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简称,国际上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英文缩写为SARS)。世界卫生组织(英文缩写为WHO)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海漫博士认为是"新世纪第一个严重而又易于传播的疾病"。在短短的4个多月内,全世界已有5000多人受到感染,3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然而疫情还在全球进一步蔓延……
谁是"非典"元凶?
自2002年11月16日广东发生首例SARS以来,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该种疾病。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是谁导致这次全球性的"瘟疫"?
让时光倒流到今年的2月28日,一名美籍华裔商人在越南病倒后被送进了河内一家医院,而此时,诺贝尔奖获得者、意大利医生卡罗·乌尔巴尼正好在越南。他闻讯后立即赶到病人所在医院进行调查,收集样本,与医护人员交谈,果断判明他患的不是禽流感,而是一种全新的疾病。于是,乌尔巴尼把从该患者身上发现的"非典"病情迅速通知了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从而成为"非典"的发现者。
3月11日,乌尔巴尼飞往曼谷主持一个会议,但一下飞机就开始发热,他意识到此病可能有传染性,要求隔离治疗。为避免把病传染给家人,他不再和他们直接接触,并要求妻子带着孩子赶快乘飞机回意大利,不要同他告别了。3月29日,乌尔巴尼不幸逝世。乌尔巴尼用他的行动实践了他在1999年与同事一起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说过的话:"这一奖项是奖给这样一种理想的:人类健康和尊严不可分割,与患者在一起并保护他们的权利是一种职责。"
正是由于乌尔巴尼医生尽早地发现了"非典"这种前所未有的疾病,全世界医疗机构才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3月12日,WHO迅速对全球发出预警报告。
3月15日,WHO联合9个国家的11个实验室,组建了SARS研究的多中心协作网络。通过这个藉互联网联接的安全网络,研究者可以共享SARS 的临床实时病例和组织样本,观察对方的电镜图像,交换和评估研究成果。其目标就是尽快发现SARS病原体,进而研制相关试剂。
4月16日,全球联合攻关网络成立一个月之时,WHO在日内瓦正式宣布,导致SARS的病原体已经找到,并正式命名为SARS病毒,又称乌尔巴尼病毒,以纪念乌尔巴尼的杰出贡献和敬业精神。
下一场大规模瘟疫的彩排?
"非典"的流行,体现出新世纪新传染病的一些流行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化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与国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一些传染病也随之扩大危害。自从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以来,传染病的跨地域蔓延趋势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正如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格贝尔丁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伴随着地球村的人口越来越密集、交通手段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全球化。
2. 呈加速发展趋势:在过去的30年里,人们发现了30多种新的传染病病种,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病原体,从军团病的嗜肺军团病杆菌、莱姆病的伯氏包柔螺旋体等,到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以及各种寄生虫、真菌和朊病毒,每一种病原体都令科学家枕戈待旦,百倍警惕。
3. 影响广泛:新传染病的流行对全球的影响已超越了疾病本身对健康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甚至导致公共危机。 为什么新传染病会层出不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一些原本局限于一定地区或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如一些病毒产生变异,或者出现了宿主的转移,使原本断开的传染链又被接上。为此,我们应该反思人类自己的行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扰乱古老的生态平衡:捕杀野生动物、驯养野生动物、将野生动物用于实验、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这些活动会使原本只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侵入到人群之中。人类与瘟疫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使我们更深地认识了我们人类一直面对的这一古老敌人,但同时瘟疫的暴发再次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一员应尽的责任。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已到了必须正视自己行为的时候了,否则正如多伦多女子大学医学中心安德鲁· 西摩尔教授所说:"非典"只是下一场大规模瘟疫的彩排。
"非典"可能出现怎样走势?
疾病诚然可怕,但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从未放弃过努力。19世纪,人类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建立了免疫学。特别是多种疫苗的研制成功,为人类与病魔做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
18世纪,人们用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1885年狂犬病疫苗的发明以及 1890年白喉抗毒素的问世,为人类迎来了20世纪大规模战胜疾病的曙光。 1921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脱颖而出;1928年,世界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应用于治疗;同年,一种治疗百日咳的疫苗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成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相继被消灭,乙肝疫苗培育成功,不少长期肆虐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如今,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死亡人数一直在下降。那种疾病一下吞噬数千万人生命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
1975年,为检测出暴发的莱姆关节炎(伴有疼痛、发热与皮肤红斑)病因,医生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为检测 1981年发现的艾滋病病毒,则用了3年的时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今在世界各地不同研究所和医院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7个星期就完成了对"非典"病毒的检测和识别,而其基因图谱也已被绘制出来。
面对新世纪出现的"非典",各国科学家只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认清其狰狞面目。但目前人类对"非典"病原体的了解还很少,医学家尚不知道这种冠状病毒的来源和生存方式,对"非典"病毒的传播方式仍不明了。科学家们还发现这种病毒有很强的变异,在不同地方可能进行 "演变",产生变种,进一步增加了危险性。
美国国家过敏医学与传染病研究院的专家安东尼·范奇医生认为,根据传染病的基本统计方法,"非典"有可能会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长期敌人,在未认清它的真面目之前,它有可能继续肆虐。未来的三种可能走势:第一种是"非典"将在并不算短的一段时间内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第二种是"非典"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急速暴发;第三种则是"非典"也有可能像人们所了解的病毒性感冒一样,突发性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流行,同时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它还将在今后的某个时间再度出现,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目前最佳的做法是,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救治措施,防止"非典"进一步扩散,并努力使其蔓延势头逐渐减弱。
(本文得到上海市"非典"防治专家组副组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俞顺章协助、审阅)
谁是"非典"元凶?
