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PLM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品数据的全程管理,并为企业业务的协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但目前PLM的实施水平和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的PLM应用还是停留在代替手工操作和局部应用的层面上,PLM的应用亟待深化……
企业要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不断地创新。而在信息技术时代,这要求企业能够拥有更高的能力来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科学应用PLM(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是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之一,它包括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优化业务模式和流程,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和业务过程管理体系,并应用PLM系统自身可扩展框架集成其他系统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实现业务拓展和整合。
PLM应用还有待深化
随着企业业务的迅速拓展,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走向更深和更全面的应用。
要建设并发展核心竞争能力,对外,企业要在产业链上进行拓展,甚至是进行跨行业的融合,以整体效应来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对内,企业要提高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变革。这就要企业在内外部环境分析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巩固已有的并挖掘潜在的竞争优势,并从技术、管理及业务模式等几方面不断创新。
过去,国内的一些PLM的项目实践往往仅限于技术部门的工程数据管理系统。与实施ERP系统相比,PLM的应用并没有引起实质性的管理改革。赛迪顾问对机械制造业近300家企业“十五”期间的PLM应用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些企业,尤其是现代化管理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对促进其企业创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对大多数的企业而言, PLM的应用重点还是停留在代替手工操作和局部应用的层面上,并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如图1所示)。
所以建立统一的知识数据源,是企业直接决定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步,应放到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结合信息化规划去考虑,而在实际中往往要打破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员习惯,是需要企业下力气推行的。
构建规范统一的业务过程管理体系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因缺少先进的控制与支撑手段,往往是按劳动或专业分工形成一个个职能部门,这样各职能部门自然而然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本部门的业务效率,但无法切实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这在当前动态的竞争环境下无法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而IT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可能。PLM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级的数据管理,同样可以实现企业级的业务过程管理。针对传统的、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企业运营管理来说,应用PLM系统可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品及相关业务对象触发的、依靠IT系统流程驱动的业务过程管理系统,形成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运营管理。它不仅带来的是运营管理的工具化,更是企业深层次的变革。
同时,应用PLM系统可以将企业业务过程从传统的串行过程发展到并行过程,加强了业务的协同能力。在加快技术创新的同时,可以将售前(需求管理)、制造、售后同时纳入业务管理中来,突破部门、地域的障碍,从而促进企业传统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改变,带动企业的全面创新。
为科学实施PLM系统,构建企业统一的业务过程管理体系,应从规划开始,着力实现两个突破:
第一,横向上要突破企业原有的只围绕职能部门的,尤其是设计部门内的业务管理旧模式,建立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目的,营销、设计、工艺、制造等跨专业与职能人员共同参与的、企业级的、规范的业务过程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通过实施PLM系统,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分析、优选库存及零部件资源,可以建立虚拟的(甚至可视的)产品研发模型,通过业务流程驱动,以实现在不同的专业与职能人员中适时交流、验证,极大降低设计成本和提升研发效率,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产品制造过程、服务过程当中,具体的问题伴随着处理单据,连同相关数据对象,同样通过流程的驱动,在各专业职能人员中流动,实现规范、快速的反应,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第二,纵向上要突破企业传统的管理层次,取代之的是建立系列的、以项目管理思想为指导的、可以多任务并行的业务过程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随着竞争的激烈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高,企业往往同时研发几十甚至几百种新产品,企业的生产、服务等环境中,各种反馈问题也是并发的。所以及时合理地控制每个项目的进度、人力及资源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这样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手段,突破原有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实现面对具体过程的管理,全面提升效率。所以在实施PLM系统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业务过程分析,建立系列的业务过程管理模型,实现人员角色方便的指定与调用,形成任务进程的监控和反馈机制,是提升企业管理运营效率的手段之一。
