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是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新研判,是我国制定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新常态的提出有其重要背景,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变数诸多,低迷状况无明显改观;从国内来看,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投入、高增长、高浪费、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这种增长模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必须代之以有效投入、适度增长、环境优美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模式。前不久,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趋势理论研讨会”上,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黄铁苗教授的发言论述了新常态下经济效益提升之道。本刊将黄铁苗教授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新常态下不以经济增长速度为圭臬,而是要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黄教授,请您谈谈新常态下提升经济效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黄铁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资源与环境决定的。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从1979年至2012年,全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9.8%,广东增速则达13.3%,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2.8%。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极大的资源代价。有数据显示,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不变价),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我国五类主要资源(淡水、一次能源、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造成了生态的严重破坏。人们深受其害的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隐患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还会危及当代人的生存安全及子孙后代。然而,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在新常态下,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呢?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即提高经济效益。
新常态下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主要在于,我国资源的利用率低,还有大量的挖掘空间。资料显示:我国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我国煤炭消耗约占世界的30%,电力消耗约占13%,钢材消耗约占25%,水泥消耗约占50%,我国GDP占世界比重低于13%;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3年为42.7%,2013年为47%,明显高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的水平。另有资料显示,我国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我国的水资源节约空间有4倍,其他各种资料节约空间有5~10倍,只要节约到发达国家的资源使用水平,我国可以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使GDP翻4-10倍。可见,我国通过节约资源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记者:黄教授,您认为新常态下提高经济效益应该有什么样的途径和对策呢?
黄铁苗:我认为新常态下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对策有五个方面:一是向正确的理念要经济效益;二是向科技创新要经济效益;三是向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要经济效益;四是向市场经济规律要经济效益;五是向深化制度体制改革要经济效益。
记者:长期以来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认识存在什么样的误区,什么是正确的经济效益理念?
黄铁苗:理念就是观念,它是人们行动的先导,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正确的理念,新常态下提高经济效益更是如此。提高经济效益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核心。但是,長期以来,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认识却存在偏颇。众所周知,在马恩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没有经济效益这一范畴。经济效益范畴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一批老一辈经济学家针对我国“大跃进”造成的严重浪费问题,指出经济工作要重视经济效果,这一概念后来演变为经济效益。其内涵主要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投入少、产出多就是经济效益好。当时情况下提出的这一范畴不仅无可厚非,而且难能可贵。因为这一范畴针对了当时存在的不计成本、不讲利润等浪费行为,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节约。这一点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必要的。但是,仅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其节约内涵只包括了单位产品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节约。显然,这是不够的。因为无论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浪费实际来看,还是从经典作家的节约理论来看,生产经营者的节约不应该只包括单位产品的节约,还应该包括:一是正确投资的节约。即生产者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否则,即使他的产品成本再低,价格最优,质量也很好,但产品卖不出去,对他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从全社会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浪费问题是最严重的。如“折腾经济”、产能过剩等,都是这一问题的表现。二是提高质量形成的节约。马克思曾经指出,各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该种商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意即只有符合标准质量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才能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产品。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严重,无论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都存在质量问题,对消费者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一问题的存在,与人们长期以来片面理解经济效益、一味追求挣钱的观念不无关系。因此,在新常态下,必须具备正确的经济效益理念。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经济效益理念呢?我认为,经济效益是在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关系。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节约。它包括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节约:一是投资要克服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造成的浪费,二是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三是要以最低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生产出低成本的产品;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前提。新常态下一定要按照这样的经济效益理念去进行经济活动。
记者:向科技创新要经济效益需要采取哪些宏观措施呢?
