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合作的互动,集思广益的碰撞思维的火花,打破学生桎梏的思维,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多姿,学生认知浅薄,数学的基础还不够夯实,难以通过宏观的视角进行数学的分析,而合作恰到好处的填补了学生的认知空缺,所谓“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各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就有了两个想法”,数学的知识具有衔接性与串联性,通常在想法的整合与交换中,学生不仅会获得两个想法,更家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获得更多的思路,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形式推进合作,应用合作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数学中的问题较为复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遇到的数学问题将会逐渐的囊括更多的知识点,学生容易在思考中有所疏漏,或者完全找不到思路,造成认知的桎梏,合作学习能够借助学生差异之间的优势与劣势,互相的填补自己的认知空缺,并为学生提供自我的表现机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尽情的表述,合作中互相启发启迪,对数学的理解由浅入深,从同龄人的视角出发,也有效的避免了学生在数学探究中的枯燥与自卑情绪,良好的合作模式应贯穿到课内课外,强化学生的全面素养。
一、学会合作技能,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合作应在不断的尝试与磨合中,找到使用于合作的方式,吸取经验避免下一次合作中继续浪费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封闭的空间环境下,既要充分的结合时间去探究,完成数学的深化感悟,又要拓展认知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例如:计算“7+6”,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后通过合作讨论,得出了多种解法:
1.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2.把7分成3和4,6+4=10,10+3=13。
3.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1,5+5=10,2+1=3,10+3=13。
4.把7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3。
5.我会算6+8=14,所以6+7=13。
学生的算法呈现多样化,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他们会把学习当作乐事,从而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重视教师的指导、参与、合作
教师在合作中扮演从旁的辅助角色,既要帮助学生从浅层面逐渐的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究,又要避免对学生主体思维的过多干预,合作也是师生与生生互动的良好契机,教师应借此机会构建师生的互通桥梁,理解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教师是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由原来的“权威——服从”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有的教师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学”的意义,常常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学”的全过程,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混乱局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充当指导者并给予足够的指导。要使小组讨论真正有效,教師除适咐组织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三、合理分组,为每个学生创造发言机会
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时,首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班级内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坏,我们在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性,比如,有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不怎么喜欢说话,上课也不敢回答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将他和平常胆子比较大、喜欢说话的学生分在一个组。教师应该确保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在课上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时不会出现只有固定的一两个小组回答这样的现象。另外,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应该给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提问学生的时候一节课尽量提问不同的小组,而且即使多次提问一个小组,也应该让这个小组不同的成员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可能被提问,可以督促他们认真听讲、认真讨论,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对讨论的问题熟记于心,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保证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会滥竽充数,或者打着讨论问题的幌子聊天。
四、为每个小组制定目标,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教师对班级内的学生分好组以后,要给小组布置不同的随堂任务,或者隔几个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这样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概念,可以给每个小组准备13根小棒,让第一组学生用小棒摆成三角形,看能摆几个三角形,余出几根小棒;让另一个小组摆出四边形,看可以摆多少个四边形,余下几个小棒。把这两个任务每隔一个小组安排下去,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探索,就会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概念产生一定的理解,并将这个概念牢牢记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除数是7,那么最大的余数是多少?最小的余数呢?如果除数是5呢?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他们获得探索的愉悦感。
五、总结
小组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现在的运用并不是十分成熟,所以容易出现学习低效的现象,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所以有的学生会利用老师让小组进行交流时唠嗑,这样就会让小组讨论变得没有意义,老师在让小组进行交流时,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各个小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介入,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参考文献
[1]郑少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新课程学习上,2013,(01):61-62.
[2]马腾飞.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J].学周刊,2012,(33):52.
[3]于丹凤.浅谈小学数学的合作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2,(25):23-29.
[4]吴志梅.让预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起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数学中的问题较为复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遇到的数学问题将会逐渐的囊括更多的知识点,学生容易在思考中有所疏漏,或者完全找不到思路,造成认知的桎梏,合作学习能够借助学生差异之间的优势与劣势,互相的填补自己的认知空缺,并为学生提供自我的表现机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尽情的表述,合作中互相启发启迪,对数学的理解由浅入深,从同龄人的视角出发,也有效的避免了学生在数学探究中的枯燥与自卑情绪,良好的合作模式应贯穿到课内课外,强化学生的全面素养。
一、学会合作技能,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合作应在不断的尝试与磨合中,找到使用于合作的方式,吸取经验避免下一次合作中继续浪费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封闭的空间环境下,既要充分的结合时间去探究,完成数学的深化感悟,又要拓展认知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例如:计算“7+6”,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后通过合作讨论,得出了多种解法:
1.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2.把7分成3和4,6+4=10,10+3=13。
3.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1,5+5=10,2+1=3,10+3=13。
4.把7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3。
5.我会算6+8=14,所以6+7=13。
学生的算法呈现多样化,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他们会把学习当作乐事,从而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重视教师的指导、参与、合作
教师在合作中扮演从旁的辅助角色,既要帮助学生从浅层面逐渐的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究,又要避免对学生主体思维的过多干预,合作也是师生与生生互动的良好契机,教师应借此机会构建师生的互通桥梁,理解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教师是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由原来的“权威——服从”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有的教师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学”的意义,常常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学”的全过程,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混乱局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充当指导者并给予足够的指导。要使小组讨论真正有效,教師除适咐组织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三、合理分组,为每个学生创造发言机会
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时,首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班级内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坏,我们在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性,比如,有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不怎么喜欢说话,上课也不敢回答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将他和平常胆子比较大、喜欢说话的学生分在一个组。教师应该确保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在课上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时不会出现只有固定的一两个小组回答这样的现象。另外,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应该给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提问学生的时候一节课尽量提问不同的小组,而且即使多次提问一个小组,也应该让这个小组不同的成员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可能被提问,可以督促他们认真听讲、认真讨论,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对讨论的问题熟记于心,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保证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会滥竽充数,或者打着讨论问题的幌子聊天。
四、为每个小组制定目标,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教师对班级内的学生分好组以后,要给小组布置不同的随堂任务,或者隔几个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这样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概念,可以给每个小组准备13根小棒,让第一组学生用小棒摆成三角形,看能摆几个三角形,余出几根小棒;让另一个小组摆出四边形,看可以摆多少个四边形,余下几个小棒。把这两个任务每隔一个小组安排下去,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探索,就会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概念产生一定的理解,并将这个概念牢牢记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除数是7,那么最大的余数是多少?最小的余数呢?如果除数是5呢?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他们获得探索的愉悦感。
五、总结
小组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现在的运用并不是十分成熟,所以容易出现学习低效的现象,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所以有的学生会利用老师让小组进行交流时唠嗑,这样就会让小组讨论变得没有意义,老师在让小组进行交流时,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各个小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介入,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参考文献
[1]郑少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新课程学习上,2013,(01):61-62.
[2]马腾飞.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J].学周刊,2012,(33):52.
[3]于丹凤.浅谈小学数学的合作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2,(25):23-29.
[4]吴志梅.让预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起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