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化的发展,我国涉外网络舆情热度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大学生思想活跃且敏感,容易发表比较极端的言论,加之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不完善、应对人员能力不足、应对方法不佳等多方面原因,极易发生涉外网络舆情,因而各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和压力日益增长。文章旨在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和问题,初步探讨适合高职院校改善涉外网络舆情管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40-03
近年来,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愿意来华工作和学习的外籍人员日益增多。高职院校接收的外籍教师和学生占比较大,但外籍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各国传统文化差异,因此高职院校非常容易出现突发性涉外事件,且发生的涉外新闻通常很快会演变成网络舆情,备受大众关注。因而,如何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合理应对涉外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舆情应对部门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涉外舆情概述
(一)高职院校涉外舆情内涵
从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上讲,舆情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即对于公众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舆情逐渐演变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空间内,针对社会事件、人物等的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事件和人物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
涉外舆情,主要指涉及外国或者外国人的舆情,我国民众一般为事件主体,外籍人员为事件客体,事件通常发生在国内。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主要通过网络对涉外舆情表示关注并参与讨论。
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则是指在高职院校发生的关于外籍人员的舆情事件,学生作为学校主体,通常通过网络空间对涉外热点事件开展讨论,发表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言论、看法、观点、意见和评价,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1]。
(二)高职院校涉外舆情特征
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随着国家不断出台鼓励高校“走出去,引进来”的各项政策,各院校国际交流能力显著提升,涉外事务也逐年增多。在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交汇下,思想较为活跃和敏感的大学生对于涉外事件容易情绪激动,发表一些较极端的言论,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大量学生参与产生群体激化。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年轻气盛,并具有活跃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在网络上从不吝于表达个人观点。当涉外舆情事件发生后,他们会在互联网自发式形成多个“网络社圈”,部分学生不断输出某些倾向性观点,进而形成群体激化效應。
2. 瞬时传播使得网络舆情极易升温。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其瞬时的信息传播速度契合当前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青年学生作为网络阵地的主要参与者,在学校涉外事件发生后能迅速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舆情可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扩散并快速升级。
3.当代青年的民族情结。高校涉外舆情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当代青年强烈的民族情结。当代青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民族情结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空想主义色彩和盲目主义色彩的一些弱点[2]。针对某一高校涉外事件的相关新闻,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对涉外事件的信息进行持续挖掘,不断地对网上评论进行跟帖回复,部分学生言辞激烈,充满激情,对于涉外事件的转帖更易导致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4. “超国民待遇”标签。高职院校涉外事件,特别是来华留学生事件非常容易贴上“超国民待遇”的标签,从而触动网民的国民情绪,达成一致诉求,形成严惩方可平民愤的局面。只要某地发生涉外舆情,其他各地便会有类似事件相继出现,例如2019年某大学中外学生“学伴”事件舆情发生后,网络上随即出现一系列涉及高校留学生的舆情,这种扎堆舆情更加强化了对公众的心理冲击,激化了情绪。
二、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网络舆论的传播态势越来越复杂,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容易陷入舆情泥潭。据了解,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体制,日常监测工作流于表面,不具备定期的舆情研判制度,没有专门的舆情工作体系与制度保障,危机处置的有效措施和应急力量薄弱,致使舆情产生时无法及时掌握发展态势并迅速做出有效回应,舆情工作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部分高职院校已逐步建立起日常的舆情管理工作机制,但在舆情管理过程中,却过分依赖其他院校的应对模板,反应机械,只能按程序完成信息公开的基本操作。一旦舆情发展态势超出模板框架,便无法灵活有效处置,需要请示上级部门静待指示。导致进入舆情“沉默期”,这段时间容易出现虚假信息的滋生和传播,从而进一步加大网民焦虑心态,使得舆情处置更为滞后与被动。
(二)应对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负责应对涉外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素质总体偏低。首先体现在队伍中有不少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要么对网络舆情不重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因缺乏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在舆情来临时六神无主,慌张应对,或者应对方式武断粗暴,容易将自身置于舆论漩涡之中。其次,高职院校针对涉外舆情的培训普遍较少,近年来虽然国家逐步重视网络舆论培训,但针对涉外的舆情应对培训却鲜有耳闻,即使开展了培训,参与人员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应对人员的实际经验比较缺乏,常规的网络舆情一般包含社会各个领域,从社会公共话题到国家方针政策,但涉外舆情因为涉及不同国家,伴有各类语言与宗教问题,需要谨慎对待,发生的频率也相对较少,处理方式也与处理国内舆论事件有所不同,不仅要做到信息公开,还需为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与学校负责外事、宗教等事务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另外对于应对人员的政治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能合理应对涉外网络舆论的人员极度匮乏[3]。 (三)应对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舆情事件能否顺利解决取决于舆情应对的方式方法,而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涉外网络舆情来说更是如此。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在应对涉外网络舆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一般表现为“反应过度”和“消极应对”两种极端。“反应过度”是指在面对涉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反应过于强烈,无法合理把握边界和底线。能否合理恰当地处置涉外网络舆情,关乎国家的形象和信誉,因此部分应对人员对涉外网络舆情异常敏感和排斥。有的相关部门在舆情发酵初期就采取信息管控,第一反应为“删、封、堵”,甚至采取“欺、瞞、压”的恶劣手段。然而事实表明,此种方式不但于事无补,还往往容易激发网民刨根问底的情绪,引发次生舆情。
而“消极应对”是指舆情应对人员采取逃避、漠视的消极态度。部分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具有“鸵鸟心理”,选择逃避现实,漠视处理。舆论面前保持沉默,以不回应拖延时间,甚至不屑于回应来面对网络舆情的“口诛笔伐”,这种态度必然导致公众对于高职院校形象以及其后续应对工作和教学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大数据社会舆情管理应对思维,错误地认为互联网是虚拟世界,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因此对网络信息不闻不问,致使事态失控[4]。
三、加强涉外网络舆情管理应对策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提出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要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认真回应关切;依法依规明确回应主体,落实责任,确保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而构建完善涉外网络舆情机制、提高涉外舆情应对人员能力和完善涉外舆情应对方式方法,是优化涉外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完善涉外网络舆情机制
各高职院校需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评估机制和预防化解机制。及时关注广大师生对舆情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定期收集、跟踪与分析各个社交网络平台舆情信息,并建立舆情管理案例库。只有掌握网络舆情演化路径,构建好舆情处置的一整套标准化应对流程,才能更好地预防与应对舆情危机。对于可能会产生舆情的话题,应提前在学校范围内召集相关部门进行研判,做好预案,评估舆情应对效果。在涉外舆情发生后,学校应对部门要掌握舆情发展轨迹,辨析舆情走势,及时准确地把握舆论传播中的转折点和峰值点,实时调整舆情风险等级,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同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校内有专门部门担当起涉外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领导、指导和监管职责,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制定涉外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应急处置预案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尽责履责。
(二)提高涉外舆情应对人员的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需建立一支专门进行舆情分析与应对的高素质队伍,不断提升全员舆情意识、危机意识,充分掌握师生的思想动向、利益诉求。在必要时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制度性的轮训与交流,提升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和应对能力,培养学校的“微信微博达人”“网络高手”。
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涉外网络舆情应对”专题培训,针对当前舆情信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了解把握当前舆情信息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学习掌握正确处置舆情事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此外,因涉外舆情发生次数较少,学校要定期举办模拟演练,帮助应对人员熟悉涉外舆情应急预案工作步骤及流程,提高其应对舆情的技巧和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的实操性。
(三)完善涉外舆情应对方式方法
当涉外网络舆情发生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的应对态度应积极主动而不过度,做到反应敏捷、行动迅速。在涉外网络舆情爆发的萌芽阶段,是应对处置的黄金时期。在萌芽阶段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态度,不仅有助于掌握舆论话语权,获得公众的理解,亦可加速对涉外网络舆情的处置进程。
同时需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导控。高职院校应在线上建立官方的新闻发布平台,在受青年学生欢迎的新媒体平台积极主动发声,提升优化新闻发布平台的公信力,牢牢占领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与话语权。要做到能够全程把控话题走向,及时客观地发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避免谣言盛行。舆情在线上,根源在线下,学校可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解读、校园座谈等方式,引导舆论走向,还可依托高校一站式服务大厅,开通校园热线,改变传统沟通渠道[5]。
基金项目: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新升格高职院校校园舆情管理与引导策略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 B0632)。
作者简介:过林燕(1987—),女,硕士,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宣传部宣传干事,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婷婷(1989 —),女,学士,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党政办(外事办)外事干事,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黄小熳. 高校危机公关中的网络舆情分析及有效引导[J]. 科教文汇,2019(02):7-9+39.
[2] 曾铮,韩正林,谢玉辉,等. 中国当代青年的民族主义情结[J]. 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10(04):4+12.
[3] 姜熙,杨嘉.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涉外应对[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11-11(11).
[4] 王凤香,张真真. 涉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改进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38 - 42.
