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毕业生就业应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就业、成长和发展。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存在诸多难题,这主要是由考试、招生、培养等体制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形成的。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应当加强舆论引导,树立高职院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和全国等级考试制度,改革高职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定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
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主观讲,包括个人状况、择业偏好、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等个人的内在因素。从客观讲,涉及到个人的生活环境、观念、居住地、家庭、就业政策、择业机会等外部因素。因此,必须认清各种原因,冷静地分析主、客观因素,在茫茫大海般的职业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才能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潜能,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就业、成长和发展。
1.1 树立投入市场、适者生存的观念
随着人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子越来越广。各地人事部门通过发函,网上发布信息,供需见面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帮助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平等竞争就业――各类毕业生都将走进人才劳务大市场,用人单位和个人实行双向选择。因此毕业生应彻底抛弃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统包统配”机制下那种“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在服从人事部门和学校安排的前提下,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多种渠道及时收集需求信息,主动进人市场。有市场,必然有竞争。强化毕业生的竞争观念,是毕业生求职前的最基本的心理准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职业选择,必须树立竞争观念。有无竞争观念,竟争观念的强弱,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毕业生能否选择到合适或理想的职业。树立竞争观念,就要敢于面对竞争,积极主动应对竞争,在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进程中,要具备不等不靠,有所作为,有所创新的精神,要练好内功。就必须准备克服在竞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准备付出更大的艰辛。
1.2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首先应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是发展问题。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经济结构的调整,又造成下岗再就业人数猛增。种种因素相加,大大增加了就业难度。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要直接面向社会就业,对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广大毕业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对就业单位、岗位的挑选要有度,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迟就业不如早就业,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的就业观念。当理想暂时无法实现时,应退而求其次。首先解决“有饭”吃,其次才是吃“好饭”。要解决有饭吃的问题,就不能考虑对等不对等,这就需要调整心态,调整期望值。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我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在机会来临时,重新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1.3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观念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做出一点成绩,就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就象一个将军必须从士兵开始,身经百战,方能决胜千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毕业生职业定向教育,它培养的是既能操作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的综合知识面相对较窄。而诸如社会实践、社会经验、业务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综合技能,都需要一个锻炼、丰富、提高的过程。因此,作为高职毕业生,应当首先立足于生产第一线,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埋头苦干开始发展,树立吃苦耐劳的形象,增加实际锻炼的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想要在所在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这对自己的成长长期发展是非常必要和有利的。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法则像一把利剑,高悬在包括高职毕业生在内的所有求职者之上。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讲,每一个竞争者都应当具备有自己特长而又独特的一面。只有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才能真正成为特殊行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在各行业人才市场上具备自己的竞争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就业率,高职院校应当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从自身做起,首先,高职院校自身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注重杜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让社会全面了解和认识高职教育在教育方面中所处的地位的、培养人才的方法以及目标,从而提高学校的民众支持度和知名度。要想得到市场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只有让高职毕业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所以,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树立爱岗敬业、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次,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需要想办法从根本上转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当然,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做起,教育要始终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坚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自己的学科和学生的素质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来。
(2)在毕业制度上,对学生实行“专业十综合”的等级考试制度。针对某个系别的某种专业进行测试,在全国的等级考试应重点放在“针对性”上,即在考试试卷中既要重点兼顾考生的专业知识,又要涵盖综合性的测试题目,采取“综合+专业”的考试模式。在综合性的测试中要多方面多角度涵盖反映考生素质的要求。例如在英语等级考试中,要把能反映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测试,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本专业相匹配的英语知识,测试学生真正的英语多方面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学科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
(3)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学校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是教育的“四大支柱”这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教育精神之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更好地发挥个人主动精神。也就是说,学生个体在创新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只有真正树立起个人主动精神,学习才能从盲目接受转为自己吸收,才能从被动转换为主动。这就迫切要求学校改革“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这样才能学生个人培养主动创造精神。高职院校的教学既要兼顾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又要注重课内学习。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课外指导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是重点,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除了采取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暗示式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采取宽视野、多角度的教学方法,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情景教学、辩论式教学和共鸣式教学等多种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目前,高职毕业生以后的工作环境大多数是在生产第一线或现场作业,而工作行为和工作环境经常是相联系着的群体性活动,因而,学校的课堂教学应多注重学生的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心理承受力、实际应变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时,随时把高科技、新信息引进来,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学校的教学计划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弹性就业能力,不能仅限于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要求。
(4)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高职院校毕业生“双证制”。产学研结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之一,它是一种把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结构相整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把教学、生产、科研结合在一起教育方式。它能够拓宽学校信息来源渠道,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加快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科技实力,从而缓解学校办学资金的不足。如何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笔者认为,首先是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定点实习基地,专业设置方向按企业所需定制。学校针对企业结构和性质设立科研攻关方向,实行效益共享。其次最重要的是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共同受益。毕业生既可以输送到该企业,也可以自主就业,这种方式既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培训员工所花费的时间和财力。产学研结合模式的优势在于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问题,亦可以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减轻社会接受高职毕业生的难度。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定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
