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急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信仰价值体系受到怀疑和遗弃,本文着重从经济、政治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对信仰危机进行了探究,鉴于社会信仰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必须从制度和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着手,重塑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信仰。
关键词:社会转型 信仰危机 重塑
在急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在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信仰危机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广大民众普遍存在的人心浮躁、价值观扭曲、方向感失衡、功利主义等心理,都是信仰缺失的表现。信仰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其最根本的意义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说过:"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①崇高的信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规范道德体系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仰危机是人们对既有信仰体系的迷惑、怀疑、动摇甚至抛弃。在当代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体系的怀疑和遗弃。在急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思潮、观念的强烈碰撞使得信仰价值体系出现了一种真空的状态,即旧的信仰价值体系已经动摇、遗弃,而新的信仰价值体系还未确立。这种信仰的真空状态造成了社会的一系列弊病。使得广大民众产生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一、信仰危机出现的根源
(一)经济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民众在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在急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由于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奉行效率第一的原则,使得物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上帝。"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使理想信仰的'崇高'失去了往日的神圣光环,许多人追求理想的激情转变为对现实利益的冷静计算,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实的物质生活。"②改革开放前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信仰价值体系与现实发生了强烈的冲撞,信仰的政治性逐渐向信仰的功利性转变,人们疯狂的追逐物质利益,使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思想不断的侵蚀着人们原有的信仰,一切向钱看使得腐化堕落的社会丑恶现象此起彼伏,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假疫苗事件、地沟油事件等不耻行为,不断的冲击着中华五千年传统道德的底线。
(二)政治方面:
主要表现在政府的无作为和公共政策执行的缺失。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广大民众的思想、文化、意识观念在不断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然而,政府过分注重经济的发展,却忽视了"为民生"的服务理念,政府在"为民生"方面的无作为使得政府无法满足民众的期望,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许多民众心中,政府仅仅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人民服务"也不过是空空而谈,广大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下降。
时下,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高价房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不但久久不决,反而愈演愈烈,在加上经济和政治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社会贫富差距的巨大落差以及国家的各项措施和调控在政府执行的过程中都不能被真正的落实,使得广大民众对社会和政府充满疑虑,社会的发展是要以人为本的,然而,似乎社会越发展,广大民众生活的压力就越大。社会的公正原则要求各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能合理的分配,然而不是让人民群众过多的承担改革的代价,却很难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了一种悲观失望的心态。
(三)思想道德方面:在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和碰撞,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急剧裂变,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和复杂,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信仰被逐渐淡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文化思潮在中国大行其道,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物欲横流、性解放、打破僵化的社会秩序等现象,就是对传统道德准则的质疑,人们开始对信仰进行重新的思考和价值选择,传统的信仰开始动摇甚至崩溃。
(四)制度方面:
在大踏步的向共产主义这个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弊病,不断的困扰着广大民众,再加上财富分配不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使得民众对社会的终极理想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很多人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洞的理想。相比之下,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冲突和动乱,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地提高工人阶级待遇,普及全民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瑞典、芬兰"从摇篮到坟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由于类似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在中国大行其道,使得广大民众对资本主义的制度充满憧憬和向往,社会主义信仰被逐渐遗弃。
(五)权利的异化和腐败盛行。
当执政部门的权力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督,执政道德失范的时候,大量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跑官卖官的现象出现,更有甚者,为了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利益,不仅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甚至不惜以戕害他人生命为代价。近些年来,媒体报道的"钓鱼执法"事件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不断下降,"执法部门的强行拆迁"使得民众与政府的冲突升级,法治仅仅成为一句空话,执法部门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执法不严造成了法治主义信仰的严重缺失。
二、重塑信仰危机的对策
信仰危机不仅是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重塑广大民众的社会信仰,不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③重塑广大民众的社会主义信仰,不仅要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教育,更需要进行制度上的设计。
(一)必须务实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实践来重塑社会信仰。
