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三问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简称,国际上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英文缩写为SARS)。世界卫生组织(英文缩写为WHO)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海漫博士认为是"新世纪第一个严重而又易于传播的疾病"。在短短的4个多月内,全世界已有5000多人受到感染,3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然而疫情还在全球进一步蔓延……
  
  谁是"非典"元凶?
  
  自2002年11月16日广东发生首例SARS以来,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该种疾病。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是谁导致这次全球性的"瘟疫"?
  让时光倒流到今年的2月28日,一名美籍华裔商人在越南病倒后被送进了河内一家医院,而此时,诺贝尔奖获得者、意大利医生卡罗·乌尔巴尼正好在越南。他闻讯后立即赶到病人所在医院进行调查,收集样本,与医护人员交谈,果断判明他患的不是禽流感,而是一种全新的疾病。于是,乌尔巴尼把从该患者身上发现的"非典"病情迅速通知了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从而成为"非典"的发现者。
  3月11日,乌尔巴尼飞往曼谷主持一个会议,但一下飞机就开始发热,他意识到此病可能有传染性,要求隔离治疗。为避免把病传染给家人,他不再和他们直接接触,并要求妻子带着孩子赶快乘飞机回意大利,不要同他告别了。3月29日,乌尔巴尼不幸逝世。乌尔巴尼用他的行动实践了他在1999年与同事一起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说过的话:"这一奖项是奖给这样一种理想的:人类健康和尊严不可分割,与患者在一起并保护他们的权利是一种职责。"
   正是由于乌尔巴尼医生尽早地发现了"非典"这种前所未有的疾病,全世界医疗机构才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3月12日,WHO迅速对全球发出预警报告。
  3月15日,WHO联合9个国家的11个实验室,组建了SARS研究的多中心协作网络。通过这个藉互联网联接的安全网络,研究者可以共享SARS 的临床实时病例和组织样本,观察对方的电镜图像,交换和评估研究成果。其目标就是尽快发现SARS病原体,进而研制相关试剂。
  4月16日,全球联合攻关网络成立一个月之时,WHO在日内瓦正式宣布,导致SARS的病原体已经找到,并正式命名为SARS病毒,又称乌尔巴尼病毒,以纪念乌尔巴尼的杰出贡献和敬业精神。
  
  下一场大规模瘟疫的彩排?
  
  "非典"的流行,体现出新世纪新传染病的一些流行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化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与国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一些传染病也随之扩大危害。自从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以来,传染病的跨地域蔓延趋势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正如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格贝尔丁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伴随着地球村的人口越来越密集、交通手段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全球化。
   2. 呈加速发展趋势:在过去的30年里,人们发现了30多种新的传染病病种,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病原体,从军团病的嗜肺军团病杆菌、莱姆病的伯氏包柔螺旋体等,到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以及各种寄生虫、真菌和朊病毒,每一种病原体都令科学家枕戈待旦,百倍警惕。
  3. 影响广泛:新传染病的流行对全球的影响已超越了疾病本身对健康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甚至导致公共危机。 为什么新传染病会层出不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一些原本局限于一定地区或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如一些病毒产生变异,或者出现了宿主的转移,使原本断开的传染链又被接上。为此,我们应该反思人类自己的行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扰乱古老的生态平衡:捕杀野生动物、驯养野生动物、将野生动物用于实验、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这些活动会使原本只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侵入到人群之中。人类与瘟疫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使我们更深地认识了我们人类一直面对的这一古老敌人,但同时瘟疫的暴发再次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一员应尽的责任。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已到了必须正视自己行为的时候了,否则正如多伦多女子大学医学中心安德鲁· 西摩尔教授所说:"非典"只是下一场大规模瘟疫的彩排。
  
  "非典"可能出现怎样走势?
  
  疾病诚然可怕,但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从未放弃过努力。19世纪,人类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建立了免疫学。特别是多种疫苗的研制成功,为人类与病魔做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
   18世纪,人们用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1885年狂犬病疫苗的发明以及 1890年白喉抗毒素的问世,为人类迎来了20世纪大规模战胜疾病的曙光。 1921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脱颖而出;1928年,世界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应用于治疗;同年,一种治疗百日咳的疫苗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成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相继被消灭,乙肝疫苗培育成功,不少长期肆虐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如今,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死亡人数一直在下降。那种疾病一下吞噬数千万人生命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
  1975年,为检测出暴发的莱姆关节炎(伴有疼痛、发热与皮肤红斑)病因,医生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为检测 1981年发现的艾滋病病毒,则用了3年的时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今在世界各地不同研究所和医院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7个星期就完成了对"非典"病毒的检测和识别,而其基因图谱也已被绘制出来。
  面对新世纪出现的"非典",各国科学家只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认清其狰狞面目。但目前人类对"非典"病原体的了解还很少,医学家尚不知道这种冠状病毒的来源和生存方式,对"非典"病毒的传播方式仍不明了。科学家们还发现这种病毒有很强的变异,在不同地方可能进行 "演变",产生变种,进一步增加了危险性。
  美国国家过敏医学与传染病研究院的专家安东尼·范奇医生认为,根据传染病的基本统计方法,"非典"有可能会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长期敌人,在未认清它的真面目之前,它有可能继续肆虐。未来的三种可能走势:第一种是"非典"将在并不算短的一段时间内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第二种是"非典"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急速暴发;第三种则是"非典"也有可能像人们所了解的病毒性感冒一样,突发性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流行,同时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它还将在今后的某个时间再度出现,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目前最佳的做法是,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救治措施,防止"非典"进一步扩散,并努力使其蔓延势头逐渐减弱。
  (本文得到上海市"非典"防治专家组副组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俞顺章协助、审阅)
  