黄铁苗: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技发展史来看,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实现节约。一部科技创新史就是一部效率提高和资源节约史。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具有这一功能,就在于它如马克思所指出,它“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自然界蕴藏着巨大的自然力,如水、火、风、地热、闪电等等,这些只要人们把它们利用起来,用于生产和生活,就不仅会使人类劳动负担大大减轻,而且效率也大大提高;就会产生能量巨大、功能齐全、效率极高、速度飞快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这些工具设备能上天、能入地、能登月、能潜海,力大无穷,能量无比。科技创新还会使自然资源的用途不断扩展和挖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及循环利用,从而减少人类向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能够有力地实现资源的节约。科技的这些重要作用,是现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国科技创新的贡献还十分不够。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60%靠科技进步的贡献,而我国却只有30%。可见,经济新常态下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必须围绕节约和效率进行。 向科技创新要经济效益需要采取的宏观措施有五点: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广大党政干部深刻认识科技的节约或效率功能,在生产和生活中高度重视节约问题。二是要建立有利于发挥科技节约功能的体制。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会促使市场主体心往节约上想,力往节约上使,市场的这种巨大能量会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三是建立有利于科技发挥节约功能的机制。如科技投资、融资、评价、转化等都要突出其对社会实际的节约功能,将效率放在首位。四是完善和落实有利于科技发挥节约功能的政策。国家要进一步制订和完善资源节约目标、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尤其要鼓励基础科学的研究。五是建立有利于发挥科技节约功能的法制保障。要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使科技创新有法可依,使创新成果得到保护,使对打击借假科技创新为名出现的违法行为有法可依。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请您谈谈什么是全过程节约管理。
黄铁苗:全过程节约管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从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来看,包括供产销三个阶段。首先是供应阶段,从全社会来看,也就是投资阶段,它是生产者根据社会需要将货币资本投入流通,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做准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节约管理至关重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个阶段是关键,即投资者的决策是否正确关系到产品能否卖得出去,价值能否实现,投资能否成功;否则,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同时,投资者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配置也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生产过程的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为了避免投资过程的浪费,投资者必须认真调查研究,不仅要看准产品的销售市场,还要看准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劳动力的供应市场。其次是生产阶段,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阶段,节约管理最主要的是,降低产品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这是全过程节约管理的核心阶段,经营者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防止生产要素的浪费,千方百计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使产品如质如量投入市场。最后是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产品进入了市场,对经营者实现经济效益同样至关重要。马克思曾经指出,这个阶段,是商品的惊险跳跃阶段,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个阶段实现节约管理的要求就是要尽量尽快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使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为此,经营者要在市场、交通工具、销售方式上进行科学选择和创新。近几年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为解决卖难问题创造了奇迹,也为经营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值得全面总结和推广。
记者:向市场经济规律要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良好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市场是有规律的。请您谈谈怎样认识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提升经济效益。
黄铁苗:要认识和运用好市场经济规律,必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经营者致富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功能是节约。在数量上,节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就是要遵循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克服盲目生产造成的浪费。微观方面的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节约就是要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品的消耗,使一定的投入能获得更多产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使自己获利更多。在质量上,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提供的商品能够达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能达到的质量标准。这种产品不会因质量不过硬而造成浪费。价值规律的节约功能是通过竞争实现的。竞争作为一种外在压力,使生产者迸发出来的能量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难以想象的。正是竞争才使得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时间内创造了比人类一切世纪总和还要高的生产力,正是竞争才使得我国改革开放仅仅30多年时间,创造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繁荣。可见,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展开竞争。在这方面关键在于政府:一是政府要为企业创造竞争条件。竞争是垄断的对立物,垄断排斥竞争。这就要求政府打破垄断,给所有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政府要彻底割断计划经济时期对国有企业的“父爱式”关怀,让有竞争力的企业存在下去,让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二是政府既不做运动员,也不要做裁判员。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规则是政府制定的,如果做运动员,就会制定出不公平的规则;同时,政府不是市场主体,它不可能拼尽全力去竞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无论当运动员或裁判员,官员都难免腐败。三是政府要当好服务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为就是要制定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应有经济职能,有效进行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结构。对企业来说,要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就要深入调查研究,自觉运用经济规律,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记者:黄教授,请您谈谈经济低效益的体制原因,怎样从体制制度上杜绝经济低效益呢?
