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生成性问题教学是指在生成性思维的指导之下的一种教学思想。坚持生物课堂上生成性问题处理的原则,采取有效方法应对生成性问题。
关键词:应对 生物课堂 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19-0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生成性问题教学是指在生成性思维的指导之下的一种教学思想。生成性思维是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中形成的,而不是事先就预定好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强调课程的完成是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不受课前预设的严格束缚。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由于新课改的推进,生成性思维已成为当代教改拓荒者的主导思维方式。
生物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生物课堂中涉及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涉及到人的生理、生命等现象。因此,生成性问题在生物课堂中无处不在,它使课堂充满智慧、情感和生命活力;它就是课堂的亮点,它的延伸就是一个生动、广阔的教学天地。因此,对于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和应对,抓住了它将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保护好这样的火种并催生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并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可贵的创新品质和精神。
1 编写生成性问题预案
(1)按三维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编写预案,并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出现的情况。
(2)预设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空。每一篇教学设计中凡是提出教学任务时、提出问题时、学生合作探究时、得出结论时等等,留足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发言的时间。
(3)对问题的答案从学生理解的层面作多种预设,并确定由学生层面答案向教师层面答案转化的多种途径。
(4)预设本堂课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可能是“生成”的生长点,并知道产生“生成”的原因。
(5)如果是学生自主探究课,要预设教师介入的时机和次数。
2 生物课堂上生成性问题产生的主要时期
2.1 学习困难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提出一些他们没弄懂的问题;对错误的纠正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又是师生思想心灵交汇生成火花的良机。
2.2 环境异常
教学中由于教学现场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另外,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
2.3 灵感闪现
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發挥。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完全预知课堂教学的何时、教学内容的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
3 生物课堂上生成性问题处理的原则
3.1 找对病根,对症下药
在平等的对话中,教师要去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千万不能急功近利,直奔教学目标而去,特别是错误的意见。错误的意见虽然有点“麻烦”,但错误意见正说明学生的认知有偏差有盲点,老师一定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知识盲点,先帮助其弥补知识缺陷,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然后再去消除偏差。
3.2 正确的认知引导
由于学生们正处在身心飞速增长和变化的“特殊时期”,难免有许多尚待明晰的地方。作为教师,就要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有知识能力的提升,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升华。
3.3 深挖细抠,进一步提升能力
老师预设的话题由学生提出来了,我们的感觉总是十分欣慰。学生提出了既在老师设想之中,又在老师意料之外的话题,老师更是喜出望外了。我们一定要把握机会,深入地挖掘,深入地探索,巧妙地追问,适当地拓展,明确地引领,明确地总结,引导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认真真地落实教学目标,在动态发展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内化认知,升华情感。
3.4 转换话题
在实际教学中,当出现一些游离教学目标、讨论价值不大的甚至与教学根本无关的“生成性资源”时。我们要敢于坚持“原则”,但同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更要快速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转换话题,或委婉拒绝,尽量降低课堂的无效性。
4 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1)对教学内容结构进行重组。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有意识地将来自学生的问题作为探究的主要问题。从下列两点考虑:①拓宽教学空间的视野;②拓宽收集信息渠道的视野。
(2)对教学环节进行弹性控制。从以下两方面研究:①提出弹性问题;②留下弹性时空。
(3)运用开放式和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可尝试使用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质疑式或实践操作式等具体实施教学。
(4)设计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可考虑哪些材料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适合在课堂中能完成探究的任务的。
(5)多创造互动学习的机会,促进生成资源发展。
教学需要生成,但教师更需要在课堂生成中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在体现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时,不忘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从而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决不允许教师把课堂从原来的生成“禁区”极端地变成生成的“特区”,使一些生成性问题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应提倡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常言道: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只有实现了师生在葱郁的课堂生态中的真正涌动和成长,才能让生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的亮丽色彩!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的朋友,2004(1):51-55.
[2] 新课程标准[S].
[3]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Z].
关键词:应对 生物课堂 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19-0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生成性问题教学是指在生成性思维的指导之下的一种教学思想。生成性思维是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中形成的,而不是事先就预定好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强调课程的完成是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不受课前预设的严格束缚。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由于新课改的推进,生成性思维已成为当代教改拓荒者的主导思维方式。
生物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生物课堂中涉及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涉及到人的生理、生命等现象。因此,生成性问题在生物课堂中无处不在,它使课堂充满智慧、情感和生命活力;它就是课堂的亮点,它的延伸就是一个生动、广阔的教学天地。因此,对于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和应对,抓住了它将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保护好这样的火种并催生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并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可贵的创新品质和精神。
1 编写生成性问题预案
(1)按三维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编写预案,并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出现的情况。
(2)预设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空。每一篇教学设计中凡是提出教学任务时、提出问题时、学生合作探究时、得出结论时等等,留足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发言的时间。
(3)对问题的答案从学生理解的层面作多种预设,并确定由学生层面答案向教师层面答案转化的多种途径。
(4)预设本堂课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可能是“生成”的生长点,并知道产生“生成”的原因。
(5)如果是学生自主探究课,要预设教师介入的时机和次数。
2 生物课堂上生成性问题产生的主要时期
2.1 学习困难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提出一些他们没弄懂的问题;对错误的纠正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又是师生思想心灵交汇生成火花的良机。
2.2 环境异常
教学中由于教学现场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另外,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
2.3 灵感闪现
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發挥。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完全预知课堂教学的何时、教学内容的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
3 生物课堂上生成性问题处理的原则
3.1 找对病根,对症下药
在平等的对话中,教师要去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千万不能急功近利,直奔教学目标而去,特别是错误的意见。错误的意见虽然有点“麻烦”,但错误意见正说明学生的认知有偏差有盲点,老师一定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知识盲点,先帮助其弥补知识缺陷,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然后再去消除偏差。
3.2 正确的认知引导
由于学生们正处在身心飞速增长和变化的“特殊时期”,难免有许多尚待明晰的地方。作为教师,就要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有知识能力的提升,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升华。
3.3 深挖细抠,进一步提升能力
老师预设的话题由学生提出来了,我们的感觉总是十分欣慰。学生提出了既在老师设想之中,又在老师意料之外的话题,老师更是喜出望外了。我们一定要把握机会,深入地挖掘,深入地探索,巧妙地追问,适当地拓展,明确地引领,明确地总结,引导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认真真地落实教学目标,在动态发展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内化认知,升华情感。
3.4 转换话题
在实际教学中,当出现一些游离教学目标、讨论价值不大的甚至与教学根本无关的“生成性资源”时。我们要敢于坚持“原则”,但同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更要快速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转换话题,或委婉拒绝,尽量降低课堂的无效性。
4 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1)对教学内容结构进行重组。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有意识地将来自学生的问题作为探究的主要问题。从下列两点考虑:①拓宽教学空间的视野;②拓宽收集信息渠道的视野。
(2)对教学环节进行弹性控制。从以下两方面研究:①提出弹性问题;②留下弹性时空。
(3)运用开放式和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可尝试使用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质疑式或实践操作式等具体实施教学。
(4)设计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可考虑哪些材料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适合在课堂中能完成探究的任务的。
(5)多创造互动学习的机会,促进生成资源发展。
教学需要生成,但教师更需要在课堂生成中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在体现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时,不忘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从而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决不允许教师把课堂从原来的生成“禁区”极端地变成生成的“特区”,使一些生成性问题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应提倡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常言道: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只有实现了师生在葱郁的课堂生态中的真正涌动和成长,才能让生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的亮丽色彩!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的朋友,2004(1):51-55.
[2] 新课程标准[S].
[3]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