应将PLM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体系的统一集成框架
完整的PLM系统不仅需要做好企业业务上下游的数据衔接,还要做好底层和上层系统的集成。如产品的结构来源于底层设计工具CAD的装配结构,发放的产品結构必须送到ERP系统安排采购、生产和交付。同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分步进行的,PLM系统同样经历从局部应用到全面实施,其他各功能系统如ERP、CRM等同样也有逐步应用的过程,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企业,特别是产品结构复杂、产品创新设计为企业核心关键业务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除了进行产品全生命数据管理之外,应将PLM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体系统一的集成框架。同时也要求PLM系统本身是一个可以灵活定制、可扩展的、开放的系统集成框架,为构建企业信息化协同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由于企业往往存在自身特殊性,通常企业会希望PLM系统能够支持二次开发。特别是国内软件供应商为推进实施进度,也协同企业进行二次开发。然而,二次开发都是具有特定性的,这种方法虽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应慎重使用。因为二次开发往往不会经过软件供应商详尽的测试和很多其他用户的验证,将来系统的升级也会更困难。所以企业要保证持续的创新管理能力,应系统分析自身的业务及管理模式,选定成熟的PLM产品,并充分利用定制功能来实现企业的特殊需求。
基于协同创新的PLM应用策略
站在战略的高度,推动PLM系统的实施
PLM实施是企业信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PLM的应用前景看,成功应用PLM系统,可使延伸在供应链上的企业用户、相关企业或部门共同进行产品的开发、制造、服务和淘汰,在带来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对企业业务模式和管理的创新形成支持。
为此,企业应在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在做好信息化规划的同时,做好PLM系统的应用规划。PLM系统的实施是“一把手”工程。领导重视,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做好各级的培训以及部门人员的协调工作,目标明确,要求具体,这些是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
着力业务模式和流程重组,提升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流程从属于模式,模式从属于战略。实施企业级的PLM系统,更多的是企业管理的变革。为此,进行详尽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明确项目实施可以带来变革以及对旧习惯可能的冲击,确立目标和可行性,是达到科学实施PLM系统的关键。一个好的信息化规划中,企业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的内容应占大部分。
做好资源整合和信息安全管理,发挥原有投资的有效性
将企业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整合,包括信息编码的实施,是实施PLM系统最基础的一步。为此项目实施团队在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模型,提供安全手段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信息化投资,实现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并实行安全管理,保证企业资源的有效共享。
建立PLM保障体系,保证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
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制度,配备信息部门和具体业务部门的角色和人员,完善相关的建设流程,保证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
正确认识实施期望,适时开展绩效评价
不同于一般工具软件的应用和开发,PLM系统的实施更多关注的是资源整合、业务模式和流程分析、优化和实现。每个企业都有其特殊性,但不应指望一次导入PLM这样的大型管理系统解决所有具体的细节问题,应考虑具体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为验证PLM系统实施效果,适时开展绩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开展绩效评价应有具体的制度、组织和指标体系。如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可围绕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上市时间等关键因素展开。
链接:PLM对协同创新的战略含义
一个企业要成功发展,差异化是战略的核心之一。中国企业的人工成本优势已经渐渐弱化。企业不能再凭经验和直觉应对多变的市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态势面前,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决策的速度与品质。这就要求企业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来保证差异化。而中国企业也只有切实加强创新的能力,才有可能从世界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级工厂。
在信息时代,企业的创新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需要企业有合适的业务模式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各职能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另一方面,创新要根据企业发展不断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信息技术提供给企业更多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求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对市场快速反应,另一方面能够迅速从内外部获取足够的相关知识,并整合各方力量对创新形成支持,这就是企业的协同创新体系。
而科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增加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科学应用PLM系统。
科学推进PLM应用,除了能实现其传统的产品数据管理功能以外,还可以实现企业以下三大核心目标:
1.建立统一的产品、过程与相关知识数据源,保证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包括跨地域、不同专业的相关部门及人员有一个统一有效的信息知识共享平台。
2.构建统一规范的业务过程管理体系,是企业业务协同的基础,从而提高系统创新效率。
3.提供灵活的、可扩展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框架。为集成、深化应用其他信息应用系统打好基础,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创新。