[5] 唐典巧,李丽华,谭智中,等. 高校网络舆情线上线下引导路径探索[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7):113-114.
(荐稿人:赵亚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关键词: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40-03
近年来,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愿意来华工作和学习的外籍人员日益增多。高职院校接收的外籍教师和学生占比较大,但外籍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各国传统文化差异,因此高职院校非常容易出现突发性涉外事件,且发生的涉外新闻通常很快会演变成网络舆情,备受大众关注。因而,如何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合理应对涉外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舆情应对部门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涉外舆情概述
(一)高职院校涉外舆情内涵
从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上讲,舆情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即对于公众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舆情逐渐演变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空间内,针对社会事件、人物等的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事件和人物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
涉外舆情,主要指涉及外国或者外国人的舆情,我国民众一般为事件主体,外籍人员为事件客体,事件通常发生在国内。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主要通过网络对涉外舆情表示关注并参与讨论。
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则是指在高职院校发生的关于外籍人员的舆情事件,学生作为学校主体,通常通过网络空间对涉外热点事件开展讨论,发表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言论、看法、观点、意见和评价,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1]。
(二)高职院校涉外舆情特征
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随着国家不断出台鼓励高校“走出去,引进来”的各项政策,各院校国际交流能力显著提升,涉外事务也逐年增多。在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交汇下,思想较为活跃和敏感的大学生对于涉外事件容易情绪激动,发表一些较极端的言论,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大量学生参与产生群体激化。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年轻气盛,并具有活跃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在网络上从不吝于表达个人观点。当涉外舆情事件发生后,他们会在互联网自发式形成多个“网络社圈”,部分学生不断输出某些倾向性观点,进而形成群体激化效應。
2. 瞬时传播使得网络舆情极易升温。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其瞬时的信息传播速度契合当前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青年学生作为网络阵地的主要参与者,在学校涉外事件发生后能迅速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舆情可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扩散并快速升级。
3.当代青年的民族情结。高校涉外舆情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当代青年强烈的民族情结。当代青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民族情结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空想主义色彩和盲目主义色彩的一些弱点[2]。针对某一高校涉外事件的相关新闻,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对涉外事件的信息进行持续挖掘,不断地对网上评论进行跟帖回复,部分学生言辞激烈,充满激情,对于涉外事件的转帖更易导致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4. “超国民待遇”标签。高职院校涉外事件,特别是来华留学生事件非常容易贴上“超国民待遇”的标签,从而触动网民的国民情绪,达成一致诉求,形成严惩方可平民愤的局面。只要某地发生涉外舆情,其他各地便会有类似事件相继出现,例如2019年某大学中外学生“学伴”事件舆情发生后,网络上随即出现一系列涉及高校留学生的舆情,这种扎堆舆情更加强化了对公众的心理冲击,激化了情绪。
二、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网络舆论的传播态势越来越复杂,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容易陷入舆情泥潭。据了解,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体制,日常监测工作流于表面,不具备定期的舆情研判制度,没有专门的舆情工作体系与制度保障,危机处置的有效措施和应急力量薄弱,致使舆情产生时无法及时掌握发展态势并迅速做出有效回应,舆情工作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部分高职院校已逐步建立起日常的舆情管理工作机制,但在舆情管理过程中,却过分依赖其他院校的应对模板,反应机械,只能按程序完成信息公开的基本操作。一旦舆情发展态势超出模板框架,便无法灵活有效处置,需要请示上级部门静待指示。导致进入舆情“沉默期”,这段时间容易出现虚假信息的滋生和传播,从而进一步加大网民焦虑心态,使得舆情处置更为滞后与被动。
(二)应对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负责应对涉外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素质总体偏低。首先体现在队伍中有不少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要么对网络舆情不重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因缺乏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在舆情来临时六神无主,慌张应对,或者应对方式武断粗暴,容易将自身置于舆论漩涡之中。其次,高职院校针对涉外舆情的培训普遍较少,近年来虽然国家逐步重视网络舆论培训,但针对涉外的舆情应对培训却鲜有耳闻,即使开展了培训,参与人员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应对人员的实际经验比较缺乏,常规的网络舆情一般包含社会各个领域,从社会公共话题到国家方针政策,但涉外舆情因为涉及不同国家,伴有各类语言与宗教问题,需要谨慎对待,发生的频率也相对较少,处理方式也与处理国内舆论事件有所不同,不仅要做到信息公开,还需为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与学校负责外事、宗教等事务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另外对于应对人员的政治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能合理应对涉外网络舆论的人员极度匮乏[3]。 (三)应对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舆情事件能否顺利解决取决于舆情应对的方式方法,而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涉外网络舆情来说更是如此。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在应对涉外网络舆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一般表现为“反应过度”和“消极应对”两种极端。“反应过度”是指在面对涉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反应过于强烈,无法合理把握边界和底线。能否合理恰当地处置涉外网络舆情,关乎国家的形象和信誉,因此部分应对人员对涉外网络舆情异常敏感和排斥。有的相关部门在舆情发酵初期就采取信息管控,第一反应为“删、封、堵”,甚至采取“欺、瞞、压”的恶劣手段。然而事实表明,此种方式不但于事无补,还往往容易激发网民刨根问底的情绪,引发次生舆情。
