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中的阶层关系特征及实现途径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y8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社会是具有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共生共赢的社会阶层关系的社会,其阶层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既有合理的阶层构成关系,也有协调的阶层利益关系。在我国的社会结构分化中,阶层结构尚不合理,存在结构性风险,阶层利益关系出现相对激烈的摩擦和冲突,这些不和谐因素必须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加以调节,以建立起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阶层关系。
  关键词:阶层结构 阶层关系 利益协调
  
  In harmonious society’s social stratum relations characteristic and realization way
  Tian Hua
  Abstract:The harmonious society has is together harmoniously,takes their proper place the social class relations society which,the paragenesis altogether wins,its social stratum relations performance is two aspects:Also has the reasonable social stratum constitution relations,also has the coordinated social stratum benefit relations.In our country’s social structure differentiation,the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still was unreasonable,the existence constitutive risk,the social stratum benefit relations appeared the relatively intense friction and the conflict,these not harmonious factor had to perform 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construction to adjust,established with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request consistent social stratum relations.
  Keywords:The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The social stratum relations Benefit is coordinated
  【中圖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78-03
  
  从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要求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社会结构是社会学分析社会的基本单位,指社会关系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在社会的运行过程中,只有社会的阶层结构、人口结构、地区结构、就业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等各个组成部分都互相协调,呈现出匀称、均衡、稳定的关系,整个社会才能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其中,阶层结构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结构,是认识社会结构的基本视角。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为根本的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利益关系,而社会学对这种利益关系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考察种种社会资源、社会机会在不同群体、阶层中的分配的差异。可见,社会阶层分析是和谐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如果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实现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共生共赢的相互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和显著标志。
  
  1.和谐社会中的阶层关系特征
  
  社会阶层的存在和分化作为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其变化和发展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利益的分化以至结构主体的形成,也都是通过一定的社会阶层及其相互关系反映出来的。不同运行状态的社会,会有不同性质的阶层关系与之相一致,和谐有序的社会运行,必然要求具有和谐协调的阶层结构及阶层关系。和谐协调的社会阶层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社会阶层的构成关系和利益关系。和谐社会应该既有合理的阶层结构,也有协调的阶层利益关系。
  1.1 合理的阶层结构。
  从国际经验来看,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不再是表现成员贫富两极分化的传统的顶尖底宽的金字塔型,而是橄榄型。在橄榄型的阶层结构中,一头是处于社会阶层结构高层和较高层的少数人,另一头是处于最低阶层的少数人,中间则是处在中等和中上层地位的社会大部分成员,即整个社会以社会中间层为主体。一般说来,在任何社会中,社会中间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当社会中间层成为社会的主体时,他们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其阶层利益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利益一致,他们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型消费群体,是社会变迁中缓冲社会矛盾的稳定力量。无疑,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意味着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在各阶层中得到相对合理的分配,各阶层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和自身在其中的社会地位有较强的认同感,整个社会的阶层冲突因此得到最大限度的调节和缓解,这样的社会是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和谐也才成为可能。
  1.2 互惠互利的阶层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这样一种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不仅体现为处在较高地位的阶层的利益增进不能以损害处在较低地位的阶层的利益为必要的前提条件,更主要的体现为在较高地位的阶层的利益增进的同时,较低地位阶层的处境应当随之得到改善。换句话说,社会强势群体不能依凭其强大的话语权在利益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剥夺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机会和权利,社会公共权力则保障社会弱势群体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共存共荣、公平正义、社会资源共享的现代和谐社会,不是社会各阶层相互仇视、贫富悬殊、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和价值为代价的传统的和谐社会。
  1.3 开放公平的阶层流动渠道。
  和谐社会是一个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社会流动机制的社会。虽然社会承认在社会分化中社会成员具有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但地位不同的阶层间是平等开放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自致努力流向地位较高的阶层。原有的利用先赋优势来获取利益的空间大大缩小,而靠个人的才华和成就,通过自由选择去寻求发展自我的机遇大大增长,并用契约的方式来获取。从阶层流动角度看,和谐社会应该具备了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它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上升机会,从而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使整个社会具有无限的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第二,人们地位的变化应该是公平合理的,即能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实现了流动中的普遍性原则和自获性原则。实现了边界开放和平等进入的阶层结构是一种弹性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层间交往起着促进作用。由于阶层之间可以有接触和了解,有助于缓解相互敌视、互不信任的心理,从而降低社会冲突的发生频率,也使全社会的人力资源能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整个社会保持健康和活力。
  1.4 社会各阶层的共生共存。
  社会各阶层的共生共存意味着各阶层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一些阶层利益的获得不能建立在对其他阶层生存和发展机会剥夺的基础之上。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会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又具有各自特殊的具体的利益要求。和谐社会在政治上应能保证各阶层应有的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应能保证他们应得的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上应能保证他们的安全生活。同时,各阶层的特殊利益的满足都应该是通过制度化的手段、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
  