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主观讲,包括个人状况、择业偏好、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等个人的内在因素。从客观讲,涉及到个人的生活环境、观念、居住地、家庭、就业政策、择业机会等外部因素。因此,必须认清各种原因,冷静地分析主、客观因素,在茫茫大海般的职业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才能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潜能,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就业、成长和发展。
1.1 树立投入市场、适者生存的观念
随着人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子越来越广。各地人事部门通过发函,网上发布信息,供需见面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帮助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平等竞争就业――各类毕业生都将走进人才劳务大市场,用人单位和个人实行双向选择。因此毕业生应彻底抛弃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统包统配”机制下那种“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在服从人事部门和学校安排的前提下,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多种渠道及时收集需求信息,主动进人市场。有市场,必然有竞争。强化毕业生的竞争观念,是毕业生求职前的最基本的心理准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职业选择,必须树立竞争观念。有无竞争观念,竟争观念的强弱,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毕业生能否选择到合适或理想的职业。树立竞争观念,就要敢于面对竞争,积极主动应对竞争,在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进程中,要具备不等不靠,有所作为,有所创新的精神,要练好内功。就必须准备克服在竞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准备付出更大的艰辛。
1.2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首先应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是发展问题。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经济结构的调整,又造成下岗再就业人数猛增。种种因素相加,大大增加了就业难度。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要直接面向社会就业,对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广大毕业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对就业单位、岗位的挑选要有度,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迟就业不如早就业,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的就业观念。当理想暂时无法实现时,应退而求其次。首先解决“有饭”吃,其次才是吃“好饭”。要解决有饭吃的问题,就不能考虑对等不对等,这就需要调整心态,调整期望值。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我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在机会来临时,重新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1.3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观念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做出一点成绩,就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就象一个将军必须从士兵开始,身经百战,方能决胜千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毕业生职业定向教育,它培养的是既能操作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的综合知识面相对较窄。而诸如社会实践、社会经验、业务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综合技能,都需要一个锻炼、丰富、提高的过程。因此,作为高职毕业生,应当首先立足于生产第一线,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埋头苦干开始发展,树立吃苦耐劳的形象,增加实际锻炼的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想要在所在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这对自己的成长长期发展是非常必要和有利的。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法则像一把利剑,高悬在包括高职毕业生在内的所有求职者之上。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讲,每一个竞争者都应当具备有自己特长而又独特的一面。只有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才能真正成为特殊行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在各行业人才市场上具备自己的竞争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就业率,高职院校应当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从自身做起,首先,高职院校自身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注重杜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让社会全面了解和认识高职教育在教育方面中所处的地位的、培养人才的方法以及目标,从而提高学校的民众支持度和知名度。要想得到市场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只有让高职毕业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所以,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树立爱岗敬业、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次,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需要想办法从根本上转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当然,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做起,教育要始终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坚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自己的学科和学生的素质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来。
(2)在毕业制度上,对学生实行“专业十综合”的等级考试制度。针对某个系别的某种专业进行测试,在全国的等级考试应重点放在“针对性”上,即在考试试卷中既要重点兼顾考生的专业知识,又要涵盖综合性的测试题目,采取“综合+专业”的考试模式。在综合性的测试中要多方面多角度涵盖反映考生素质的要求。例如在英语等级考试中,要把能反映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测试,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本专业相匹配的英语知识,测试学生真正的英语多方面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学科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
(3)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学校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是教育的“四大支柱”这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教育精神之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更好地发挥个人主动精神。也就是说,学生个体在创新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只有真正树立起个人主动精神,学习才能从盲目接受转为自己吸收,才能从被动转换为主动。这就迫切要求学校改革“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这样才能学生个人培养主动创造精神。高职院校的教学既要兼顾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又要注重课内学习。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课外指导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是重点,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除了采取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暗示式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采取宽视野、多角度的教学方法,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情景教学、辩论式教学和共鸣式教学等多种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目前,高职毕业生以后的工作环境大多数是在生产第一线或现场作业,而工作行为和工作环境经常是相联系着的群体性活动,因而,学校的课堂教学应多注重学生的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心理承受力、实际应变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时,随时把高科技、新信息引进来,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学校的教学计划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弹性就业能力,不能仅限于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要求。
(4)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高职院校毕业生“双证制”。产学研结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之一,它是一种把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结构相整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把教学、生产、科研结合在一起教育方式。它能够拓宽学校信息来源渠道,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加快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科技实力,从而缓解学校办学资金的不足。如何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笔者认为,首先是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定点实习基地,专业设置方向按企业所需定制。学校针对企业结构和性质设立科研攻关方向,实行效益共享。其次最重要的是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共同受益。毕业生既可以输送到该企业,也可以自主就业,这种方式既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培训员工所花费的时间和财力。产学研结合模式的优势在于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问题,亦可以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减轻社会接受高职毕业生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