而“消极应对”是指舆情应对人员采取逃避、漠视的消极态度。部分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具有“鸵鸟心理”,选择逃避现实,漠视处理。舆论面前保持沉默,以不回应拖延时间,甚至不屑于回应来面对网络舆情的“口诛笔伐”,这种态度必然导致公众对于高职院校形象以及其后续应对工作和教学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大数据社会舆情管理应对思维,错误地认为互联网是虚拟世界,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因此对网络信息不闻不问,致使事态失控[4]。
三、加强涉外网络舆情管理应对策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提出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要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认真回应关切;依法依规明确回应主体,落实责任,确保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而构建完善涉外网络舆情机制、提高涉外舆情应对人员能力和完善涉外舆情应对方式方法,是优化涉外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完善涉外网络舆情机制
各高职院校需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评估机制和预防化解机制。及时关注广大师生对舆情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定期收集、跟踪与分析各个社交网络平台舆情信息,并建立舆情管理案例库。只有掌握网络舆情演化路径,构建好舆情处置的一整套标准化应对流程,才能更好地预防与应对舆情危机。对于可能会产生舆情的话题,应提前在学校范围内召集相关部门进行研判,做好预案,评估舆情应对效果。在涉外舆情发生后,学校应对部门要掌握舆情发展轨迹,辨析舆情走势,及时准确地把握舆论传播中的转折点和峰值点,实时调整舆情风险等级,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同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校内有专门部门担当起涉外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领导、指导和监管职责,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制定涉外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应急处置预案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尽责履责。
(二)提高涉外舆情应对人员的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需建立一支专门进行舆情分析与应对的高素质队伍,不断提升全员舆情意识、危机意识,充分掌握师生的思想动向、利益诉求。在必要时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制度性的轮训与交流,提升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和应对能力,培养学校的“微信微博达人”“网络高手”。
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涉外网络舆情应对”专题培训,针对当前舆情信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了解把握当前舆情信息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学习掌握正确处置舆情事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此外,因涉外舆情发生次数较少,学校要定期举办模拟演练,帮助应对人员熟悉涉外舆情应急预案工作步骤及流程,提高其应对舆情的技巧和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涉外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的实操性。
(三)完善涉外舆情应对方式方法
当涉外网络舆情发生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的应对态度应积极主动而不过度,做到反应敏捷、行动迅速。在涉外网络舆情爆发的萌芽阶段,是应对处置的黄金时期。在萌芽阶段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态度,不仅有助于掌握舆论话语权,获得公众的理解,亦可加速对涉外网络舆情的处置进程。
同时需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导控。高职院校应在线上建立官方的新闻发布平台,在受青年学生欢迎的新媒体平台积极主动发声,提升优化新闻发布平台的公信力,牢牢占领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与话语权。要做到能够全程把控话题走向,及时客观地发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避免谣言盛行。舆情在线上,根源在线下,学校可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解读、校园座谈等方式,引导舆论走向,还可依托高校一站式服务大厅,开通校园热线,改变传统沟通渠道[5]。
基金项目: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新升格高职院校校园舆情管理与引导策略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 B0632)。
作者简介:过林燕(1987—),女,硕士,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宣传部宣传干事,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婷婷(1989 —),女,学士,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党政办(外事办)外事干事,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黄小熳. 高校危机公关中的网络舆情分析及有效引导[J]. 科教文汇,2019(02):7-9+39.
[2] 曾铮,韩正林,谢玉辉,等. 中国当代青年的民族主义情结[J]. 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10(04):4+12.
[3] 姜熙,杨嘉.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涉外应对[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11-11(11).
[4] 王凤香,张真真. 涉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改进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38 - 42.
[5] 唐典巧,李丽华,谭智中,等. 高校网络舆情线上线下引导路径探索[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7):113-114.
(荐稿人:赵亚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