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城镇是我国社会形态当中的重要形式,为我国社会建设脚步的加快,以及社会形态的有效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何使小城镇能够在此道路上更好的发展起来,是小城镇建设部门所不断探寻的课题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小城镇特色建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小城镇特色构建规划的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特色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逐步加快。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高密度的聚集,而大量的都市社会病又迫使郊区城镇建设迅速地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产业和劳动力的集中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高度社会化和集中共享,小城镇开发建设是城市化趋势的一种表现。特别是现代工业及信息化产业的出现,可分散的生产方式又使小城镇建设同时也具备了可观的经济前途,因而小城镇建设开发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新课题。
1.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
改革开放前,原本相互联系的城市和乡村被人为地划分为两大块,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产业发展上实行高度偏向城市,忽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小城镇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差别如表1所示:
表1小城镇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对比
由于城镇建设不可逆性和强烈的致富冲动,决定了起点低的条件下建设起来的小城镇易出现缺乏规划、资源浪费、与区域规划脱节、不重视环境保护等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只有’城镇规划标准(这一个国家标准,城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总是落后于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理论,很小城镇的建设出现布局不合理、千篇一律等问题。
1.2缺乏城镇规划的基础设施与配套方案
城市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较高的收入水平,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多种多样的商服设施,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小城镇的发展要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作为出发点。有些小城镇也有城市里的别墅、休闲娱乐场所。公共陆地严重缺乏,城市的发展应当从解决住宅及居住环境问题入手。而不仅仅着眼于广场、纪念性的建筑物。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完善城镇规划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方案。城镇与城市设施项目各方面的对比如表2所示:
表2城镇与城市设施项目各方面对比表
1.3乡镇企业过于分散,与乡村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
传统的小城镇是一定农业地域内的贸易中心,发展乡镇企业不仅提高了农村的收入水平,而且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促进了人口在小城镇的聚集和城市化生活的扩散,促进了乡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然而有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对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并没有产生促进作用。主要原因是目前乡镇企业中出现了资本排斥劳动的现象,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剩余。
2.构建特色小城镇的原则
2.1城镇特色化要体现城市功能定位
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城市精神的塑造,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民族、地域、历史等各种文化的要素的集中体现,以作为我国的首都的北京为例,北京的城市精神要注重中华文明的融合,城市精神首先要与北京城镇的建筑融合,其次要与北京市民的文明融合,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变为市民不是简单的从平房搬到楼房居住,而是要从思想上自立、自强、上进。因此北京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农民就业,和农民素质的提升。
2.2产业调整与特色城镇化协调发展
北京特色城镇化与北京产业调整息息相关,北京的环境污染一方面与北京生活垃圾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北京产业急需调整,尤其是大型的、污染性的工业,急需迁出北京。特色城镇化进程中要有产业支撑机制,城镇化路径差异与主导产业选择息息相关。第一,北京要加快污染性工业外迁工作,其承接地主要为河北省,禁止在北京市发展低端制造业、低附加值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农业(如养殖业),如钢厂、电磁厂、电厂、大型低端批发市场等,同时合理安置外迁国企的人员。第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降低养殖比例,甚至禁止养殖业发展,在远郊区适当提高花卉基地,蔬菜基地,果木林地比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规划是北京城镇化的依据。
2.3特色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人口密度大产生的污染物自然就多产生的垃圾量大,无法及时处理。因此北京的城镇化一定要加强生态建设,使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发展同步进行,在北京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环境差到生态新城、宜居新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利用农业景觀进行生态经济的规划,对于北京来说,保护农业并按资源禀赋和服务首都功能调整农业结构是北京特色城镇化与生态和谐的关键所在。将北京建设成一个内部产业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群。
3.加强小城镇规划中的特色的构建途径
3.1强化领导水平,健全规划机构
