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九月初,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一位年轻导演将一段视频发入我的手机。看这段视频,让我心生波澜。视频拍摄于二十五年前,地点是在上海作家协会二楼的一个阳台上。画面中,八个作家聚集在阳台上一起唱歌,我是其中一个。我们唱的那首歌的名字是《青春啊青春》,上世纪80年代初,这支歌曾在中国的大地上广为传播,我们这代人都曾经哼唱过:“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若问青春,在什么地方?她带着爱情,也带着幸福,更带着力量,在你的心上……”这样的歌词,现在看起来并不算美妙,但歌的旋律却深情动人。那是导演滕俊杰拍摄的音乐历史纪实片中的一个片断。那天,滕俊杰带着他的拍摄团队来作家协会,把上海作家协会的八个专业作家请到阳台上,让我们合唱这支歌。他说:你们随便唱就是。八个人:赵长天、陆星儿、宗福先、王小鹰、叶辛、竹林、毛时安,还有我。我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或放声或轻声地唱起来:“青春啊青春……”
视频中,我们看起来都是那么年轻。二十五年过去,青年时代经历的一切都已经成为遥远的往事,生命如流水,去而不返。更让人伤感的是,我们这辈人中已经有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当年一起的歌唱者中,陆星儿和赵长天已经先后辞世,在视频中再看他们意气风发歌唱的样子,让人唏嘘。
电视台导演把这个视频发给我,是希望在国庆七十周年时录制一个节目,还是在这个阳台上,还是当年唱歌的这些人,一起来回顾往事,谈谈文学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当年的八个人,只剩下六个。和当年相比,额头上多了皱纹,两鬓添了白发,然而谈起青春往事,谈起我们一生钟爱的文学,大家的目光依然清亮,青春仿佛又回到了身边。年轻的电视导演议论道:和文学打交道的人,青春会延长。
这个结论,也许让人怀疑。二十五年前一起唱歌的八个人,只剩下了六个,先我们而去的两位,就没有印证这样的结论。然而谁能忘记那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歌声呢!1990年,我去看望冰心,和她谈文学,谈人生,也议论社会问题,展望未来的中国。和她谈话,使我忘记了她是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因为,她的感情真挚,思想犀利,她的精神状态中没有一点陈腐和老朽。从冰心的家里回来,我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只要心灵不老,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离你远去。”
以上这些感慨,和《上海文学》似乎没有关系,但为今年的新刊写卷首语时,我却想起了这些往事。岁月无情流逝,生命新老更替,人间无穷无尽的秘密都隐藏在其中,千百年来文学其实一直在描述这些秘密。让人欣慰的是,因为文学,世界是常新的,生命也可能因文字的流传而永恒。前几日,收到莫言发来的短篇小说新作,他的短篇专栏“一斗阁笔记”,在本期刊物上又和读者见面了。莫言去年两次在本刊发表他的笔记小说,在国内外引起关
注。本期刊发的十二篇小说,每篇都值得细细玩味,无论写人记事抒情,都生动独特,让人读而难忘。他去年答应我继续为《上海文学》写《一斗阁笔记》,但稿子迟迟未来,我多次询问,他只是说,在写,正努力。这半年中,他多次出国访问,还来回奔波照看卧病的父亲,我担心他没有时间写小说。在本期集稿的最后时刻,莫言还是及时发来了这十二篇短篇新作。發稿后,他又多次来信修改,对其中的一些篇章字斟句酌,让我看到一个大作家内心世界的细致、真挚和坦荡。《东瀛长歌行》,是莫言新作笔记中体例独特的一篇。几个月前,莫言曾经在微信中发我一幅书法长卷,书写的就是《东瀛长歌行》,洋洋洒洒写了一幅长达七米的行书手卷。他将此篇归入《一斗阁笔记》,我有些诧异。这是一首七言古风长诗,内容非常丰富,上天入地,溯古追今,记东瀛之行,谈书法艺术,忆文学人生,抒赤子情怀。当代小说家中难得有人写这样的文字。网上已流传其中的诗句:“竖子嘲我不爱国,吾爱国时句句火!”莫言前几日在发给我定稿后,随信关照:“长歌行请细读一下”。我对照他的书法长卷,细读了他新发来的长歌行,发现不少修改和添加的地方,都是让我怦然心动的文字,譬如:“自谦自嘲不自恋,自怨自艾不自贱。君子从来不好战,狗血唾面任自干。人生难得一次狂,嬉笑怒骂皆文章。挺我僵直病脊梁,反手举瓢舀天浆。后生切莫欺我老,踏山割云挥破刀。割来千丈七彩绸,裁成万件状元袍。”如此的坦诚和气魄,道出莫言的真率性情。