1、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管理理念,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提高政府运作透明度,规范行政执行力,打造高效、廉洁、公平、公正的政府形象。同时,把规范政府的权力作为出发点,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这种公平正义不仅体现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上,而且还要保障司法公正,执法公正,重视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使人们在生活中有安全感,对国家的发展有信心,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给广大民众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2、切实推行民主,发挥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把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真正的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人民当家做主。这样,不仅广大民众能真正行使公共权力。而且还可以对公共权利的主体和贪腐进行制约。毛泽东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负起责,才不会认亡政息。"④。同时,把群众监督、政府监督和媒体监督等相结合,对于贪腐,一经查处,绝不姑息,使得反腐成为一种理念。把对腐败的零容忍深深扎在广大民众心中,从根本上解决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防止由权力集中而引申出的寻租问题,进一步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 。
(二)政府必须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信仰和服务理念。
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过去片面追逐经济增长、GDP的大气候转变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 把过去那种掌权型、控制型、主宰型、服务型为一体的"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亲民爱民的思想,只有有体察群众疾苦的善意和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诚意,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为广大民众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和完善道德建设,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必须加快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脚步,使"外来"和"内在"逐步结合,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信仰价值体系。同时,对多元价值观进行整合, 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建立符合时代发展和具有精神导向的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使传统道德与新的制度、机制相配合;使道德教育与法制建设相结合,把德治的说服力、劝导力与法制的强制力、威慑力相结合,俩者相互渗透并结合于社会实践,分层次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此外,还要保持道德信仰的开放态势,与时代接轨,批判地借鉴其它信仰的优点。
(四)规范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由于区域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悬殊,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大胆向高收入群体开刀,缩小收入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还社会公平。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使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为目标,逐步普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广大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目标。,使得广大民众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从而大跨步的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进。
注释:
①罗一娴《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及出路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8期,第5页
②陈爱娟 《当代中国转型时期"信仰危机"的原因探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第16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第110页
④黄炎培,《延安归来》,国讯书店,1945年7月出版,第18页
关键词:社会转型 信仰危机 重塑
在急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在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信仰危机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广大民众普遍存在的人心浮躁、价值观扭曲、方向感失衡、功利主义等心理,都是信仰缺失的表现。信仰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其最根本的意义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说过:"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①崇高的信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规范道德体系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仰危机是人们对既有信仰体系的迷惑、怀疑、动摇甚至抛弃。在当代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体系的怀疑和遗弃。在急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思潮、观念的强烈碰撞使得信仰价值体系出现了一种真空的状态,即旧的信仰价值体系已经动摇、遗弃,而新的信仰价值体系还未确立。这种信仰的真空状态造成了社会的一系列弊病。使得广大民众产生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一、信仰危机出现的根源
(一)经济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民众在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在急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由于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奉行效率第一的原则,使得物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上帝。"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使理想信仰的'崇高'失去了往日的神圣光环,许多人追求理想的激情转变为对现实利益的冷静计算,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实的物质生活。"②改革开放前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信仰价值体系与现实发生了强烈的冲撞,信仰的政治性逐渐向信仰的功利性转变,人们疯狂的追逐物质利益,使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思想不断的侵蚀着人们原有的信仰,一切向钱看使得腐化堕落的社会丑恶现象此起彼伏,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假疫苗事件、地沟油事件等不耻行为,不断的冲击着中华五千年传统道德的底线。
(二)政治方面:
主要表现在政府的无作为和公共政策执行的缺失。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广大民众的思想、文化、意识观念在不断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然而,政府过分注重经济的发展,却忽视了"为民生"的服务理念,政府在"为民生"方面的无作为使得政府无法满足民众的期望,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许多民众心中,政府仅仅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人民服务"也不过是空空而谈,广大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下降。
时下,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高价房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不但久久不决,反而愈演愈烈,在加上经济和政治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社会贫富差距的巨大落差以及国家的各项措施和调控在政府执行的过程中都不能被真正的落实,使得广大民众对社会和政府充满疑虑,社会的发展是要以人为本的,然而,似乎社会越发展,广大民众生活的压力就越大。社会的公正原则要求各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能合理的分配,然而不是让人民群众过多的承担改革的代价,却很难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了一种悲观失望的心态。
