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自然进行分类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需要,也是人类理解自然的第一步,但在哲学中对什么是自然类这一问题却很难解答.约定论认为 自然类是人为约定的结果,本质主义实在论认为 自然类是拥有共同本质的实体.这两种观点均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约定论很难符合我们的直观认识,而本质主义实在论所提出的本质属性只能被视为必要性质而非充要性质.该文认为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类的必要性质认识自然类,并且参与 自然规律是自然类的必要条件,自然类的非本质主义实在论是一种可行的立场.基于这种立场,自然类的交叉重叠问题也能被解释了.
【机 构】
: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自然进行分类是人类生存的必然需要,也是人类理解自然的第一步,但在哲学中对什么是自然类这一问题却很难解答.约定论认为 自然类是人为约定的结果,本质主义实在论认为 自然类是拥有共同本质的实体.这两种观点均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约定论很难符合我们的直观认识,而本质主义实在论所提出的本质属性只能被视为必要性质而非充要性质.该文认为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类的必要性质认识自然类,并且参与 自然规律是自然类的必要条件,自然类的非本质主义实在论是一种可行的立场.基于这种立场,自然类的交叉重叠问题也能被解释了.
其他文献
知道者悖论是当代多学科、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集中关注的逻辑与哲学难题.由于同传统的说谎者悖论在起源与形式结构上的相似性,以至于到 目前为止解决知道者悖论的方案大多无法脱离说谎者悖论解决方案的框架.这是知道者悖论研究最根本的困境所在.根据逻辑悖论的语用学界说,两者之特定认知共同体的公共信念分属知识论与真理理论这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这是知道者悖论与说谎者悖论的本质差别之处.从厘清两者之间这种精确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知道者悖论新近的研究表明,合理解悖的出路在于修正对“信念”概念的理解.
“勇气”和“忧惧”的词义几乎相反,在康德和约纳斯伦理学中,分别被称为真正的德性和智慧.康德的“勇气”作为道德力量,不但内在于实践理性,也作用于知性的自我启蒙,但不负责在效果上的善恶.为了回应康德确立的伦理传统,约纳斯通过对海德格尔生存论与布洛赫“希望原理”的分析,使“忧惧”在技术时代具有了伦理功能.其至少从“人”的概念的嬗变,新律令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以及“希望—忧惧—适度”的辩证伦理这三维度补充了康德伦理学,但作为后果论伦理也必将面对更多规范性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应用中,有五种隐性伦理责任容易被忽视,即家长对未成年人感知能力发育的监管责任、教育工作者对“碎片化思维”的矫正责任、人工智能设计者对人的自主能力的保护责任、人际交往中必要的陪伴责任、产业结构调整中对人的就业能力的培育责任.这五种伦理责任目前都有责任主体不十分明晰、问题不十分紧迫、潜移默化却影响深远的特点,需要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持续不断发挥应有的作用,避免出现相应的伦理风险.人工智能应用中这些隐性伦理责任,给伦理教育、技术评估、社会管理和舆论宣传都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吉尔实在论思想中,不同范畴的自然规律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含客观性与层次建构性的特点.在本体论上,吉尔实在论对自然规律给予了肯定,并且其自然本体论具有客观实在性和主观建构性双重性质.在认识论上,吉尔强调科学认识与真实世界之间是一种近似的模型建构关系,否定了 自然科学规律的绝对客观性和真理的极端绝对性而凸现其建构性.在方法论上,吉尔持多元视角论以期构建多重性的 自然规律.这对如何处置自然规律客观性与建构性具有独特意义与地位.
辩证自然观是对人与 自然科学和人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理性认识.生态自然观是以劳动为基础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观点.辩证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分别以“辩证法三规律”和“生态学四法则”为基本内容,以“两个和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指向,以“制度批判”和“全民行动”为实现路径.辩证自然观是生态自然观的方法论基础,生态自然观是辩证自然观的赓续发展,两者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源”与“流”,成为推进中国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史意识".他肯定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即对现实的分析以巨大的历史感为基础,并进一步指出,对这种历史感的重视并不必然导致历史相对主义或历史绝对主义.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现代性"分析也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为基础的,在思辨面前,马克思首先把握的是历史的"实证".历史的科学得以形成的基础因素,就在于承认意识形态是非历史性的.所以,当我们尝试研判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之解读的功与过时,对历史意识概念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疑,阿尔都塞对历史的现代性分析也存在一
20世纪末,西方书籍史研究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出现了介绍书籍史理论、研究进展,比较中西书籍史研究差异,采用西法重新考察中国书籍等阶段性成果.《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是科学史与书籍史展开互动研究的代表.李约瑟一生发表近300篇论著,涉及宗教、科学、政治、哲学多个领域.最终,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找到政治理想、学术追求的平衡点.通过书籍史的研究视角,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李约瑟在科学史领域取得的成就.
百年自然辩证法教学方法经历从广义之“教育与普及”方法到狭义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方法的演变;后者相继发生了从板书式教学法到多媒体教学法、从系统教学法到专题式教学法再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的转变.自然辩证法教学方法改革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识和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在新时代,自然辩证法教学方法改革要正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完成“十四五”规划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
史蒂芬.哈那德认为,由于存在难以解决的身心问题和他心问题,符号奠基问题只能从经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计算仅仅是对不含意义的符号进行操作,但认知还涉及对语义的理解,因此心灵的计算模型不能说明认知.为了给认知建立一个更好的模型,哈那德提出了 一种杂合系统,即感知觉运动系统和符号系统的杂合.并且,将总体图灵测试作为符号奠基问题解决方案的测试.但这一杂合系统仅仅以外部可观察的行为来说明认知,因此哈那德是一位从经验上来解决符号奠基问题的行为主义者.
作为技术创新范式的布什模式,一直被奉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基石,以一种体制化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其实,这种创新模式并不符合真实的科技创新过程,因为它简化了创新的复杂性,曲解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然而,即使如此,布什模式凭借强大的修辞能力与追求确定性的文化惯性,说服了美国政府投资于基础研究,又保留了科学研究的自主性.这就是布什模式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今天的中美贸易摩擦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巧妙的稻草人的修辞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