写到此处,又生出一些怀旧之想。大约是1985年夏日的某一天,在上海作家协会的花园里,遇到老朋友陈村,他劈头就问:“读过新出的《中国作家》吗?”我回答还没读过。陈村说:“去读一下,有一个叫莫言的,写了一篇好小说。”当天晚上,我读到了《透明的红萝卜》,莫言这个名字,再也无法忘记。那年莫言三十岁。大约是在1995年夏天,《江南》杂志举办散文大赛,请我和老作家柯灵先生一起当评委,去浙江南浔读稿。为持公正,评委读到的参赛文章都被隐去了作者姓名。在来稿中,我发现一篇题为《仰望星空》的文章,眼睛一亮,文章从木星和彗星相撞引发感想,作者的文字在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和现实人生中自由驰骋,行文中的奇思妙想令读者惊愕。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柯灵,柯灵读后说:“这个人文字特别,思路特别,想像不俗,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我们两人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获大奖。评奖揭晓时才知道,此文的作者,是莫言。那年莫言四十岁。转眼过去了二十五年,莫言已在诗中自称“老夫”。然而在莫言的新作中,哪里有一丝半点的老态和暮气。本期刊发的作品,和去年第一期一样,还是以短小说打头,这是我们坚持的一种提倡。篇幅精微的短篇小说,以小见大,方寸间展现人性的幽邃和世间万千气象,写好不易。莫言的《一斗阁笔记》,为短小说写作树立了典范。
本期发表王尧的评论,对莫言的这些笔记小说作了深刻精辟的解读分析,诚如王尧所言:“这些笔记小说用非常‘经济’的笔墨传达出一种蓬勃自然的自由状态。”《一斗阁笔记》在本刊已累计发表了三十五篇。莫言告诉我,他打算写一百篇。我已和他约定,余下的篇章,将在《上海文学》陆续刊发。请读者耐心等待。
文学的宗旨并非怀旧,而是创造和创新。这样的创造和创新,其实无关年龄,只关乎心态、性情和才华。冯骥才的访谈、陈世旭的小说、南帆的散文,都是很生动的证明。本期刊发的诗歌中,有杨炼和宋琳的新作,两位都是诗坛骁将,也都是《上海文学》的老朋友。和杨炼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末,四十多年来尽管难得见几次面,但一直关注他如喷泉一般不断喷发的诗情,这几年他在《上海文学》发表不少新作,广受好评。宋琳是我的校友,我在华东师大读书时,年轻的宋琳比我低两届,刚开始写诗,至今还记得他初见我时腼腆紧张的样子。老校友仍在以诗明志,真让人高兴。
又想起了好友赵长天,他在世时,常常来我的办公室,那时,他是《萌芽》杂志的主编,经常交往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在我的堆满书刊信件的书桌茶几间,我们曾经很多次推心置腹地交谈。有一次,我问长天:现在的年轻人,不成熟,似乎有些心急气躁。对文学的未来,你担心吗?长天这样回答:我一点也不担心,我们当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他们总有一天会取代我们,成为文坛的中流砥柱。其他领域,也都一样的。
写这篇文章,想说明文学能长葆青春,但似乎通篇都是怀旧。常怀旧者,老之将至也。所以,今天我们唱《青春啊青春》,除了怀念青春,更应该相信青年,相信未来,相信青春的生命和力量会一直无穷延续。
己亥冬月于四步斋
视频中,我们看起来都是那么年轻。二十五年过去,青年时代经历的一切都已经成为遥远的往事,生命如流水,去而不返。更让人伤感的是,我们这辈人中已经有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当年一起的歌唱者中,陆星儿和赵长天已经先后辞世,在视频中再看他们意气风发歌唱的样子,让人唏嘘。
电视台导演把这个视频发给我,是希望在国庆七十周年时录制一个节目,还是在这个阳台上,还是当年唱歌的这些人,一起来回顾往事,谈谈文学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当年的八个人,只剩下六个。和当年相比,额头上多了皱纹,两鬓添了白发,然而谈起青春往事,谈起我们一生钟爱的文学,大家的目光依然清亮,青春仿佛又回到了身边。年轻的电视导演议论道:和文学打交道的人,青春会延长。
这个结论,也许让人怀疑。二十五年前一起唱歌的八个人,只剩下了六个,先我们而去的两位,就没有印证这样的结论。然而谁能忘记那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歌声呢!1990年,我去看望冰心,和她谈文学,谈人生,也议论社会问题,展望未来的中国。和她谈话,使我忘记了她是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因为,她的感情真挚,思想犀利,她的精神状态中没有一点陈腐和老朽。从冰心的家里回来,我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只要心灵不老,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离你远去。”
以上这些感慨,和《上海文学》似乎没有关系,但为今年的新刊写卷首语时,我却想起了这些往事。岁月无情流逝,生命新老更替,人间无穷无尽的秘密都隐藏在其中,千百年来文学其实一直在描述这些秘密。让人欣慰的是,因为文学,世界是常新的,生命也可能因文字的流传而永恒。前几日,收到莫言发来的短篇小说新作,他的短篇专栏“一斗阁笔记”,在本期刊物上又和读者见面了。莫言去年两次在本刊发表他的笔记小说,在国内外引起关
