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与大城市规划的兴衰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论证美国大城市建筑及规划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筑多 样性的梳理,努力寻觅有关世界大城市兴衰的特性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活力、街道、场所、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长久以来美国及西方大城市的建筑规划及城市的兴衰成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缩影。调研和思考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建筑及规划的发展脉络,可以深入了解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并以此为支点从,而挑战了传统的城市建筑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更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单调、缺乏活力的建筑和城市只能是孕育自我毁灭的种子。但是,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的则是自我再生的种子,即使有些问题和需求超出了城市的限度,它们也有足够的力量延续这种再生能力并最终解决那些问题和需求。
  阅读感受颇多。《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出版于1961年,作者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2005年刚出了中文版,译者金衡山。
  
  该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建筑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后来也多次再版,成为世界很多名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必读书。
  简•雅各布斯早年作过记者,后来曾担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有趣的是,雅各布斯的身份和经历非常微妙:她原是记者出身,继而以此进入到规划建筑杂志《建筑论坛》中做编辑,后来又嫁了个建筑师丈夫。她不是专业出身,但又不无较为深入了解和参与专业活动的机会,因此一直是作为边缘人和“跨学科者”在关注、思考和探索着城市生活的真实意义vs专业认识。
  
  一、文献基本结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城市的特性、城市多样化的条件、衰退和更新的势力、不同的策略
  基本结构:
  导言城市改造的经济运作原则/城市更新理论:对公共税收补贴的合理投资?(reasoned investment of public tax subsidies)vs改造受害者的大笔非自愿补贴(vast, involuntary subsidies wrung out of helpless site victims)
  雅各布斯自己提到:论点的中心部分:普遍存在的原则就是城市对于一种相互交错、互相关联的多样性的需要,这样的多样性从经济和社会角度都能不断产生相互支持的特性。
  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城市中人的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这对理解接下去的内容很有必要。
  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城市的经济行为,使本书最重要的部分。
  第三部分,从城市在真实生活中是如何被使用(其它部分不也是如此吗?),城市中的人是如何行事的角度,考察了衰落和更新的某些方面。
  最后一部分建议在住宅、交通、设计和管理实践方面来点变化,最后讨论了城市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有序复杂性的问题。(handling organized complexity)
  
  第一部分城市的特性(THE PECULIAR NATURE OF CITIES)人行道sidewalks/街區公园neighborhood parks/城市街区 city neighborhood作为非专业人士/旁观者,从直观的体验和观察角度入手,运用大量的实例举证和对生活场景及事物发展过程的描述,人性化?地剖析了城市公共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场所和组织细胞,街道的用途和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进而扩展到街区、街区公园(neighborhood parks)和城市街区(city neighborhood)的范畴。从而自下而上、有内及外的、从微观到宏观地理顺和展现出城市生活的真实情景和街道等城市公共场所(空间、结构?)的意义。
  
  思考:城市街道只能是惠及到(周边的)部分建筑,其它的呢?(如小区内部)a必须通过城市街道进入b进入后也不要太深c交互
  
  第二部分城市多样化的条件(THE CONDITIONS FOR CITY DIVERSITY)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中心思想和直接贡献所在。雅各布斯以多样化作为城市活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进而围绕如何产生多样性的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四方面的物质因素,其分别是要具有一定密度其中包括新旧等各类建筑和较短小的街段(small blocks街区)从而达到主要用途之混合。
  普遍认为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城市如何能够综合不同的用途在涉及这些用途的大部分领域足够多的多样性,以支撑城市的文明?
  
  第三部分衰退和更新的势力,上一部分主要用的是细分、演绎的方法,描述和探讨的是静态和抽象的问题。而本章节的重点则直接面对的是复杂、动态变化的城市社会层面上的问题。因此从“多样性的自我毁灭”/内因 “交界真空带的危害”再者是更大层面上的、面向过程的“非贫民区化和平民区化”两极发展的对比和具有外部影响的“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问题这也可以看出是对街区能力所限和潜力范围的一种隐约勾勒。
  今天,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运转方式或阻止这种用途的方式已成为了城市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资金使用的方式应该转化成城市再生的手段,从造成剧烈的、迅猛的变化转化成持续的、渐次的、复杂的和温和的变化。
  
  第四部分不同的策略(DIFFERENT TACTICS)这一部分初看并为带在意,但再看发现是本书中最为“专业”的部分。虽然雅各布斯表明了本书的主要贡献是第二部分以及书中有很多其他人的观点,但奇怪的是本书居然没有几处引注。
  此段部分暂可认为是雅各布斯对当时较为先进的规划、经济和城市运营理论的梳理和总结,主要以此来为本书的核心思想与专业领域之间加一座桥,或说打开交流、对话、和对其批驳的通道。亦可看成是对复杂的、头疼的城市问题的解决思路的探讨和抛砖引玉
  二、主要内容和意义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作者简·雅各布斯深入体验和考察了纽约、芝加哥等地的城市生活,以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向人们揭示了造成城市物质层面问题的背后之非物质因素。
  
