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面临着“写作文难,教作文更难”的两难境地。如何解决这两难问题,笔者认为,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是顺利推行语文课改的关键,也同样会让习作教学成为“学者易,教者乐”的美事,融入乐学、乐教的合一境界。
一、巧用课件,兴趣为桥——习作创新发展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端。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情境,唤起学生对习作强烈的渴望和高昂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被激发状态,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巧用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学生把习作当成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驰骋,写出好文章。例如:习作《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把录制好的我和同学们打扫厕所的一次劳动实践的全过程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课件,让学生习作前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自由观看劳动的全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描写某位同学劳动情景时,可以单击按键让有关画面重现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并写出逼真的场面。本次习作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篇真实、感人之作展现出来了,连几位习作学困生也写出了不同以往的习作。
二、倡导批判,善于质疑——习作创新发展的萌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才会有发现,才会去探索、去创新。要培养创新意识,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涵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逆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逆向写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家庭和谐起来,这将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激发想象,联想为翅——习作创新发展的源泉
习作时,用上想象和联想,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感人的艺术形象。因此,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想象和联想,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不无裨益的。比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类课文的结尾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阅读后,教师可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经验,让思维延伸,写《童年的故事》《我的除夕夜》。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熏陶。
四、突破定势,拓宽思维——习作创新发展的核心
学生习作出现雷同现象,这与其习作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习作训练与培养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变换角度,学会多向立意、多方选材,力争写出富有创造性的文章。例如,以《家》为题,可进行如下立意:(1)家是你流浪在外最想念的地方,是你碰到挫折最觉得温暖的地方;(2)家是快乐时的安乐窝、痛苦时的避难所;(3)家是地球上最安全之所在,为我们遮挡着风风雨雨;(4)家是一个不需戴面具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此自由表演;(5)家是喜怒哀乐的储藏室,当你失去它,才知道它的可爱;(6)地球是我家,宇宙是我家,爱护我们的家园。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五、评改习作,探索为梯——习作创新发展的关键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作教学实践表明,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修改习作,培养他们自行修改的能力,不仅能使教师摆脱繁琐的习作批改,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趨准确,想象力更丰富,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修改一环极为重要,是否认真修改,这是检验有无精益求精精神的试金石,对一篇文章来说,修改是趋向更加准确、鲜明、生动的必由之路。修改文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习作能力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清修改的重要性,还要联系实际,选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刻苦修改文章的例子教育启发学生。例如,鲁迅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总之,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文章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包括下功夫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其次,教师要采用多种修改的方法:可以在班上作典型修改,可以指出问题后由学生自己修改,可以组织学生互改,也可以在班上指出倾向性的问题后,让学生自己作重点修改等等。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途径多、涉及面广,不能一言以蔽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语文教师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另辟蹊径,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习作教学走出“两难”境地并非难事,融入乐学、乐教的合一境界也将成为必然。◆(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巧用课件,兴趣为桥——习作创新发展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端。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情境,唤起学生对习作强烈的渴望和高昂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被激发状态,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巧用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学生把习作当成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驰骋,写出好文章。例如:习作《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把录制好的我和同学们打扫厕所的一次劳动实践的全过程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课件,让学生习作前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自由观看劳动的全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描写某位同学劳动情景时,可以单击按键让有关画面重现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并写出逼真的场面。本次习作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篇真实、感人之作展现出来了,连几位习作学困生也写出了不同以往的习作。
二、倡导批判,善于质疑——习作创新发展的萌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才会有发现,才会去探索、去创新。要培养创新意识,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涵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逆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逆向写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家庭和谐起来,这将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激发想象,联想为翅——习作创新发展的源泉
习作时,用上想象和联想,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感人的艺术形象。因此,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想象和联想,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不无裨益的。比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类课文的结尾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阅读后,教师可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经验,让思维延伸,写《童年的故事》《我的除夕夜》。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熏陶。
四、突破定势,拓宽思维——习作创新发展的核心
学生习作出现雷同现象,这与其习作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习作训练与培养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变换角度,学会多向立意、多方选材,力争写出富有创造性的文章。例如,以《家》为题,可进行如下立意:(1)家是你流浪在外最想念的地方,是你碰到挫折最觉得温暖的地方;(2)家是快乐时的安乐窝、痛苦时的避难所;(3)家是地球上最安全之所在,为我们遮挡着风风雨雨;(4)家是一个不需戴面具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此自由表演;(5)家是喜怒哀乐的储藏室,当你失去它,才知道它的可爱;(6)地球是我家,宇宙是我家,爱护我们的家园。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五、评改习作,探索为梯——习作创新发展的关键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作教学实践表明,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修改习作,培养他们自行修改的能力,不仅能使教师摆脱繁琐的习作批改,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趨准确,想象力更丰富,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修改一环极为重要,是否认真修改,这是检验有无精益求精精神的试金石,对一篇文章来说,修改是趋向更加准确、鲜明、生动的必由之路。修改文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习作能力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清修改的重要性,还要联系实际,选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刻苦修改文章的例子教育启发学生。例如,鲁迅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总之,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文章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包括下功夫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其次,教师要采用多种修改的方法:可以在班上作典型修改,可以指出问题后由学生自己修改,可以组织学生互改,也可以在班上指出倾向性的问题后,让学生自己作重点修改等等。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途径多、涉及面广,不能一言以蔽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语文教师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另辟蹊径,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习作教学走出“两难”境地并非难事,融入乐学、乐教的合一境界也将成为必然。◆(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