因此说,科学应用PLM系统,是建立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基础。
企业要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不断地创新。而在信息技术时代,这要求企业能够拥有更高的能力来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科学应用PLM(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是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之一,它包括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优化业务模式和流程,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和业务过程管理体系,并应用PLM系统自身可扩展框架集成其他系统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实现业务拓展和整合。
PLM应用还有待深化
随着企业业务的迅速拓展,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走向更深和更全面的应用。
要建设并发展核心竞争能力,对外,企业要在产业链上进行拓展,甚至是进行跨行业的融合,以整体效应来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对内,企业要提高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变革。这就要企业在内外部环境分析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巩固已有的并挖掘潜在的竞争优势,并从技术、管理及业务模式等几方面不断创新。
过去,国内的一些PLM的项目实践往往仅限于技术部门的工程数据管理系统。与实施ERP系统相比,PLM的应用并没有引起实质性的管理改革。赛迪顾问对机械制造业近300家企业“十五”期间的PLM应用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些企业,尤其是现代化管理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对促进其企业创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对大多数的企业而言, PLM的应用重点还是停留在代替手工操作和局部应用的层面上,并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如图1所示)。
所以建立统一的知识数据源,是企业直接决定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步,应放到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结合信息化规划去考虑,而在实际中往往要打破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员习惯,是需要企业下力气推行的。
构建规范统一的业务过程管理体系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因缺少先进的控制与支撑手段,往往是按劳动或专业分工形成一个个职能部门,这样各职能部门自然而然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本部门的业务效率,但无法切实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这在当前动态的竞争环境下无法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而IT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可能。PLM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级的数据管理,同样可以实现企业级的业务过程管理。针对传统的、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企业运营管理来说,应用PLM系统可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品及相关业务对象触发的、依靠IT系统流程驱动的业务过程管理系统,形成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运营管理。它不仅带来的是运营管理的工具化,更是企业深层次的变革。
同时,应用PLM系统可以将企业业务过程从传统的串行过程发展到并行过程,加强了业务的协同能力。在加快技术创新的同时,可以将售前(需求管理)、制造、售后同时纳入业务管理中来,突破部门、地域的障碍,从而促进企业传统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改变,带动企业的全面创新。
为科学实施PLM系统,构建企业统一的业务过程管理体系,应从规划开始,着力实现两个突破:
第一,横向上要突破企业原有的只围绕职能部门的,尤其是设计部门内的业务管理旧模式,建立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目的,营销、设计、工艺、制造等跨专业与职能人员共同参与的、企业级的、规范的业务过程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通过实施PLM系统,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分析、优选库存及零部件资源,可以建立虚拟的(甚至可视的)产品研发模型,通过业务流程驱动,以实现在不同的专业与职能人员中适时交流、验证,极大降低设计成本和提升研发效率,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产品制造过程、服务过程当中,具体的问题伴随着处理单据,连同相关数据对象,同样通过流程的驱动,在各专业职能人员中流动,实现规范、快速的反应,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第二,纵向上要突破企业传统的管理层次,取代之的是建立系列的、以项目管理思想为指导的、可以多任务并行的业务过程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随着竞争的激烈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高,企业往往同时研发几十甚至几百种新产品,企业的生产、服务等环境中,各种反馈问题也是并发的。所以及时合理地控制每个项目的进度、人力及资源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这样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手段,突破原有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实现面对具体过程的管理,全面提升效率。所以在实施PLM系统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业务过程分析,建立系列的业务过程管理模型,实现人员角色方便的指定与调用,形成任务进程的监控和反馈机制,是提升企业管理运营效率的手段之一。
应将PLM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体系的统一集成框架
