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导师导师制”是我校利用高度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互动,融合个别教育、班集体教育优点的导师制网络交流平台的一项教育创新制度。它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为平台,以导师制工作为基础,通过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学生之间面对面,学校和家长面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满足学生心理辅导、问题解答等多方面需求。即使是节假日来临,学生休息在家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利用网络与导师在线学习和交流。网络交流平台使我们的教育更充满活力,教育资源更充分地被利用,教育的效率更高。我们以这一举措为载体,把它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下具体做法与体会。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网络导师制”工作的基础,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实施“网络导师导师制”工作的基础。什么才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师生人格上相互尊重,思想上相互交流,知识上相互补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平等。如何才能做到师生平等呢?教师(即导师)要消除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要有一颗爱心。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只有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亲近你、尊重你、信任你,听从你的指导,哪怕是课间一句“身体好些了吗”“最近学习怎么样,累吗”,都会拉近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先进的“网络导师制”互动交流平台,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工具
利用“网络导师制”互动平台进行交流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导师着重于对学生的学业、学法、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则毫无顾忌地谈自己的想法。借助于“网络导师制”平台,发现有同学过生日,我们都会在网上送他一份精美可爱的礼物加上自己真挚的祝福,而教师节那天,学生也同样通过网络互动平台送了老师许多祝福。教师越是放下自己的尊严与学生交朋友,学生越是把教师当做心心相印的朋友。这样教育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导师定期对受导学生的状态作出发展性评价,并上传到“网络导师制”平台,记录受导学生的成长轨迹。家长可以在家甚至出差期间(在国外也行),通过上网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可以通过网络与导师进行互动,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想法,“网络导师制”互动平台中的保密性原则确保家长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情况和自己与导师互动的信息。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互动,对学生全面的了解,从而对学生的人生成长做出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多元的“网络导师制”导师组织,是走进学生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组织依托和保证
我们学校在实施“网络导师制”工作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导师职责。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担任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帮助引导。我们把这一要求分成以下两个方面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一)导师资源多元化。第一,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特别优秀学生(大概5-6名)给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大概5-6名)当学习导师。通过小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学习指导、能力培养等活动,促进两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巩固了教学成果。第二,我还让那5-6名特别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导师。每个学生导师带5-6名学生,帮助班里的同学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因为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碰到不会的问题,70%的同学主要寻求同学的帮助。通过学生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一般的同学更好地解决不会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教师一人精力时间不足而顾及不暇所带来的缺憾。第三,利用“网络导师制”开设的“名师在线”,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接受名师的指导。
(二)受导形式多样化。我们通过私下谈话、问卷调查、QQ聊天、与家长交流,还有“网络导师制”的互动平台交流等方式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問题,然后通过个别辅导、书信交流,以及网络学业评价等来加以解决。举个例子,班上的一位同学学习很认真,经常有问题需要请教老师,这不可能一天就能解决,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对他进行辅导,因为距离比较远,所以利用网络互动平台的“电子教室”,把选出的典型题目给他,让他当场完成,我在线批改,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还能把学习过程保存下来,慢慢理解。一段时间下来,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这样进行网络互动交流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网络导师制”的出现,无疑给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构建了师生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新平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导师能够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通过一对一的师生互动,实现个性化教育。通过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点。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社会责任心和尊重他人的公共道德品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健敏. 高中导师制研究总方案.浙江教科院普教所,2003.
[2]张艳萍. 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教育科研,2003(10).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网络导师制”工作的基础,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实施“网络导师导师制”工作的基础。什么才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师生人格上相互尊重,思想上相互交流,知识上相互补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平等。如何才能做到师生平等呢?教师(即导师)要消除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要有一颗爱心。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只有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亲近你、尊重你、信任你,听从你的指导,哪怕是课间一句“身体好些了吗”“最近学习怎么样,累吗”,都会拉近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先进的“网络导师制”互动交流平台,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工具
利用“网络导师制”互动平台进行交流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导师着重于对学生的学业、学法、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则毫无顾忌地谈自己的想法。借助于“网络导师制”平台,发现有同学过生日,我们都会在网上送他一份精美可爱的礼物加上自己真挚的祝福,而教师节那天,学生也同样通过网络互动平台送了老师许多祝福。教师越是放下自己的尊严与学生交朋友,学生越是把教师当做心心相印的朋友。这样教育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导师定期对受导学生的状态作出发展性评价,并上传到“网络导师制”平台,记录受导学生的成长轨迹。家长可以在家甚至出差期间(在国外也行),通过上网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可以通过网络与导师进行互动,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想法,“网络导师制”互动平台中的保密性原则确保家长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情况和自己与导师互动的信息。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互动,对学生全面的了解,从而对学生的人生成长做出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多元的“网络导师制”导师组织,是走进学生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组织依托和保证
我们学校在实施“网络导师制”工作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导师职责。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担任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帮助引导。我们把这一要求分成以下两个方面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一)导师资源多元化。第一,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特别优秀学生(大概5-6名)给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大概5-6名)当学习导师。通过小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学习指导、能力培养等活动,促进两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巩固了教学成果。第二,我还让那5-6名特别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导师。每个学生导师带5-6名学生,帮助班里的同学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因为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碰到不会的问题,70%的同学主要寻求同学的帮助。通过学生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一般的同学更好地解决不会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教师一人精力时间不足而顾及不暇所带来的缺憾。第三,利用“网络导师制”开设的“名师在线”,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接受名师的指导。
(二)受导形式多样化。我们通过私下谈话、问卷调查、QQ聊天、与家长交流,还有“网络导师制”的互动平台交流等方式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問题,然后通过个别辅导、书信交流,以及网络学业评价等来加以解决。举个例子,班上的一位同学学习很认真,经常有问题需要请教老师,这不可能一天就能解决,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对他进行辅导,因为距离比较远,所以利用网络互动平台的“电子教室”,把选出的典型题目给他,让他当场完成,我在线批改,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还能把学习过程保存下来,慢慢理解。一段时间下来,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这样进行网络互动交流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网络导师制”的出现,无疑给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构建了师生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新平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导师能够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通过一对一的师生互动,实现个性化教育。通过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点。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社会责任心和尊重他人的公共道德品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健敏. 高中导师制研究总方案.浙江教科院普教所,2003.
[2]张艳萍. 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教育科研,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