黄铁苗:长期以来,我国各方面存在的严重浪费,不仅导致了经济低效益、环境的严重破坏,还造成了社会风气的腐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我国严重浪费问题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法律体制原因。从经济体制原因来看,主要在于产权不明晰,即公共生产资料没有真正的所有者,从而使一些人可以不负责任地使用公共生产资料。这一体制不但导致了浪费、低效率及低效益,也成为了我国腐败问题存在的重要根源。当前揭露出来的骇人听闻的腐败问题令人深思,如此严重、普遍的腐败问题在一个产权明晰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将明晰公有产权作为核心。在这方面要通过股份制改革,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量化到人,而使用权集中在公司,建立如马克思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应该是解决产权不明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从政治体制来看,导致经济低效益最主要的原因是以GDP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各级党政干部为了通过GDP显示政绩,不惜大量投入,以换取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盲目投入,还有就是生產过程中的高消耗、高污染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从根本上改变了各级党政干部对经济增长速度的盲目追求。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GDP的观念和做法是会有路径依赖的,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的。在法律体制方面,浪费不犯法是导致我国浪费问题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国有必要制订一部《反浪费法》和《经济效益提高法》,前者针对全社会存在的浪费问题,后者主要以立法的形式杜绝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浪费,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和引导生产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
记者:为了在新常态下保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产生了明显效果。这就使得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放缓,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态势。这就是经济新常态最根本的特征。这是令人高兴的。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一定会开创新局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如期步入小康社会。
(责编:郑钊)
记者:新常态下不以经济增长速度为圭臬,而是要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黄教授,请您谈谈新常态下提升经济效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黄铁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资源与环境决定的。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从1979年至2012年,全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9.8%,广东增速则达13.3%,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2.8%。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极大的资源代价。有数据显示,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不变价),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我国五类主要资源(淡水、一次能源、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造成了生态的严重破坏。人们深受其害的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隐患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还会危及当代人的生存安全及子孙后代。然而,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在新常态下,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呢?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即提高经济效益。
新常态下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主要在于,我国资源的利用率低,还有大量的挖掘空间。资料显示:我国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我国煤炭消耗约占世界的30%,电力消耗约占13%,钢材消耗约占25%,水泥消耗约占50%,我国GDP占世界比重低于13%;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3年为42.7%,2013年为47%,明显高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的水平。另有资料显示,我国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我国的水资源节约空间有4倍,其他各种资料节约空间有5~10倍,只要节约到发达国家的资源使用水平,我国可以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使GDP翻4-10倍。可见,我国通过节约资源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记者:黄教授,您认为新常态下提高经济效益应该有什么样的途径和对策呢?
黄铁苗:我认为新常态下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对策有五个方面:一是向正确的理念要经济效益;二是向科技创新要经济效益;三是向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要经济效益;四是向市场经济规律要经济效益;五是向深化制度体制改革要经济效益。
记者:长期以来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认识存在什么样的误区,什么是正确的经济效益理念?
黄铁苗:理念就是观念,它是人们行动的先导,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正确的理念,新常态下提高经济效益更是如此。提高经济效益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核心。但是,長期以来,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认识却存在偏颇。众所周知,在马恩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没有经济效益这一范畴。经济效益范畴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一批老一辈经济学家针对我国“大跃进”造成的严重浪费问题,指出经济工作要重视经济效果,这一概念后来演变为经济效益。其内涵主要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投入少、产出多就是经济效益好。当时情况下提出的这一范畴不仅无可厚非,而且难能可贵。因为这一范畴针对了当时存在的不计成本、不讲利润等浪费行为,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节约。这一点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必要的。但是,仅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其节约内涵只包括了单位产品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节约。显然,这是不够的。因为无论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浪费实际来看,还是从经典作家的节约理论来看,生产经营者的节约不应该只包括单位产品的节约,还应该包括:一是正确投资的节约。即生产者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否则,即使他的产品成本再低,价格最优,质量也很好,但产品卖不出去,对他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从全社会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浪费问题是最严重的。如“折腾经济”、产能过剩等,都是这一问题的表现。二是提高质量形成的节约。马克思曾经指出,各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该种商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意即只有符合标准质量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才能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产品。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严重,无论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都存在质量问题,对消费者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一问题的存在,与人们长期以来片面理解经济效益、一味追求挣钱的观念不无关系。因此,在新常态下,必须具备正确的经济效益理念。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经济效益理念呢?我认为,经济效益是在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关系。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节约。它包括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节约:一是投资要克服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造成的浪费,二是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三是要以最低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生产出低成本的产品;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前提。新常态下一定要按照这样的经济效益理念去进行经济活动。
记者:向科技创新要经济效益需要采取哪些宏观措施呢?
