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发展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该文重点探讨了利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并对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教学改革对于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6-138-03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是教育部规定的生命学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
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1]。近年来人们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基因诊断与治疗等领域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说明细胞生物学已不单单成为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与细胞生物学携手,创造了一些生物学科的新成果[2]。在生命科学中,它联系着许多分支学科,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等,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既是传统生物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内容的系统升华和结晶,又成为分子生物学、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的核心基础,其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涵盖生命科学各个领域。
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融合,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已发生重要改变,即从细胞基本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转向细胞重要生命活动的研究。与此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协调“有限的课时”与“课堂信息量”之间的矛盾,即在有限课时内既能系统传授基本知识又能实现现代科学与前沿发现的科学引导。因此,分析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细胞生物学教学的现状
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和生物化学、遗传学形成了生命科学的三足鼎立,既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础,其研究及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着新的积累和更新。因此,它的讲授需要与时俱进。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是知识点零散,学生难以理清其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另外,其教材更新速度远不及学科的发展速度,知识更新慢,不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学生很难接受到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也缺乏应有的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在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该学科的前沿动态,为他们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及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细胞生物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效果
2.1 优化及更新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法 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中的主干课程存在内容上的交叉。学生在学习时不可避免地重复学习了相关内容,如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细胞核与染色体、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等内容与其它学科之间交叉,教师重复授课,既限制了学生知识量的拓展,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系内集中讨论、协商的方法,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将交叉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既可避免学生重复学习同一知识,又可避免知识的遗漏。
绪论作为一门课程的开场白,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第一印象[3]。因此,在第一堂课中力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绪论时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外,主要突出本课程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然后从教材目录逐一介绍各章节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通过一些热点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比较繁杂和深奥的内容,借助多媒体视频动画,使学生形象的理解课堂理论知识。
2.2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传统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启发式模式。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共设7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因本课程内容多、抽象难懂,又是一个前沿性学科、在教学上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又要尽可能地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更好的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参考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尝试了研究型教学形式,即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而不是面向结果。将概念等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现给学生并引导其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4-5]。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即大班上课和小班讨论。在大班上课中,基本理论的学习,主要由教师讲解,讲授过程中可通过一定的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中的一些具有共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所相关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及前沿动态的自学和小班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
本次改革主要从研讨内容与实施细则两方面着手,分别以生物技术专业2009级至2011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三轮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尝试。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作为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内容。如细胞膜结构异常会导致什么疾病,机理如何?自由基引起的细胞衰老;细胞凋亡与人类疾病等。研讨性教学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题。教师提前一周给出讨论题目,题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每组学生在备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查阅资料,并写出个人学习报告,要求1 000字左右。(2)分组。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分组讨论,每小组5~6人,并确定组长。由组长负责指定每次“学习研讨”活动的主持人、汇报人和记录人员,并将结果上报老师。(3)课前分组讨论。各小组组长召集本小组成员就该小组所承担的研讨主题进行课前预讨论,并形成汇报课件,由一人代表进行汇报,汇报时间为8~12min,汇报统一安排时间随堂进行。(4)课堂研讨。各小组汇报人代表本小组进行班级汇报,其他小组的同学以及指导老师就该小组的汇报内容展开提问,汇报人及其小组的其他成员予以作答,指导教师就各小组查阅文献、报告质量及团队合作等作为评定指标,做适当的点评,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此外,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以便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报告,得知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思维、文献查阅、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根据生命科学系的实际情况,本门课程已是相关专业学生考研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课程综合考核体系的建立 针对上述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环节中,就必须取消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建立一个综合式考核模式。教学评价方法应该注重多元化、过程性。我们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把课程考核分成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两部分。其中每部分均涉及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如通过改革考试命题方法,在试题中涉及了应用型题目和部分前沿热点试题,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在平时成绩部分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从考勤(5%)、文献查阅(5%)、课后作业(10%)、研究型讨论课(20%)多方面给予评价。实践证明,此考核办法能正确地综合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摒除了考前临时突击,甚至靠作弊也能蒙混过关的现象,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结语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转变,即简化了对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定位的描述,而将重点转移到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上来。这种课程内容结构的转变和对新时期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得细胞生物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对于我们这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更新就显得更加迫在眉睫了。
通过连续三轮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有待今后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调整,需要经教研室内讨论后统一安排。研究型教学讨论话题是关键,如何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如何避免小组研究性学习成为个别学生的研究;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环节中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总之,本次课程改革,赢得了师生良好的反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王忠喜,丁明孝.细胞生物学(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忠华.地方性高校遗传学理论教学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05):97-100.
[3]陈叶福,肖冬光,陈宁.酶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8(1):63-64.
[4]王金发,王国雄,何炎明,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2-33.