其他文献
我是一棵风雨中 飘摇的小树?    从外地来的大学生阿力是被紧急安排咨询的,因为他 “想以一种悲壮的形式结束生命,消失在家人面前”。咨询室安排我对其进行危机干预。  阿力的情绪很容易激动,一激动就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为帮助他控制情绪,我请他画一棵树。他就画了这棵树:“这就是我,一棵畸形生长的小树,只开花不结果。因为被风吹雨打,所以只能在冬天生长。”我问及那一道道斜着的线是什么,他说那是风霜雨雪。他
期刊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 病理基础和重要的先决条件。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上升迅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上升,尤其是由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我们知道,高胆固醇饮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在动物实验室中给家兔喂高胆固醇饲料60天后,其血液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期刊
甲状腺肿瘤属于体表肿瘤,主要发生在沿海及缺碘的内陆地区。绝大多数甲状腺肿瘤患者在得到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后,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因为就诊不及时而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甲状腺肿瘤的早期确诊至关重要。目前,诊断甲状腺肿瘤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而得出。大多数甲状腺肿瘤患者都有颈前肿块病史,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在1~3年。患有甲状腺疾病的人,尤其是颈部有肿
期刊
张先生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年,最近因工作繁忙,加之公司应酬较多,明显感觉上腹部饱胀,有时胃部还会隐隐作痛,频频嗳气,不想吃饭,口干口苦,于是来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后,被告之患了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和中度异型增生,属胃癌前病变。经过半年多的中药治疗及生活饮食调摄,张先生腹胀消失了,胃不疼了,食欲也有明显增加。复查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轻度,肠上皮化生转为轻度,异型增生也消失了。张先生终
期刊
民间曾有许多关于“怪胎”的传闻,现代医学将此称为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在出生前,在母亲的子宫内就发生的发育异常和存在的身体某些部位的缺陷,也称先天异常。   作为一名妇幼保健工作者,当我看到不少新婚夫妇主动来院索要叶酸以防胎儿缺陷,特别是看到那些曾生育过神经管畸形儿的夫妇在我们的指导下再次孕育出一个健康宝宝时,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种预防用药,1997 年南京地区仅200人,到2002年已发展为2万多
期刊
我们知道,若需用肉眼发现胃部疾病可以借助胃镜,但要用肉眼发现消化道管壁内和壁腔以外的疾病,就非超声内镜莫属了。   提起超声内镜,也许不少人对它十分陌生。其实,它是另一种直视下的腔内超声检查技术,即在电子内镜的前端安装了不同频率的超声探头。这样的超声内镜不仅能清楚地观察到食管和胃肠黏膜表面的病变,而且还能 “入木三分”地显示消化道管壁内和管壁外周围病变的大小和性质,由此扩大了内镜诊断疾病的范围和能
期刊
对于脂肪,人们知道的只是:所有的脂肪都是坏东西,它们是引起癌症、心脏病、肥胖症的罪魁。  这种观点其实是过时的,并且对健康有着潜在的危害。实际上,适量的脂肪对于生理和心理而言都是必需的。从人体最基本的生理结构看,脂肪有助于细胞膜的构成,而有了细胞膜,细胞才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另外,脂肪还是一种类似于激素物质的组成原料,从控制血压到产生疼痛感,影响身体中的每一种功能。如果某些种类的脂肪摄入不足,就会剥
期刊
加强手的卫生(即洗手和使用酒精擦手)可以终止医疗机构中的疾病暴发,减少抗生素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和降低总的传染率。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近日发出了在医疗机构中加强手卫生的指南,除传统方式外,建议直接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应采用酒精擦手,使用酒精擦手可显著减少皮肤上微生物的数量,起效快,而且对皮肤的刺激小。在非医疗机构中,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依然是合理的手卫生措施。手套的使用不能替代对手的卫生
期刊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于1993年1月正式下野,离开白宫初期,他心情十分沉重——他的退休抑郁症持续了整整2个月才消散。其实,很多退休的人都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因退休而抑郁    退休抑郁症是由于到了退休的年龄,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义务的丧失,精神突感松弛、空虚、寂寞、惆怅而出现的情绪低落,思维缓慢,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唉声叹气,抑郁、悲观、内疚
期刊
危害何在    人眼类似于一架结构精细的照相机,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感光胶片。视网膜脱离则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科疾病。为何会发生视网膜脱离呢?视网膜是眼球壁最里面的一层十分菲薄、极其精细复杂的组织,显微镜下,视网膜可以分为10层,其中内面9层为神经感觉层,最外一层为色素上皮层。正常情况下,神经感觉层和色素上皮层牢固地相互贴附,只有当视网膜发生病理性变化的时候,神经感觉层就与色素上皮层分开,脱离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