  2.社会分化中阶层关系的不和谐音符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化程度很高的社会,是一个异质性强、流动性高的工业社会,这是现代和谐社会建构的客观社会事实基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整个社会阶层结构是刚性的 “两个阶级”(工人及农民阶级)和“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启动了我国社会的全面变革,所有制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分配方式多样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政策性的调整等因素引发了原有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并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由此,不但阶层的构成方式发生了多元化的变化,彼此利益格局和相互关系的变动也使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日趋复杂而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出现了影响和谐有序的社会形成的一些不协调音符。
  2.1 社会阶层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中间层不成熟。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社会中间层是一个平衡财富、保持社会稳定的杠杆。20世纪90年代深化体制改革以来,一个具有活力、结构形态相对合理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在中国逐渐显露出来,目前这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形成,其重要标志是社会中间层的不断壮大以及社会流动机制日趋合理化。农业劳动者不断的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的逐渐缩小,整个社会结构的中下层部分在缩小。但是,与和谐社会要求一致的现代化的阶层结构仍未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推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阶层已经由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我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形成,正在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过程中。但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内部还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相应的,这个结构雏形还有许多方面与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集中表现在: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农业劳动者规模过大,该缩小的阶层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没有大起来。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等属于中间层的阶层在中国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规模过小,与此同时,中国还有三四亿劳动力在从事小农经营活动。由于中间阶层的弱小,社会上层和底层之间缺乏缓冲层,从而容易爆发直接的、激烈的冲突,温和的、稳健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无法取得社会的主导地位,无法形成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影响社会经济稳步有效的增长。
  2.2 阶层利益分化加剧,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近几年来国家统计部门、权威调查和研究机构、著名专家学者公布和发表的大量数据及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过大,基尼系数已攀升至 0.45 左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居民储蓄存款分布失衡,20% 的富裕户拥有80% 的储蓄额。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已相当严重了。在分析改革开放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中,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分化加剧引发原有的隐蔽的利益矛盾方面,社会学者提出了“社会排斥”、“社会剥夺”等概念来说明这一问题。所谓社会排斥,是指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各阶层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排斥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会剥夺,则描述了在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中被边缘化的群体的普遍心理。社会排斥和社会剥夺现象最鲜明的体现是制度性弱势群体的出现。社会弱势群体又被一些研究者称为“社会弱者”、“不利群体”或“脆弱群体”,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其产生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运行方式有关。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快速推进,在传统弱势群体之外,一些新的弱势群体由原来的隐蔽状态以显形凸现出来,成为“制度性的弱势群体”。这些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结构的低层,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弱,一旦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社会风险将首先从这一最脆弱的群体身上爆发。
  2.3 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出现,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除了我国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自身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外,又出现了若干新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一方面,原有的社会阶层需要巩固已经占有的利益份额,并竭力扩大自身利益。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需要尽快确立在整个社会利益体系中自己的利益位置。新旧社会阶层彼此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交换的利益关系,从而构成了一种多元的利益主体结构,增大了利益博弈中相互摩擦和发生冲突的频率。
  2.4 阶层间的流动渠道仍存在制度化障碍。
  在阶层的边界开放和平等进入过程中存在社会断裂现象,社会断裂指社会当中出现一些制度化障碍,阻碍了不同阶层间正常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目前我们仍然存在不少有碍于社会阶层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必须予以消除的因素,如不平等的户籍制度、进入公务员阶层的身份资格限制、对民营企业家进入一些行业的限制等等。
  
  3.和谐协调的阶层关系的实现途径
  
  3.1 培育社会中间层,消除结构性风险。
  制定和创新社会政策,调整社会结构,通过引导、调控,逐步形成和维持一个合理、有效、稳定的以社会中间层为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社会中间层不是某个阶层的代称,而是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按照国际学术界的分类,社会中间层主要由两大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老社会中间层,包括中小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富裕的自耕农。另一部分是所谓新社会中间层,主要包括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办事员、商业服务人员和技术工人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在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声望上也处于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需要通过消解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结构转换,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途径,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继续分化和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占多數的农业劳动者和产业工人及其后代有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也为社会中间层的成长扩大和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提供可能。
  3.2 畅通阶层间的流动,保证向上机会的平等。
  在现代社会中反映人们社会地位差异的社会分层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经济利益上的差别的制度化形式,这些差异和不平等是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沟通和协调的障碍,如果社会阶层界限凝固化就会强化不同阶层的集团意识,处于社会底层的阶层在比较利益面前产生和累积起的不满能引起社会隔阂、摩擦甚至社会冲突,而化解阶层边界凝固最好的办法就是畅通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渠道。要建立起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公平竞争、能力本位、机会平等的流动机制,消除各种各样的身份界限,使社会底层成员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渠道畅通,如消除农民工的就业限制政策,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消除就业人事方面的制度障碍,增强个人社会流动中的自致性因素,消除进入公务员的身份资格限制政策等,使社会成员在地域、职业之间能够自由流动、自由选择。
其他文献
摘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必须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必须在我国的宪法、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谋发展。只有这样,全党党员才能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中国才能又好又快的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 基本路线 实践科学发展观    “Peopleoriented” is th
我国民法理论界对“人格”一词在不同的场合赋予不同的含义使用,如将人格等同于权利能力和主体资格;将人格等同于人格利益,将人格定义为人的一般法律地位等等。这种状况造成了法
目前,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不理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观因素是对兼职专业教师队伍认识不到位,客观因素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遇到现实困难。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应
肩关节周围炎蒙医称“牧如乃胡英”,现代医学又称“五十肩”。我们运用蒙医温针及穴位封闭治疗了60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岩石的微观结构特征往往能很好反映其宏观特性,深入研究其微观结构特征对宏观特性的把控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常见砂、泥岩微观结构特征进行的电镜扫描实验,从微观结
摘要:外交活动乃是国家决策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统治者为了有效地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国家权力,对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事务做出决策以及运作的国际活动。两宋政权迷恋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铁律,结果一败再败。所以说,决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政权的生死存亡。  关键词:“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海上盟约” 蒙宋协约    National interest hard law  Zang Pi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山地冰川发生剧烈变化。针对天山东部地区冰川变化对天山山脉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冰川变化具有明显指示作用,利用1990年、2001年和2011年三个时段Landsa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走向市场,行风问题也随之接踵而至.因此针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在党风廉政、行风建设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医院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培
现代农业包括'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不同发展模式,现代石油农业虽然很好地提高了作物单产和农业经济效益,但它具有发展的非持续性特点;现代生态农业作为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甲亢)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系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按照病因的不同,可分为甲状腺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