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邱平孝先生
明淨笛声与童年相伴
笛子可以吹奏出清亮悠远的天籟之音,流转着动人心弦的音曲,让人感到缕缕幽思与绵长心曲,在雅韻中感悟笛乐之美。吹笛子是邱平孝先生的职业,也是他将终其一生追求的兴趣爱好。在2012年,他来到了香港,在一段经商历程之後,他开始从事笛子教学工作,向学生传授民族器乐的演奏教学,让中华传统笛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邱平孝先生是汕尾市人,他成长於家乡,少年时受到家人的影响对笛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他八岁的时候,在家外的空场地上与友伴玩耍时,常见到邻家叔父与乡亲的宣传队在进行排演,他不由得被笛声所吸引,於是他期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支能吹奏出动人旋律的乐器。
由於当时财力受限,他就地取材,掏取了许多竹子依样进行製作,这时候的他有种执著的韧性,在竹笛的製作上下了一番苦功。“我照着笛子的样子,找了些竹子自己反复琢磨,为了製作出一支真正的竹笛,我足足在那里做了约摸六年的时间。”直到1984年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专业的笛子老师,如愿以偿学起较正规的乐器知识和演奏技能。在後来的大学生涯中,他选择了艺术类专业进行进修,为吹笛打下了愈加牢固的基本功。
如今他在香港从事笛子教学,同时也谱写一些自己的曲目作品。在从艺生涯中,他注重乐曲上的创新,他认为每一时期的艺术都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让艺术保有鲜活的生命力。在他创作的乐曲中,有的也会被选用进行吹奏表演。从事教学之外,他会参与吹奏演出,将自己在吹笛方面的才情在演出上向听众展示,从中收获信心与感动,也将这样一种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气息的乐器带给更多民族乐器喜爱者。“上台演出会带给我喜悦感,自己吹奏的乐曲能带给别人快乐,艺术上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掌声,对我来说那是一种成功。”邱平孝先生说。
笛乐修习无止无境
练习笛子贯穿在邱平孝先生的生活当中,信奉艺无止境的他,对笛子的吹奏有执著追求,並坚持不断地练习,以让技艺愈加臻於完善。
在长期的修习过程中,他勤学苦练,钻研技法,从吹笛子的要领入手,不断在吹奏技艺上稳步迈向新台阶。但是这一路走来並非平直无阻,总会在练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练习到了一个阶段之後,会碰到一个瓶颈期,有些难度大一些的总也跨越不了,这时候我主要会从两方面想办法解决,一是乐器的製作和维修,一是演奏的方法,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期在技艺上有所突破。”
令他最感难忘的事情,是在吹笛子上寻得新的长进,是笛乐带来的唯美旋律和因缘际会。他曾去拜访香港中乐团的管乐首席孙永志先生,从此与孙先生结为师友,使得吹奏技艺上得到了此前未有的收穫。与管乐顶尖好手结识,共同因管乐器而相见,探讨笛子吹奏与管乐技巧,使邱平孝先生为这样的时刻感到弥足珍贵。
“笛子以前是为了给戏曲伴奏用,笛子与其它的民乐一起组成一个演奏乐团,而现在笛子可以独奏,可以奏出很宏大的乐章,例如《黄河》当中那种汹湧澎湃、气势磅礴的音调,这是以前没有的。再有就是笛子现在可与国外的交响乐合奏、可与电音结合,发展空间是很大的。”邱平孝先生指出,当下的笛文化较之以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发展面向更趋多元化,不像以前那般单调,它在与中西现代音乐种类和形态的融合运用上,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对於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笛文化,邱平孝先生有全面而详尽的认识,而走上了从教之路,他表示,机缘在於得到了一位在港笛乐名家的指点。“他跟我说道,中国竹笛有九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比西方很多乐器要产生得早,他期望我作为一位爱好乐器的人,可以带出学生,让笛文化发扬下去。”受到勉励之後,邱平孝先生得到了前行的动力,也意识到应该担负起来的教学责任和使命。
自此之後,他在教学笛乐上有了方向,带出了一批批学生,让他们接受和承继起优雅的笛文化。他串联起生动而有趣的历史动态事件,传神地将笛文化历史讲授,让学生领略和感受到其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据他介绍,在中国笛子起源於原始人用火的时候,他们遇到吹火潮湿或是火力不夠,会用长条的竹管送风,用风来加速火苗燃烧,在这个时候,由於吹偏了一点,或是吹到一个角度,发出了一个好听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有音乐细胞的人会发觉到其中的不同,就会着手慢慢试着将竹管塑造成竹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促成了笛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产生。
