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童年的第一首诗都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对于中国人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月的古称有“玉蟾”“婵娟”“晖素”,等等,都是极美的词汇;关于月,汉民族有“嫦娥奔月”“蟾宮折桂”的经典传说;至于诗歌文献,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再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国人对月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中国人不仅爱月,也爱月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并无直接对月的描写,而是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明亮清澈,“水中藻、荇交横”写出月影的斑驳交错。《红楼梦》中香菱刚开始学诗时关注的也是月色而非月本身。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更是将“如流水一般”的月光融入迷蒙缥缈的夜色中,让人不得不承认:月下须有景,才有赏月情。
然而赏月情却多是悲情。不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怀亲之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就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有丝丝无奈淡淡悲凉。
中国人的月,象征着团圆、远方和哀伤。同样的一轮月,在日本却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个故事,是说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中学当老师时,要把英语“I love you”翻译成日文。学生的答案是“我爱你”,夏目漱石却说,日本人不会那么直白。他给出的答案是:今晚的月亮好美。在日语里,“月(tsuki)”的谐音就是“喜欢,爱(suki)”。可以想象,当两个人漫步在夜幕下的海滩,感受海浪拍打脚踝。当轻轻一声“今晚的月亮好美”响在耳边,猛然抬头,一轮明月点亮模糊的海平线,海风吹过,波光粼粼。这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的浪漫。月,在日本成了浪漫的定情物。
而月不只属于东方。当千里之外的美国人抬头望月,他们的眼里并没有愁与爱,而是攥紧拳头,自言自语:“我要征服它。”于是1969年7月21日,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被美国人实现了。环形山、月海的图片以及各种数据被传回地球,然而月宫、桂树不见踪影,将中国古人对月的美好幻想摔得粉碎。我们所有人开始称之为月球。
但当今夜的我又一次凭栏远眺,即使我知道那是一颗冰冷的卫星,那上面环境恶劣荒无人烟,它的光辉其实来自于太阳,我还是会想起“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还是会思念故乡。
月不属于中国人,但中国人却属于月。是月光洒在每个不眠人的床前,是月色勾出他们的眼泪,是月照亮他们的故乡。黑幕中那颗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琼琚和它皎洁无瑕的光芒以及光芒下一草一木,已经和家、哀伤、远方融为一体,留在中国人的诗中,淌在中国人的心里。
【评点】
文章语言优美动人,充溢着浓浓的浪漫气息,这与作者大量引用经典名句是分不开的,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月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通过夏目漱石对英文的解读以及美国登月的事例,则凸显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月的形象更加立体。结尾一句“月不属于中国人,但中国人却属于月”堪称画龙点睛,将前文所展现出的浪漫情感推向极致,耐人寻味。
月的古称有“玉蟾”“婵娟”“晖素”,等等,都是极美的词汇;关于月,汉民族有“嫦娥奔月”“蟾宮折桂”的经典传说;至于诗歌文献,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再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国人对月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中国人不仅爱月,也爱月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并无直接对月的描写,而是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明亮清澈,“水中藻、荇交横”写出月影的斑驳交错。《红楼梦》中香菱刚开始学诗时关注的也是月色而非月本身。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更是将“如流水一般”的月光融入迷蒙缥缈的夜色中,让人不得不承认:月下须有景,才有赏月情。
然而赏月情却多是悲情。不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怀亲之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就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有丝丝无奈淡淡悲凉。
中国人的月,象征着团圆、远方和哀伤。同样的一轮月,在日本却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个故事,是说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中学当老师时,要把英语“I love you”翻译成日文。学生的答案是“我爱你”,夏目漱石却说,日本人不会那么直白。他给出的答案是:今晚的月亮好美。在日语里,“月(tsuki)”的谐音就是“喜欢,爱(suki)”。可以想象,当两个人漫步在夜幕下的海滩,感受海浪拍打脚踝。当轻轻一声“今晚的月亮好美”响在耳边,猛然抬头,一轮明月点亮模糊的海平线,海风吹过,波光粼粼。这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的浪漫。月,在日本成了浪漫的定情物。
而月不只属于东方。当千里之外的美国人抬头望月,他们的眼里并没有愁与爱,而是攥紧拳头,自言自语:“我要征服它。”于是1969年7月21日,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被美国人实现了。环形山、月海的图片以及各种数据被传回地球,然而月宫、桂树不见踪影,将中国古人对月的美好幻想摔得粉碎。我们所有人开始称之为月球。
但当今夜的我又一次凭栏远眺,即使我知道那是一颗冰冷的卫星,那上面环境恶劣荒无人烟,它的光辉其实来自于太阳,我还是会想起“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还是会思念故乡。
月不属于中国人,但中国人却属于月。是月光洒在每个不眠人的床前,是月色勾出他们的眼泪,是月照亮他们的故乡。黑幕中那颗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琼琚和它皎洁无瑕的光芒以及光芒下一草一木,已经和家、哀伤、远方融为一体,留在中国人的诗中,淌在中国人的心里。
【评点】
文章语言优美动人,充溢着浓浓的浪漫气息,这与作者大量引用经典名句是分不开的,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月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通过夏目漱石对英文的解读以及美国登月的事例,则凸显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月的形象更加立体。结尾一句“月不属于中国人,但中国人却属于月”堪称画龙点睛,将前文所展现出的浪漫情感推向极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