  下面结合生发多样性的四项基本条件的内容,分别谈谈体会:
  
  1、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The need for primary mixed uses
  第一种多样性是首要用途,他把人群引向一个地方,因为这种用途本身就是一块“抛锚地”(歇脚的地儿)。办公楼、工厂、住宅寓所、某些娱乐、教育和活动场所……
  只有当一个首要用途与另一个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把人群吸引到街上来的首要用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时,它们产生的效应才具备了刺激经济的作用:为第二种多样性的发挥准备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种多样性是指那些为回应第一种用途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商店和服务设施),主要是服务于被首要用途吸引来的人群。……如果要想产生内在的有效的作用,那就需要服务于多个的混合首要用途。
  如果第二类多样性发展势头很好,而且特点突出,非同一般,那么就很有可能,而且事实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首要用途。
  首要用途的混合必须非常有效,才能达到生发多样性的目的。当然,它们必须要与其他三个生发多样性的条件结合在一起。但是,除此之外,混合首要用途本身必须要有效地发挥作用:
  首先,有效性是指在不同的时间里使用街道的人群实际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街道。
  其次,有效性是说在不同的时间里使用相同街道的人群中间必须要包括一些使用相同设施的人群。
  最后,有效性是指在白天一个时间段里出现在街道上的人群必须与其他时间段里出现的人群有相当的关系。
  
  2 、老建筑之必要
  The need for aged buildings
  所谓的老建筑,我指的不是博物馆之类的老建筑,也不是那些需要昂贵修复的气宇轩昂的老建筑尽管它们也是重要部分而是很多普通的、貌不惊人和价值不高的老建筑,包括一些破旧的老建筑。
  如果城市的一个地区只有新建筑,那么在这个地方能够生存下去的企业肯定只是那些能够负担得起昂贵的新建筑成本的企业。
  在城市的任何地方,成功的多样性指的都是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和没有产出的企业的混合。
  旧建筑固有的混合用途以及在费用和趣味上的多样化对形成居住人口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企业的多样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很多衰落街区的例子都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建成的街区里。
  
  总之在几个生发多样性的条件中,有几个比较容易解释,主要是解决灰色地带的问题老建筑都已经在那儿,随时可以发挥潜能;另一个条件是需要增加街道,这也不是办不到的难事,与大规模的土地清空相比,这仅仅是一个小问题。
  但是,另外两个必要条件——首要用途的混合以及足够的居住密集程度相比之下,更难以创造,如果那些地区本身就缺少这两个条件的话。一个明智的做法是先从其中一个条件已经存在或相对容易的地方着手。
  中国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同,我们相对容易做到的是增加街道,足够的居住密度本也是解决过多城市人口的需要,也应不会太难,容易忽略的是混合用途,今后难以再创造的是维持一定的老建筑。
  
  這几种建筑规划现象的结合——更多的建筑和街道,在活跃地区更多的景观绿化,各种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相融和,再加上建筑本身的多样性……这种结合巧妙予否都关系到城市规划及城市建筑的发展,并且是以各自不可或缺的建筑表达方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大城市兴衰的缩影。
  
  
  【注01】国际建协“北京宪章”[J].世界建筑,2000,01.18
  【注02】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言2
  【注03】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EB/OL].http://www.hyzonet.com/capital.htm
  【注04】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7-8
  【注05】肯尼斯•弗莱普顿.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EB/OL].http://www.abbs.com.cn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冶金项目实例介绍了冶金建筑中几种不同的典型的建筑物工频接地电阻的计算方法。同时针对如何利用建筑物内钢筋网及设备基础降简化接地方式、降低接地电阻、控制接地工程成本给出建议。  [关键词]:接地接地电阻  中图分类号: U264.7文献标识码: A  一 、 概述  电力系统、电气装置和电气设备的某一部分与大地做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接地对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的安全(免遭损坏)及其可靠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于小区管网设计的经济合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区室外管网工程是住宅小区的配套工程,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严重影响着小区居住的舒适度和使用寿命。为了提高小区管网设计的经济合理化,本文以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为例,对其内容和特点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探讨了传统小区室外管网设计的弊端和问题,最终对小区室外管网设计的要点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区室外管网;设计要点;内容;特点
摘要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本文将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看法,供同行商榷。  关键词建筑工程事前、中、后控制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的实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也不断完善。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市场机制发育不够规范和经验不足等问题,在具体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投招标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    招投标制度有利于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遵循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