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已经开始付诸实施。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新课标将信息技术定位于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上讲,新课标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信息技术毕竟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它的教学规律的研究还是非常欠缺的。
一、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开设比较晚,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比较年轻,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还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经过短期的培训而来,这一类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在软硬件上的技术仅通过短期培训是不够的。还有少数教师从非师范类的应届计算机毕业生中招来,技术水平虽然较高,可没有经过正规师范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有一定欠缺。
(二)学生的问题
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对计算机接触相对较少。所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观念相对薄弱,以致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相对不够。有电脑的家庭少之甚少,我统计了我校高一年级的一千一百多名学生,有电脑的仅有几十家而已。另外学生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形成的多动脑、少动手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理论与上机实践并重操作的教学模式较陌生。当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是各课之首,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怀有好奇心理,还有少数学生抱着“玩”的心理来上课,在操作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和教师配合不协调的现象。
(三)教学设备的限制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而在教室里无法完成对一些软件操作过程的讲解,在微机室不适于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讲解。有机房而无网络教室软件,机房的软件较少,机器的利用率太低,老师在这样的机房里秩序很难管理,学生操作很难统一。
二、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计算机是工具,而非学习的本身,学习的是用其来处理各种信息的观念。使学生从单纯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操作转变为自觉以计算机为工具,处理各种信息。在处理各种信息时,以计算机为工具,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把使用软件作为一种处理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以如何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为目的。
传统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模式就是死搬课本。上课时,教师按照书本上的步骤向学生演示一遍结束,然后学生自由练习。这样做起来教师比较省事,学生往往在操作过程中摸不着要领,教学过程也比较呆板,往往是真正要用的东西学不到。我们固然要以课本为纲,但并不是一定要拘泥于课本,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种就是软件说明书似的讲法。力求面面俱到,对一些特殊功能和软件使用细节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能使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很快感到厌倦而丧失学习兴趣。即使当时学生记住了,但很快又会忘记,并且,当软件更新时,这一套东西可能都改变了,造成学的东西用不到这种现象。这种教学模式抓错了重点,重点应该是强调一些基本概念、方法,而不是软件的具体功能。所以我们要另找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在信息技术课上尝试运用“情境导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多元评价—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来导入新课,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兴趣驱动下,使其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任务驱动,明确目标
任务驱动,就是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作品演示、调查访问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在教师或同学的指导与协助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教师的激发下,思考“我想做什么?”、“我立即做什么”、“我如何把它做得更好”,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变为主动探索。
(四)拓展延伸,突出个性
在课程结束前,为学生介绍一些拓展性知识并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基础、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正需要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基础建设;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既要注意到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又要注意到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共同点,不断地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加强交流成功的教学经验,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利津县第二中学)
一、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开设比较晚,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比较年轻,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还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经过短期的培训而来,这一类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在软硬件上的技术仅通过短期培训是不够的。还有少数教师从非师范类的应届计算机毕业生中招来,技术水平虽然较高,可没有经过正规师范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有一定欠缺。
(二)学生的问题
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对计算机接触相对较少。所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观念相对薄弱,以致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相对不够。有电脑的家庭少之甚少,我统计了我校高一年级的一千一百多名学生,有电脑的仅有几十家而已。另外学生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形成的多动脑、少动手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理论与上机实践并重操作的教学模式较陌生。当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是各课之首,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怀有好奇心理,还有少数学生抱着“玩”的心理来上课,在操作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和教师配合不协调的现象。
(三)教学设备的限制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而在教室里无法完成对一些软件操作过程的讲解,在微机室不适于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讲解。有机房而无网络教室软件,机房的软件较少,机器的利用率太低,老师在这样的机房里秩序很难管理,学生操作很难统一。
二、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计算机是工具,而非学习的本身,学习的是用其来处理各种信息的观念。使学生从单纯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操作转变为自觉以计算机为工具,处理各种信息。在处理各种信息时,以计算机为工具,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把使用软件作为一种处理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以如何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为目的。
传统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模式就是死搬课本。上课时,教师按照书本上的步骤向学生演示一遍结束,然后学生自由练习。这样做起来教师比较省事,学生往往在操作过程中摸不着要领,教学过程也比较呆板,往往是真正要用的东西学不到。我们固然要以课本为纲,但并不是一定要拘泥于课本,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种就是软件说明书似的讲法。力求面面俱到,对一些特殊功能和软件使用细节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能使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很快感到厌倦而丧失学习兴趣。即使当时学生记住了,但很快又会忘记,并且,当软件更新时,这一套东西可能都改变了,造成学的东西用不到这种现象。这种教学模式抓错了重点,重点应该是强调一些基本概念、方法,而不是软件的具体功能。所以我们要另找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在信息技术课上尝试运用“情境导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多元评价—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来导入新课,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兴趣驱动下,使其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任务驱动,明确目标
任务驱动,就是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作品演示、调查访问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在教师或同学的指导与协助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教师的激发下,思考“我想做什么?”、“我立即做什么”、“我如何把它做得更好”,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变为主动探索。
(四)拓展延伸,突出个性
在课程结束前,为学生介绍一些拓展性知识并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基础、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正需要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基础建设;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既要注意到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又要注意到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共同点,不断地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加强交流成功的教学经验,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利津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