笛声清扬诉不尽情思
在毕业之後,邱平孝先生並未立即从事与笛子有关的行业,而是在深圳经商,历经十五六年的时间。再度与笛子交逢,以笛子为重心展开事业和生活,是发生在来到香港的时候。
“我和兵哥(陈显兵先生)认识是由於笛子的缘分,我们在汕尾同乡会相识,他觉得我笛子吹得好,我们就交了朋友,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就发展出了後来的一些新路。”邱平孝先生在其友人及合作夥伴陈显兵先生投建经营的兵之馆中,共同为推广和弘扬笛文化献计出力,並且他们经中联办申请通过,建起了香港九龙深水埗中乐团,乐团走规范化发展路径,在区议员深水埗太平绅士林嘉辉议员的领导和组织带领下,乐团参与过香港多场演出活动,得到了不错的反响和回馈。
“乐团曾回到家乡演出,与市政府宣传部沟通协商一致後,这是带出香港最有成绩的一场。”邱平孝先生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介绍道,深水埗中乐团走出香港,来到了家乡,为乡亲奏响新乐章,联繫乡谊,促进交流,是让他感到格外荣幸的事情。在他的心目中,故乡是永远萦绕於心的所在,他关注汕尾市的发展状况,同时他也看好内地的未来发展。“我每年会回家三四次,从人口、楼层、道路上看,汕尾从1988年直到现在变化很大。汕尾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还有条莲花山脈,从福建延续到潮汕地区一直来到海丰。而且汕尾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红色根据地之一,现在这片红色土地就具有了人文历史的内涵。”邱平孝先生情繫故土,对家乡的历史了若指掌,在他的笛曲中,也寄託着他对祖国与故乡的无限感恩之情与深情厚谊。
“现代都市的快节奏,让人心变得浮躁,学音乐能让你沉淀下来,让你沉下心,很温雅地去处理手上的事情。学笛需要多方面的素养,要气沉丹田,要丹田提气,要有科学正确的练习方法。”邱平孝先生表示,学笛的首要条件是要“喜欢”,具备了这个条件,则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人,只要可以讲话就可以吹笛子,而学笛对人的身心发展都会带来颇多益处。他希望人可以追随自己的意愿,做好喜欢做的事情,活得快乐,就是丰盛而有意义的人生。
明淨笛声与童年相伴
笛子可以吹奏出清亮悠远的天籟之音,流转着动人心弦的音曲,让人感到缕缕幽思与绵长心曲,在雅韻中感悟笛乐之美。吹笛子是邱平孝先生的职业,也是他将终其一生追求的兴趣爱好。在2012年,他来到了香港,在一段经商历程之後,他开始从事笛子教学工作,向学生传授民族器乐的演奏教学,让中华传统笛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邱平孝先生是汕尾市人,他成长於家乡,少年时受到家人的影响对笛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他八岁的时候,在家外的空场地上与友伴玩耍时,常见到邻家叔父与乡亲的宣传队在进行排演,他不由得被笛声所吸引,於是他期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支能吹奏出动人旋律的乐器。
由於当时财力受限,他就地取材,掏取了许多竹子依样进行製作,这时候的他有种执著的韧性,在竹笛的製作上下了一番苦功。“我照着笛子的样子,找了些竹子自己反复琢磨,为了製作出一支真正的竹笛,我足足在那里做了约摸六年的时间。”直到1984年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专业的笛子老师,如愿以偿学起较正规的乐器知识和演奏技能。在後来的大学生涯中,他选择了艺术类专业进行进修,为吹笛打下了愈加牢固的基本功。
如今他在香港从事笛子教学,同时也谱写一些自己的曲目作品。在从艺生涯中,他注重乐曲上的创新,他认为每一时期的艺术都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让艺术保有鲜活的生命力。在他创作的乐曲中,有的也会被选用进行吹奏表演。从事教学之外,他会参与吹奏演出,将自己在吹笛方面的才情在演出上向听众展示,从中收获信心与感动,也将这样一种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气息的乐器带给更多民族乐器喜爱者。“上台演出会带给我喜悦感,自己吹奏的乐曲能带给别人快乐,艺术上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掌声,对我来说那是一种成功。”邱平孝先生说。
笛乐修习无止无境
练习笛子贯穿在邱平孝先生的生活当中,信奉艺无止境的他,对笛子的吹奏有执著追求,並坚持不断地练习,以让技艺愈加臻於完善。