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离不开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所以部门领导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关心和支持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外,还应该始终站在工作的第一线对小城镇的具体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在保证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进程有效发展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决心与责任心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出领导的带头作用,给予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工作人员工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成立具有专业技术的规划机构,在规划机构当中,专业规划建设人员要做好指导规划和行为监督的责任,发现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要及时提出一些改善规划、优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性建议和意见,供领导决策,及时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3.2根据实际发展,做好特色规划
我国小城镇数量非常庞大,如果所有小城镇的发展模式都是统一的,那么我国实际发展水平将变得非常的有限,发展空间也会变得十分狭小。所以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做好特色规划。规划部门在掌握小城镇的自身实际发展状态基础上,要做好小城镇发展的前瞻性。发展规划适当的超前,一些在进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的发展目标,如果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及发展状态无法满足其一次性发展的规模需求,那么小城镇规划建设可以分期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步伐,还能够避免过快建设而为小城镇带来财政压力,另外还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情况的出现。
3.3构建小城镇特色的重点
有学者提出“小城镇特色就是生产力”,小城镇特色发展并不是小城镇建设的目的,而是小城镇建设的手段,小城镇特色建设的宗旨是:规避由于小城镇的趋同而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缓慢,提高小城镇的集聚能力,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国际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发展较好的小城镇一般都具有特色产业,如欧洲的小城镇一般基于历史传统或自然环境而形成专业化特色。因此小城镇特色的构建的重点应是发展小城镇的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特色城镇建设,最终实现特色城镇化。
3.4保护历史环境,注重整体风貌
规划要体现对整体历史人文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如实反映历史遗迹,保持建筑及其环境的历史真实性和整体性,从而使小城镇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不是以往单个文物建筑的整修或片段的历史回忆。规划在强调保护民族民居的同时还要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让居民在古镇的生活变得更好,不能将原住居民搬迁,否则将使古镇失去生机活力,让来古镇的参观者无法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
结束语
小城镇的特色规划建设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以人本主义精神和“隔代公正”为价值基础的长远规划眼光,吸纳跨学科经验定律进行系统配套设计的规划角度,制定由行政决策系统和相对独立的专家系统协作的规划工作制度并建立严格的论证、监督程序,同时兼顾总体(国家或地区)规划和突出小城镇特色的规划方向。
参考文献
[1]龚梓逸.浅谈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管理措施[J].江西建材,2014,09:34.
[2]卜琳,孙江宁.绿色小城镇生态规划方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4,04:24-26.
[3]刘淑清.小城镇管理中的规划问题研究[J].城市地理,2014,08:8.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特色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逐步加快。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高密度的聚集,而大量的都市社会病又迫使郊区城镇建设迅速地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产业和劳动力的集中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高度社会化和集中共享,小城镇开发建设是城市化趋势的一种表现。特别是现代工业及信息化产业的出现,可分散的生产方式又使小城镇建设同时也具备了可观的经济前途,因而小城镇建设开发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新课题。
1.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
改革开放前,原本相互联系的城市和乡村被人为地划分为两大块,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产业发展上实行高度偏向城市,忽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小城镇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差别如表1所示:
表1小城镇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对比
由于城镇建设不可逆性和强烈的致富冲动,决定了起点低的条件下建设起来的小城镇易出现缺乏规划、资源浪费、与区域规划脱节、不重视环境保护等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只有’城镇规划标准(这一个国家标准,城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总是落后于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理论,很小城镇的建设出现布局不合理、千篇一律等问题。
1.2缺乏城镇规划的基础设施与配套方案
城市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较高的收入水平,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多种多样的商服设施,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小城镇的发展要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作为出发点。有些小城镇也有城市里的别墅、休闲娱乐场所。公共陆地严重缺乏,城市的发展应当从解决住宅及居住环境问题入手。而不仅仅着眼于广场、纪念性的建筑物。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完善城镇规划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方案。城镇与城市设施项目各方面的对比如表2所示:
表2城镇与城市设施项目各方面对比表
1.3乡镇企业过于分散,与乡村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
传统的小城镇是一定农业地域内的贸易中心,发展乡镇企业不仅提高了农村的收入水平,而且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促进了人口在小城镇的聚集和城市化生活的扩散,促进了乡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然而有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对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并没有产生促进作用。主要原因是目前乡镇企业中出现了资本排斥劳动的现象,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剩余。
