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订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首次在大纲中明确地确定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过程变成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充分調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真正地引导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他们认识和掌握学生的本质,学习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达到爱学、乐学、会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传统的教学,师生等级观念较重,这虽有利于课堂的教学管理,但它消弱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抹煞了学生主体性,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和主动参与,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灵活地运用各种脑具体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时时提醒自己要和和蔼可亲,微笑地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化简0.25:1时,大部分同学想先把这个比化成25:100,再化简成1:4,而有的同学却想先把0.25化成,再用学过的方法化简,更有个别学生别出心裁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4,直接得出1:4。对于学生种说法,我都投以赞赏的目光,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敢于发表,主动参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是开放的、活跃的,态度才是积极的。
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主体参与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教师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及其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把学生单纯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刻板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养成了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等各种非主体意识,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使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导演,而自己才是真正的学习主角,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和引导学生走出被动接受的阴影。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还必须让学生具备主动参与的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教师必须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钻研课本内容。引导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和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要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节,由于比是学生新接触的概念,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比较抽象,我结合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学生能很快准确地说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还学到了化归的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三、创造学生主动参与条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修订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敢于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凡是学生能“摘到或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教师决不能“摘给学生吃”。
1、诱导参与,使学生能学。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还应注意在一节课全过程中,巧用多种教学手段,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以至形成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发现,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数化小数,然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不能,这跟分数的分子、分母有关吗?把学生引入独立思考阶段,学生经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来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关的论断。我接着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分母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现在分小组讨论、研究它的分母。”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小组,进入紧张、激烈的讨论阶段。最后,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加以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而且是先通过独立思考,再讨论的基础上独立获取新知的,使学生感到“我能学,我能学得好”。提高了对独立获取知识的自信心。
2、自主探索,使学生会学。
问题解决认为:活动是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通过教学活动,获取数学体验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唯一途径。所以,教学过程,教师一定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要引导他们利用已有有知识,自己去尝试,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手捏着两根系着红、白粉笔头,且长短不同的粗线,甩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问学生哪个圆的周长长呢?为什么外圆长?圆的周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同桌同学利用学具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倍数,大家都发现圆周率∏是3.1倍多点,由于操作活动总是在动态中进行,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特点,也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自觉地更新观念,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使全体学习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如何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传统的教学,师生等级观念较重,这虽有利于课堂的教学管理,但它消弱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抹煞了学生主体性,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和主动参与,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灵活地运用各种脑具体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时时提醒自己要和和蔼可亲,微笑地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化简0.25:1时,大部分同学想先把这个比化成25:100,再化简成1:4,而有的同学却想先把0.25化成,再用学过的方法化简,更有个别学生别出心裁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4,直接得出1:4。对于学生种说法,我都投以赞赏的目光,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敢于发表,主动参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是开放的、活跃的,态度才是积极的。
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主体参与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教师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及其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把学生单纯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刻板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养成了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等各种非主体意识,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使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导演,而自己才是真正的学习主角,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和引导学生走出被动接受的阴影。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还必须让学生具备主动参与的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教师必须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钻研课本内容。引导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和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要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节,由于比是学生新接触的概念,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比较抽象,我结合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学生能很快准确地说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还学到了化归的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三、创造学生主动参与条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修订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敢于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凡是学生能“摘到或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教师决不能“摘给学生吃”。
1、诱导参与,使学生能学。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还应注意在一节课全过程中,巧用多种教学手段,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以至形成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发现,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数化小数,然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不能,这跟分数的分子、分母有关吗?把学生引入独立思考阶段,学生经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来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关的论断。我接着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分母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现在分小组讨论、研究它的分母。”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小组,进入紧张、激烈的讨论阶段。最后,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加以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而且是先通过独立思考,再讨论的基础上独立获取新知的,使学生感到“我能学,我能学得好”。提高了对独立获取知识的自信心。
2、自主探索,使学生会学。
问题解决认为:活动是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通过教学活动,获取数学体验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唯一途径。所以,教学过程,教师一定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要引导他们利用已有有知识,自己去尝试,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手捏着两根系着红、白粉笔头,且长短不同的粗线,甩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问学生哪个圆的周长长呢?为什么外圆长?圆的周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同桌同学利用学具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倍数,大家都发现圆周率∏是3.1倍多点,由于操作活动总是在动态中进行,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特点,也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自觉地更新观念,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使全体学习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