥;体育锻炼不如其他项目那么有娱乐性;课内、外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和帮助等六个原因造成的。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3.1.1 研究反映大学生在锻炼态度上其性别、学业水平及年级、科别与体育行为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锻炼积极,理科比文科更乐于参与,大一年级学生比大四年级学生更有激情锻炼。
3.1.2 经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t检验,得出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男女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1.3 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客观方面来说,是社会学因素;从主观方面看,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惰性,学习压力的因素,对锻炼的认知,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与坚持。
3.2 建议
3.2.1 开设和各项运动俱乐部、培养校园体育明星,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各项体育俱乐部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克服其自身体育运动的惰性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处理好学习压力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促进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一致性,增加校内体育人口。
3.2.2 加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体育教师应根据男女生的不同体育锻炼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与教育,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增进健康、 提高生命活力和获得快乐的效果,认识到生命的健康是一切希望之本,以激发其继续锻炼的动机,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荣建.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95-98.
[2]周伟,周静.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影响机制的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57-60.
[3]仇法强.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参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2010(3):154-155.
[4]杨昉.沈阳市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1(5):605-606.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0;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关键词:云南部分高校;体育锻炼态度;差异性;成因分析
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锻炼态度可以分为体育锻炼行为态度和体育锻炼目标态度[1]。体育锻炼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
近年来,有关体育锻炼行为及态度的理论一直是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涉及高校大学生这一领域善少。大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怎样,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和体育行为现状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需要洞察和了解,周伟 [2]通过结构方程模式研究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影响因素, 认为体育锻炼态度既可以直接预测体育行为,又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体育行为。所以性别、年龄、学业水平、科别、体育锻炼活动量等因素是否对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论证,通过研究为体育锻炼行为理论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提供帮助,为体育实践活动提供服务,为大学生锻炼行为系统研究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作为代表性高校。以在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3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70人,女生130人。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呈贡大学城5所高校的非体育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有效问卷291份。问卷信度测量采用同一人群2周后重复调查,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复测信度系数R=0.75(P<0.01) 。
1.2.2 测量法
本研究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系统的测量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与信度,因为测量可反映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
1.2.3 数理统计法
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学业水平、不同锻炼群体测量结果运用体育统计学的t检验处理后,观察体育锻炼态度是否存在差异,对数据整理汇总后,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1.2.4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锻炼行为与体育锻炼态度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表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分值情况统计表
2.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表2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维度对比分析表
体育锻炼态度维度男生(x-±s) 女生(x-±s)FP行为态度 27.55 ±5.12 26.65 ± 3.644.578 0.234 目标态度 40.95 ± 5.02 36.88 ± 5.786.897 0.025﹡行为认知 30.67 ± 4.33 29.02 ± 4.674.893 0.315行为习惯 32.74 ± 3.98 27.23 ± 3.877.746 0.045﹡行为意向 30.53 ± 4.67 31.56 ± 4.763.423 0.325情感体验 26.79 ± 3.98 30.98 ± 4.344.567 0.261行为控制感24.84 ± 3.22 20.56 ± 5.516.566 0.534 主观标准 18.56 ± 3.92 21.67 ± 4.345.112 0.148注:﹡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05,﹡﹡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01。
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其维度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六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目标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由于性别的差异及兴趣爱好,女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表现的不积极,对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有待提高。
2.3 不同科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表3结果表明:文理科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其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这六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行为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两维度上可能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且理科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上要明显强于文科。
2.4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2.5 变量回归分析
2.6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成因分析
2.6.1 由表1看出男、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的分配上差异显著。由于男女生在心理和体能上的差别,女生关注的是通过锻炼改变自身的体型,而男生在选择锻炼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在学业水平,科别上说明理科比文科可更喜欢体育锻炼,但两者总体上的差距不大,他们都处于同一水平上,认知能力相近,都在一个相同的学习氛围下生活。
2.6.2 研究结果表明:文理科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且理科学生好于文科学生。因此引发的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距。
2.6.3 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效果上不能达到男生同样的程度,因此导致女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不如男生。这反应大学生在锻炼行为动机因素上男女差距较大。其次,部分学生在锻炼态度上是消极的,主要是由于学习太紧张;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自己不适合从事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太辛苦、枯燥;体育锻炼不如其他项目那么有娱乐性;课内、外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和帮助等六个原因造成的。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3.1.1 研究反映大学生在锻炼态度上其性别、学业水平及年级、科别与体育行为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锻炼积极,理科比文科更乐于参与,大一年级学生比大四年级学生更有激情锻炼。
3.1.2 经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t检验,得出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男女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1.3 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客观方面来说,是社会学因素;从主观方面看,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惰性,学习压力的因素,对锻炼的认知,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与坚持。
3.2 建议
3.2.1 开设和各项运动俱乐部、培养校园体育明星,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各项体育俱乐部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克服其自身体育运动的惰性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处理好学习压力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促进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一致性,增加校内体育人口。
3.2.2 加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体育教师应根据男女生的不同体育锻炼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与教育,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增进健康、 提高生命活力和获得快乐的效果,认识到生命的健康是一切希望之本,以激发其继续锻炼的动机,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荣建.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95-98.
[2]周伟,周静.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影响机制的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57-60.
[3]仇法强.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参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2010(3):154-155.
[4]杨昉.沈阳市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1(5):605-606.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0;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