注。本期刊发的十二篇小说,每篇都值得细细玩味,无论写人记事抒情,都生动独特,让人读而难忘。他去年答应我继续为《上海文学》写《一斗阁笔记》,但稿子迟迟未来,我多次询问,他只是说,在写,正努力。这半年中,他多次出国访问,还来回奔波照看卧病的父亲,我担心他没有时间写小说。在本期集稿的最后时刻,莫言还是及时发来了这十二篇短篇新作。發稿后,他又多次来信修改,对其中的一些篇章字斟句酌,让我看到一个大作家内心世界的细致、真挚和坦荡。《东瀛长歌行》,是莫言新作笔记中体例独特的一篇。几个月前,莫言曾经在微信中发我一幅书法长卷,书写的就是《东瀛长歌行》,洋洋洒洒写了一幅长达七米的行书手卷。他将此篇归入《一斗阁笔记》,我有些诧异。这是一首七言古风长诗,内容非常丰富,上天入地,溯古追今,记东瀛之行,谈书法艺术,忆文学人生,抒赤子情怀。当代小说家中难得有人写这样的文字。网上已流传其中的诗句:“竖子嘲我不爱国,吾爱国时句句火!”莫言前几日在发给我定稿后,随信关照:“长歌行请细读一下”。我对照他的书法长卷,细读了他新发来的长歌行,发现不少修改和添加的地方,都是让我怦然心动的文字,譬如:“自谦自嘲不自恋,自怨自艾不自贱。君子从来不好战,狗血唾面任自干。人生难得一次狂,嬉笑怒骂皆文章。挺我僵直病脊梁,反手举瓢舀天浆。后生切莫欺我老,踏山割云挥破刀。割来千丈七彩绸,裁成万件状元袍。”如此的坦诚和气魄,道出莫言的真率性情。
写到此处,又生出一些怀旧之想。大约是1985年夏日的某一天,在上海作家协会的花园里,遇到老朋友陈村,他劈头就问:“读过新出的《中国作家》吗?”我回答还没读过。陈村说:“去读一下,有一个叫莫言的,写了一篇好小说。”当天晚上,我读到了《透明的红萝卜》,莫言这个名字,再也无法忘记。那年莫言三十岁。大约是在1995年夏天,《江南》杂志举办散文大赛,请我和老作家柯灵先生一起当评委,去浙江南浔读稿。为持公正,评委读到的参赛文章都被隐去了作者姓名。在来稿中,我发现一篇题为《仰望星空》的文章,眼睛一亮,文章从木星和彗星相撞引发感想,作者的文字在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和现实人生中自由驰骋,行文中的奇思妙想令读者惊愕。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柯灵,柯灵读后说:“这个人文字特别,思路特别,想像不俗,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我们两人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获大奖。评奖揭晓时才知道,此文的作者,是莫言。那年莫言四十岁。转眼过去了二十五年,莫言已在诗中自称“老夫”。然而在莫言的新作中,哪里有一丝半点的老态和暮气。本期刊发的作品,和去年第一期一样,还是以短小说打头,这是我们坚持的一种提倡。篇幅精微的短篇小说,以小见大,方寸间展现人性的幽邃和世间万千气象,写好不易。莫言的《一斗阁笔记》,为短小说写作树立了典范。
本期发表王尧的评论,对莫言的这些笔记小说作了深刻精辟的解读分析,诚如王尧所言:“这些笔记小说用非常‘经济’的笔墨传达出一种蓬勃自然的自由状态。”《一斗阁笔记》在本刊已累计发表了三十五篇。莫言告诉我,他打算写一百篇。我已和他约定,余下的篇章,将在《上海文学》陆续刊发。请读者耐心等待。
文学的宗旨并非怀旧,而是创造和创新。这样的创造和创新,其实无关年龄,只关乎心态、性情和才华。冯骥才的访谈、陈世旭的小说、南帆的散文,都是很生动的证明。本期刊发的诗歌中,有杨炼和宋琳的新作,两位都是诗坛骁将,也都是《上海文学》的老朋友。和杨炼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末,四十多年来尽管难得见几次面,但一直关注他如喷泉一般不断喷发的诗情,这几年他在《上海文学》发表不少新作,广受好评。宋琳是我的校友,我在华东师大读书时,年轻的宋琳比我低两届,刚开始写诗,至今还记得他初见我时腼腆紧张的样子。老校友仍在以诗明志,真让人高兴。
又想起了好友赵长天,他在世时,常常来我的办公室,那时,他是《萌芽》杂志的主编,经常交往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在我的堆满书刊信件的书桌茶几间,我们曾经很多次推心置腹地交谈。有一次,我问长天:现在的年轻人,不成熟,似乎有些心急气躁。对文学的未来,你担心吗?长天这样回答:我一点也不担心,我们当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他们总有一天会取代我们,成为文坛的中流砥柱。其他领域,也都一样的。
写这篇文章,想说明文学能长葆青春,但似乎通篇都是怀旧。常怀旧者,老之将至也。所以,今天我们唱《青春啊青春》,除了怀念青春,更应该相信青年,相信未来,相信青春的生命和力量会一直无穷延续。
己亥冬月于四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