2.构建特色小城镇的原则
2.1城镇特色化要体现城市功能定位
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城市精神的塑造,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民族、地域、历史等各种文化的要素的集中体现,以作为我国的首都的北京为例,北京的城市精神要注重中华文明的融合,城市精神首先要与北京城镇的建筑融合,其次要与北京市民的文明融合,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变为市民不是简单的从平房搬到楼房居住,而是要从思想上自立、自强、上进。因此北京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农民就业,和农民素质的提升。
2.2产业调整与特色城镇化协调发展
北京特色城镇化与北京产业调整息息相关,北京的环境污染一方面与北京生活垃圾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北京产业急需调整,尤其是大型的、污染性的工业,急需迁出北京。特色城镇化进程中要有产业支撑机制,城镇化路径差异与主导产业选择息息相关。第一,北京要加快污染性工业外迁工作,其承接地主要为河北省,禁止在北京市发展低端制造业、低附加值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农业(如养殖业),如钢厂、电磁厂、电厂、大型低端批发市场等,同时合理安置外迁国企的人员。第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降低养殖比例,甚至禁止养殖业发展,在远郊区适当提高花卉基地,蔬菜基地,果木林地比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规划是北京城镇化的依据。
2.3特色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人口密度大产生的污染物自然就多产生的垃圾量大,无法及时处理。因此北京的城镇化一定要加强生态建设,使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发展同步进行,在北京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环境差到生态新城、宜居新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利用农业景觀进行生态经济的规划,对于北京来说,保护农业并按资源禀赋和服务首都功能调整农业结构是北京特色城镇化与生态和谐的关键所在。将北京建设成一个内部产业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群。
3.加强小城镇规划中的特色的构建途径
3.1强化领导水平,健全规划机构
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离不开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所以部门领导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关心和支持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外,还应该始终站在工作的第一线对小城镇的具体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在保证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进程有效发展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决心与责任心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出领导的带头作用,给予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工作人员工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成立具有专业技术的规划机构,在规划机构当中,专业规划建设人员要做好指导规划和行为监督的责任,发现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要及时提出一些改善规划、优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性建议和意见,供领导决策,及时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3.2根据实际发展,做好特色规划
我国小城镇数量非常庞大,如果所有小城镇的发展模式都是统一的,那么我国实际发展水平将变得非常的有限,发展空间也会变得十分狭小。所以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做好特色规划。规划部门在掌握小城镇的自身实际发展状态基础上,要做好小城镇发展的前瞻性。发展规划适当的超前,一些在进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的发展目标,如果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及发展状态无法满足其一次性发展的规模需求,那么小城镇规划建设可以分期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步伐,还能够避免过快建设而为小城镇带来财政压力,另外还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情况的出现。
3.3构建小城镇特色的重点
有学者提出“小城镇特色就是生产力”,小城镇特色发展并不是小城镇建设的目的,而是小城镇建设的手段,小城镇特色建设的宗旨是:规避由于小城镇的趋同而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缓慢,提高小城镇的集聚能力,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国际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发展较好的小城镇一般都具有特色产业,如欧洲的小城镇一般基于历史传统或自然环境而形成专业化特色。因此小城镇特色的构建的重点应是发展小城镇的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特色城镇建设,最终实现特色城镇化。
3.4保护历史环境,注重整体风貌
规划要体现对整体历史人文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如实反映历史遗迹,保持建筑及其环境的历史真实性和整体性,从而使小城镇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不是以往单个文物建筑的整修或片段的历史回忆。规划在强调保护民族民居的同时还要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让居民在古镇的生活变得更好,不能将原住居民搬迁,否则将使古镇失去生机活力,让来古镇的参观者无法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
结束语
小城镇的特色规划建设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以人本主义精神和“隔代公正”为价值基础的长远规划眼光,吸纳跨学科经验定律进行系统配套设计的规划角度,制定由行政决策系统和相对独立的专家系统协作的规划工作制度并建立严格的论证、监督程序,同时兼顾总体(国家或地区)规划和突出小城镇特色的规划方向。
参考文献
[1]龚梓逸.浅谈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管理措施[J].江西建材,2014,09:34.
[2]卜琳,孙江宁.绿色小城镇生态规划方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4,04:24-26.
[3]刘淑清.小城镇管理中的规划问题研究[J].城市地理,201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