(三)思想道德方面:在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和碰撞,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急剧裂变,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和复杂,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信仰被逐渐淡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文化思潮在中国大行其道,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物欲横流、性解放、打破僵化的社会秩序等现象,就是对传统道德准则的质疑,人们开始对信仰进行重新的思考和价值选择,传统的信仰开始动摇甚至崩溃。
(四)制度方面:
在大踏步的向共产主义这个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弊病,不断的困扰着广大民众,再加上财富分配不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使得民众对社会的终极理想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很多人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洞的理想。相比之下,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冲突和动乱,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地提高工人阶级待遇,普及全民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瑞典、芬兰"从摇篮到坟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由于类似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在中国大行其道,使得广大民众对资本主义的制度充满憧憬和向往,社会主义信仰被逐渐遗弃。
(五)权利的异化和腐败盛行。
当执政部门的权力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督,执政道德失范的时候,大量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跑官卖官的现象出现,更有甚者,为了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利益,不仅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甚至不惜以戕害他人生命为代价。近些年来,媒体报道的"钓鱼执法"事件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不断下降,"执法部门的强行拆迁"使得民众与政府的冲突升级,法治仅仅成为一句空话,执法部门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执法不严造成了法治主义信仰的严重缺失。
二、重塑信仰危机的对策
信仰危机不仅是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重塑广大民众的社会信仰,不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③重塑广大民众的社会主义信仰,不仅要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教育,更需要进行制度上的设计。
(一)必须务实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实践来重塑社会信仰。
1、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管理理念,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提高政府运作透明度,规范行政执行力,打造高效、廉洁、公平、公正的政府形象。同时,把规范政府的权力作为出发点,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这种公平正义不仅体现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上,而且还要保障司法公正,执法公正,重视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使人们在生活中有安全感,对国家的发展有信心,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给广大民众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2、切实推行民主,发挥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把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真正的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人民当家做主。这样,不仅广大民众能真正行使公共权力。而且还可以对公共权利的主体和贪腐进行制约。毛泽东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负起责,才不会认亡政息。"④。同时,把群众监督、政府监督和媒体监督等相结合,对于贪腐,一经查处,绝不姑息,使得反腐成为一种理念。把对腐败的零容忍深深扎在广大民众心中,从根本上解决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防止由权力集中而引申出的寻租问题,进一步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 。
(二)政府必须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信仰和服务理念。
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过去片面追逐经济增长、GDP的大气候转变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 把过去那种掌权型、控制型、主宰型、服务型为一体的"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亲民爱民的思想,只有有体察群众疾苦的善意和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诚意,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为广大民众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和完善道德建设,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必须加快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脚步,使"外来"和"内在"逐步结合,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信仰价值体系。同时,对多元价值观进行整合, 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建立符合时代发展和具有精神导向的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使传统道德与新的制度、机制相配合;使道德教育与法制建设相结合,把德治的说服力、劝导力与法制的强制力、威慑力相结合,俩者相互渗透并结合于社会实践,分层次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此外,还要保持道德信仰的开放态势,与时代接轨,批判地借鉴其它信仰的优点。
(四)规范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由于区域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悬殊,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大胆向高收入群体开刀,缩小收入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还社会公平。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使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为目标,逐步普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广大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目标。,使得广大民众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从而大跨步的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进。
注释:
①罗一娴《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及出路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8期,第5页
②陈爱娟 《当代中国转型时期"信仰危机"的原因探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第16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第110页
④黄炎培,《延安归来》,国讯书店,1945年7月出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