[5]王金发.探究研究性教学一用心授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0-21.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6-138-03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是教育部规定的生命学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
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1]。近年来人们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基因诊断与治疗等领域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说明细胞生物学已不单单成为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与细胞生物学携手,创造了一些生物学科的新成果[2]。在生命科学中,它联系着许多分支学科,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等,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既是传统生物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内容的系统升华和结晶,又成为分子生物学、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的核心基础,其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涵盖生命科学各个领域。
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融合,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已发生重要改变,即从细胞基本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转向细胞重要生命活动的研究。与此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协调“有限的课时”与“课堂信息量”之间的矛盾,即在有限课时内既能系统传授基本知识又能实现现代科学与前沿发现的科学引导。因此,分析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细胞生物学教学的现状
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和生物化学、遗传学形成了生命科学的三足鼎立,既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础,其研究及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着新的积累和更新。因此,它的讲授需要与时俱进。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是知识点零散,学生难以理清其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另外,其教材更新速度远不及学科的发展速度,知识更新慢,不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学生很难接受到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也缺乏应有的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在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该学科的前沿动态,为他们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及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细胞生物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效果
2.1 优化及更新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法 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中的主干课程存在内容上的交叉。学生在学习时不可避免地重复学习了相关内容,如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细胞核与染色体、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等内容与其它学科之间交叉,教师重复授课,既限制了学生知识量的拓展,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系内集中讨论、协商的方法,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将交叉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既可避免学生重复学习同一知识,又可避免知识的遗漏。
绪论作为一门课程的开场白,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第一印象[3]。因此,在第一堂课中力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绪论时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外,主要突出本课程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然后从教材目录逐一介绍各章节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通过一些热点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比较繁杂和深奥的内容,借助多媒体视频动画,使学生形象的理解课堂理论知识。
2.2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传统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启发式模式。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共设7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因本课程内容多、抽象难懂,又是一个前沿性学科、在教学上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又要尽可能地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更好的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参考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尝试了研究型教学形式,即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而不是面向结果。将概念等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现给学生并引导其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4-5]。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即大班上课和小班讨论。在大班上课中,基本理论的学习,主要由教师讲解,讲授过程中可通过一定的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中的一些具有共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所相关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及前沿动态的自学和小班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
本次改革主要从研讨内容与实施细则两方面着手,分别以生物技术专业2009级至2011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三轮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尝试。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作为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内容。如细胞膜结构异常会导致什么疾病,机理如何?自由基引起的细胞衰老;细胞凋亡与人类疾病等。研讨性教学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题。教师提前一周给出讨论题目,题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每组学生在备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查阅资料,并写出个人学习报告,要求1 000字左右。(2)分组。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分组讨论,每小组5~6人,并确定组长。由组长负责指定每次“学习研讨”活动的主持人、汇报人和记录人员,并将结果上报老师。(3)课前分组讨论。各小组组长召集本小组成员就该小组所承担的研讨主题进行课前预讨论,并形成汇报课件,由一人代表进行汇报,汇报时间为8~12min,汇报统一安排时间随堂进行。(4)课堂研讨。各小组汇报人代表本小组进行班级汇报,其他小组的同学以及指导老师就该小组的汇报内容展开提问,汇报人及其小组的其他成员予以作答,指导教师就各小组查阅文献、报告质量及团队合作等作为评定指标,做适当的点评,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此外,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以便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报告,得知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思维、文献查阅、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根据生命科学系的实际情况,本门课程已是相关专业学生考研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课程综合考核体系的建立 针对上述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环节中,就必须取消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建立一个综合式考核模式。教学评价方法应该注重多元化、过程性。我们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把课程考核分成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两部分。其中每部分均涉及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如通过改革考试命题方法,在试题中涉及了应用型题目和部分前沿热点试题,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在平时成绩部分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从考勤(5%)、文献查阅(5%)、课后作业(10%)、研究型讨论课(20%)多方面给予评价。实践证明,此考核办法能正确地综合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摒除了考前临时突击,甚至靠作弊也能蒙混过关的现象,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结语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转变,即简化了对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定位的描述,而将重点转移到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上来。这种课程内容结构的转变和对新时期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得细胞生物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对于我们这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更新就显得更加迫在眉睫了。
通过连续三轮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有待今后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调整,需要经教研室内讨论后统一安排。研究型教学讨论话题是关键,如何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如何避免小组研究性学习成为个别学生的研究;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环节中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总之,本次课程改革,赢得了师生良好的反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王忠喜,丁明孝.细胞生物学(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忠华.地方性高校遗传学理论教学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05):97-100.
[3]陈叶福,肖冬光,陈宁.酶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8(1):63-64.
[4]王金发,王国雄,何炎明,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2-33.
[5]王金发.探究研究性教学一用心授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0-21.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