完整的PLM系统不仅需要做好企业业务上下游的数据衔接,还要做好底层和上层系统的集成。如产品的结构来源于底层设计工具CAD的装配结构,发放的产品結构必须送到ERP系统安排采购、生产和交付。同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分步进行的,PLM系统同样经历从局部应用到全面实施,其他各功能系统如ERP、CRM等同样也有逐步应用的过程,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企业,特别是产品结构复杂、产品创新设计为企业核心关键业务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除了进行产品全生命数据管理之外,应将PLM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体系统一的集成框架。同时也要求PLM系统本身是一个可以灵活定制、可扩展的、开放的系统集成框架,为构建企业信息化协同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由于企业往往存在自身特殊性,通常企业会希望PLM系统能够支持二次开发。特别是国内软件供应商为推进实施进度,也协同企业进行二次开发。然而,二次开发都是具有特定性的,这种方法虽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应慎重使用。因为二次开发往往不会经过软件供应商详尽的测试和很多其他用户的验证,将来系统的升级也会更困难。所以企业要保证持续的创新管理能力,应系统分析自身的业务及管理模式,选定成熟的PLM产品,并充分利用定制功能来实现企业的特殊需求。
基于协同创新的PLM应用策略
站在战略的高度,推动PLM系统的实施
PLM实施是企业信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PLM的应用前景看,成功应用PLM系统,可使延伸在供应链上的企业用户、相关企业或部门共同进行产品的开发、制造、服务和淘汰,在带来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对企业业务模式和管理的创新形成支持。
为此,企业应在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在做好信息化规划的同时,做好PLM系统的应用规划。PLM系统的实施是“一把手”工程。领导重视,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做好各级的培训以及部门人员的协调工作,目标明确,要求具体,这些是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
着力业务模式和流程重组,提升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流程从属于模式,模式从属于战略。实施企业级的PLM系统,更多的是企业管理的变革。为此,进行详尽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明确项目实施可以带来变革以及对旧习惯可能的冲击,确立目标和可行性,是达到科学实施PLM系统的关键。一个好的信息化规划中,企业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的内容应占大部分。
做好资源整合和信息安全管理,发挥原有投资的有效性
将企业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整合,包括信息编码的实施,是实施PLM系统最基础的一步。为此项目实施团队在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模型,提供安全手段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信息化投资,实现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并实行安全管理,保证企业资源的有效共享。
建立PLM保障体系,保证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
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制度,配备信息部门和具体业务部门的角色和人员,完善相关的建设流程,保证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
正确认识实施期望,适时开展绩效评价
不同于一般工具软件的应用和开发,PLM系统的实施更多关注的是资源整合、业务模式和流程分析、优化和实现。每个企业都有其特殊性,但不应指望一次导入PLM这样的大型管理系统解决所有具体的细节问题,应考虑具体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为验证PLM系统实施效果,适时开展绩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开展绩效评价应有具体的制度、组织和指标体系。如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可围绕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上市时间等关键因素展开。
链接:PLM对协同创新的战略含义
一个企业要成功发展,差异化是战略的核心之一。中国企业的人工成本优势已经渐渐弱化。企业不能再凭经验和直觉应对多变的市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态势面前,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决策的速度与品质。这就要求企业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来保证差异化。而中国企业也只有切实加强创新的能力,才有可能从世界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级工厂。
在信息时代,企业的创新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需要企业有合适的业务模式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各职能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另一方面,创新要根据企业发展不断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信息技术提供给企业更多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求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对市场快速反应,另一方面能够迅速从内外部获取足够的相关知识,并整合各方力量对创新形成支持,这就是企业的协同创新体系。
而科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增加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科学应用PLM系统。
科学推进PLM应用,除了能实现其传统的产品数据管理功能以外,还可以实现企业以下三大核心目标:
1.建立统一的产品、过程与相关知识数据源,保证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包括跨地域、不同专业的相关部门及人员有一个统一有效的信息知识共享平台。
2.构建统一规范的业务过程管理体系,是企业业务协同的基础,从而提高系统创新效率。
3.提供灵活的、可扩展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框架。为集成、深化应用其他信息应用系统打好基础,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创新。
因此说,科学应用PLM系统,是建立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