黄铁苗: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技发展史来看,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实现节约。一部科技创新史就是一部效率提高和资源节约史。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具有这一功能,就在于它如马克思所指出,它“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自然界蕴藏着巨大的自然力,如水、火、风、地热、闪电等等,这些只要人们把它们利用起来,用于生产和生活,就不仅会使人类劳动负担大大减轻,而且效率也大大提高;就会产生能量巨大、功能齐全、效率极高、速度飞快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这些工具设备能上天、能入地、能登月、能潜海,力大无穷,能量无比。科技创新还会使自然资源的用途不断扩展和挖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及循环利用,从而减少人类向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能够有力地实现资源的节约。科技的这些重要作用,是现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国科技创新的贡献还十分不够。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60%靠科技进步的贡献,而我国却只有30%。可见,经济新常态下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必须围绕节约和效率进行。 向科技创新要经济效益需要采取的宏观措施有五点: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广大党政干部深刻认识科技的节约或效率功能,在生产和生活中高度重视节约问题。二是要建立有利于发挥科技节约功能的体制。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会促使市场主体心往节约上想,力往节约上使,市场的这种巨大能量会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三是建立有利于科技发挥节约功能的机制。如科技投资、融资、评价、转化等都要突出其对社会实际的节约功能,将效率放在首位。四是完善和落实有利于科技发挥节约功能的政策。国家要进一步制订和完善资源节约目标、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尤其要鼓励基础科学的研究。五是建立有利于发挥科技节约功能的法制保障。要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使科技创新有法可依,使创新成果得到保护,使对打击借假科技创新为名出现的违法行为有法可依。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请您谈谈什么是全过程节约管理。
黄铁苗:全过程节约管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从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来看,包括供产销三个阶段。首先是供应阶段,从全社会来看,也就是投资阶段,它是生产者根据社会需要将货币资本投入流通,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做准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节约管理至关重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个阶段是关键,即投资者的决策是否正确关系到产品能否卖得出去,价值能否实现,投资能否成功;否则,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同时,投资者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配置也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生产过程的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为了避免投资过程的浪费,投资者必须认真调查研究,不仅要看准产品的销售市场,还要看准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劳动力的供应市场。其次是生产阶段,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阶段,节约管理最主要的是,降低产品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这是全过程节约管理的核心阶段,经营者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防止生产要素的浪费,千方百计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使产品如质如量投入市场。最后是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产品进入了市场,对经营者实现经济效益同样至关重要。马克思曾经指出,这个阶段,是商品的惊险跳跃阶段,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个阶段实现节约管理的要求就是要尽量尽快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使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为此,经营者要在市场、交通工具、销售方式上进行科学选择和创新。近几年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为解决卖难问题创造了奇迹,也为经营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值得全面总结和推广。
记者:向市场经济规律要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良好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市场是有规律的。请您谈谈怎样认识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提升经济效益。
黄铁苗:要认识和运用好市场经济规律,必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经营者致富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功能是节约。在数量上,节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就是要遵循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克服盲目生产造成的浪费。微观方面的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节约就是要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品的消耗,使一定的投入能获得更多产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使自己获利更多。在质量上,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提供的商品能够达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能达到的质量标准。这种产品不会因质量不过硬而造成浪费。价值规律的节约功能是通过竞争实现的。竞争作为一种外在压力,使生产者迸发出来的能量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难以想象的。正是竞争才使得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时间内创造了比人类一切世纪总和还要高的生产力,正是竞争才使得我国改革开放仅仅30多年时间,创造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繁荣。可见,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展开竞争。在这方面关键在于政府:一是政府要为企业创造竞争条件。竞争是垄断的对立物,垄断排斥竞争。这就要求政府打破垄断,给所有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政府要彻底割断计划经济时期对国有企业的“父爱式”关怀,让有竞争力的企业存在下去,让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二是政府既不做运动员,也不要做裁判员。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规则是政府制定的,如果做运动员,就会制定出不公平的规则;同时,政府不是市场主体,它不可能拼尽全力去竞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无论当运动员或裁判员,官员都难免腐败。三是政府要当好服务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为就是要制定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应有经济职能,有效进行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结构。对企业来说,要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就要深入调查研究,自觉运用经济规律,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记者:黄教授,请您谈谈经济低效益的体制原因,怎样从体制制度上杜绝经济低效益呢?
黄铁苗:长期以来,我国各方面存在的严重浪费,不仅导致了经济低效益、环境的严重破坏,还造成了社会风气的腐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我国严重浪费问题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法律体制原因。从经济体制原因来看,主要在于产权不明晰,即公共生产资料没有真正的所有者,从而使一些人可以不负责任地使用公共生产资料。这一体制不但导致了浪费、低效率及低效益,也成为了我国腐败问题存在的重要根源。当前揭露出来的骇人听闻的腐败问题令人深思,如此严重、普遍的腐败问题在一个产权明晰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将明晰公有产权作为核心。在这方面要通过股份制改革,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量化到人,而使用权集中在公司,建立如马克思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应该是解决产权不明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从政治体制来看,导致经济低效益最主要的原因是以GDP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各级党政干部为了通过GDP显示政绩,不惜大量投入,以换取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盲目投入,还有就是生產过程中的高消耗、高污染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从根本上改变了各级党政干部对经济增长速度的盲目追求。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GDP的观念和做法是会有路径依赖的,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的。在法律体制方面,浪费不犯法是导致我国浪费问题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国有必要制订一部《反浪费法》和《经济效益提高法》,前者针对全社会存在的浪费问题,后者主要以立法的形式杜绝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浪费,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和引导生产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
记者:为了在新常态下保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产生了明显效果。这就使得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放缓,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态势。这就是经济新常态最根本的特征。这是令人高兴的。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一定会开创新局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如期步入小康社会。
(责编: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