在长期的修习过程中,他勤学苦练,钻研技法,从吹笛子的要领入手,不断在吹奏技艺上稳步迈向新台阶。但是这一路走来並非平直无阻,总会在练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练习到了一个阶段之後,会碰到一个瓶颈期,有些难度大一些的总也跨越不了,这时候我主要会从两方面想办法解决,一是乐器的製作和维修,一是演奏的方法,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期在技艺上有所突破。”
令他最感难忘的事情,是在吹笛子上寻得新的长进,是笛乐带来的唯美旋律和因缘际会。他曾去拜访香港中乐团的管乐首席孙永志先生,从此与孙先生结为师友,使得吹奏技艺上得到了此前未有的收穫。与管乐顶尖好手结识,共同因管乐器而相见,探讨笛子吹奏与管乐技巧,使邱平孝先生为这样的时刻感到弥足珍贵。
“笛子以前是为了给戏曲伴奏用,笛子与其它的民乐一起组成一个演奏乐团,而现在笛子可以独奏,可以奏出很宏大的乐章,例如《黄河》当中那种汹湧澎湃、气势磅礴的音调,这是以前没有的。再有就是笛子现在可与国外的交响乐合奏、可与电音结合,发展空间是很大的。”邱平孝先生指出,当下的笛文化较之以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发展面向更趋多元化,不像以前那般单调,它在与中西现代音乐种类和形态的融合运用上,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对於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笛文化,邱平孝先生有全面而详尽的认识,而走上了从教之路,他表示,机缘在於得到了一位在港笛乐名家的指点。“他跟我说道,中国竹笛有九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比西方很多乐器要产生得早,他期望我作为一位爱好乐器的人,可以带出学生,让笛文化发扬下去。”受到勉励之後,邱平孝先生得到了前行的动力,也意识到应该担负起来的教学责任和使命。
自此之後,他在教学笛乐上有了方向,带出了一批批学生,让他们接受和承继起优雅的笛文化。他串联起生动而有趣的历史动态事件,传神地将笛文化历史讲授,让学生领略和感受到其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据他介绍,在中国笛子起源於原始人用火的时候,他们遇到吹火潮湿或是火力不夠,会用长条的竹管送风,用风来加速火苗燃烧,在这个时候,由於吹偏了一点,或是吹到一个角度,发出了一个好听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有音乐细胞的人会发觉到其中的不同,就会着手慢慢试着将竹管塑造成竹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促成了笛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产生。
笛声清扬诉不尽情思
在毕业之後,邱平孝先生並未立即从事与笛子有关的行业,而是在深圳经商,历经十五六年的时间。再度与笛子交逢,以笛子为重心展开事业和生活,是发生在来到香港的时候。
“我和兵哥(陈显兵先生)认识是由於笛子的缘分,我们在汕尾同乡会相识,他觉得我笛子吹得好,我们就交了朋友,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就发展出了後来的一些新路。”邱平孝先生在其友人及合作夥伴陈显兵先生投建经营的兵之馆中,共同为推广和弘扬笛文化献计出力,並且他们经中联办申请通过,建起了香港九龙深水埗中乐团,乐团走规范化发展路径,在区议员深水埗太平绅士林嘉辉议员的领导和组织带领下,乐团参与过香港多场演出活动,得到了不错的反响和回馈。
“乐团曾回到家乡演出,与市政府宣传部沟通协商一致後,这是带出香港最有成绩的一场。”邱平孝先生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介绍道,深水埗中乐团走出香港,来到了家乡,为乡亲奏响新乐章,联繫乡谊,促进交流,是让他感到格外荣幸的事情。在他的心目中,故乡是永远萦绕於心的所在,他关注汕尾市的发展状况,同时他也看好内地的未来发展。“我每年会回家三四次,从人口、楼层、道路上看,汕尾从1988年直到现在变化很大。汕尾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还有条莲花山脈,从福建延续到潮汕地区一直来到海丰。而且汕尾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红色根据地之一,现在这片红色土地就具有了人文历史的内涵。”邱平孝先生情繫故土,对家乡的历史了若指掌,在他的笛曲中,也寄託着他对祖国与故乡的无限感恩之情与深情厚谊。
“现代都市的快节奏,让人心变得浮躁,学音乐能让你沉淀下来,让你沉下心,很温雅地去处理手上的事情。学笛需要多方面的素养,要气沉丹田,要丹田提气,要有科学正确的练习方法。”邱平孝先生表示,学笛的首要条件是要“喜欢”,具备了这个条件,则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人,只要可以讲话就可以吹笛子,而学笛对人的身心发展都会带来颇多益处。他希望人可以追随自己的意愿,做好喜欢做的事情,活得快乐,就是丰盛而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