自2002年11月16日广东发生首例SARS以来,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该种疾病。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是谁导致这次全球性的"瘟疫"?
让时光倒流到今年的2月28日,一名美籍华裔商人在越南病倒后被送进了河内一家医院,而此时,诺贝尔奖获得者、意大利医生卡罗·乌尔巴尼正好在越南。他闻讯后立即赶到病人所在医院进行调查,收集样本,与医护人员交谈,果断判明他患的不是禽流感,而是一种全新的疾病。于是,乌尔巴尼把从该患者身上发现的"非典"病情迅速通知了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从而成为"非典"的发现者。
3月11日,乌尔巴尼飞往曼谷主持一个会议,但一下飞机就开始发热,他意识到此病可能有传染性,要求隔离治疗。为避免把病传染给家人,他不再和他们直接接触,并要求妻子带着孩子赶快乘飞机回意大利,不要同他告别了。3月29日,乌尔巴尼不幸逝世。乌尔巴尼用他的行动实践了他在1999年与同事一起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说过的话:"这一奖项是奖给这样一种理想的:人类健康和尊严不可分割,与患者在一起并保护他们的权利是一种职责。"
正是由于乌尔巴尼医生尽早地发现了"非典"这种前所未有的疾病,全世界医疗机构才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3月12日,WHO迅速对全球发出预警报告。
3月15日,WHO联合9个国家的11个实验室,组建了SARS研究的多中心协作网络。通过这个藉互联网联接的安全网络,研究者可以共享SARS 的临床实时病例和组织样本,观察对方的电镜图像,交换和评估研究成果。其目标就是尽快发现SARS病原体,进而研制相关试剂。
4月16日,全球联合攻关网络成立一个月之时,WHO在日内瓦正式宣布,导致SARS的病原体已经找到,并正式命名为SARS病毒,又称乌尔巴尼病毒,以纪念乌尔巴尼的杰出贡献和敬业精神。
下一场大规模瘟疫的彩排?
"非典"的流行,体现出新世纪新传染病的一些流行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化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与国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一些传染病也随之扩大危害。自从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以来,传染病的跨地域蔓延趋势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正如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格贝尔丁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伴随着地球村的人口越来越密集、交通手段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全球化。
2. 呈加速发展趋势:在过去的30年里,人们发现了30多种新的传染病病种,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病原体,从军团病的嗜肺军团病杆菌、莱姆病的伯氏包柔螺旋体等,到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以及各种寄生虫、真菌和朊病毒,每一种病原体都令科学家枕戈待旦,百倍警惕。
3. 影响广泛:新传染病的流行对全球的影响已超越了疾病本身对健康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甚至导致公共危机。 为什么新传染病会层出不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一些原本局限于一定地区或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如一些病毒产生变异,或者出现了宿主的转移,使原本断开的传染链又被接上。为此,我们应该反思人类自己的行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扰乱古老的生态平衡:捕杀野生动物、驯养野生动物、将野生动物用于实验、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这些活动会使原本只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侵入到人群之中。人类与瘟疫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使我们更深地认识了我们人类一直面对的这一古老敌人,但同时瘟疫的暴发再次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一员应尽的责任。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已到了必须正视自己行为的时候了,否则正如多伦多女子大学医学中心安德鲁· 西摩尔教授所说:"非典"只是下一场大规模瘟疫的彩排。
"非典"可能出现怎样走势?
疾病诚然可怕,但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从未放弃过努力。19世纪,人类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建立了免疫学。特别是多种疫苗的研制成功,为人类与病魔做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
18世纪,人们用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1885年狂犬病疫苗的发明以及 1890年白喉抗毒素的问世,为人类迎来了20世纪大规模战胜疾病的曙光。 1921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脱颖而出;1928年,世界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应用于治疗;同年,一种治疗百日咳的疫苗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成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相继被消灭,乙肝疫苗培育成功,不少长期肆虐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如今,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死亡人数一直在下降。那种疾病一下吞噬数千万人生命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
1975年,为检测出暴发的莱姆关节炎(伴有疼痛、发热与皮肤红斑)病因,医生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为检测 1981年发现的艾滋病病毒,则用了3年的时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今在世界各地不同研究所和医院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7个星期就完成了对"非典"病毒的检测和识别,而其基因图谱也已被绘制出来。
面对新世纪出现的"非典",各国科学家只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认清其狰狞面目。但目前人类对"非典"病原体的了解还很少,医学家尚不知道这种冠状病毒的来源和生存方式,对"非典"病毒的传播方式仍不明了。科学家们还发现这种病毒有很强的变异,在不同地方可能进行 "演变",产生变种,进一步增加了危险性。
美国国家过敏医学与传染病研究院的专家安东尼·范奇医生认为,根据传染病的基本统计方法,"非典"有可能会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长期敌人,在未认清它的真面目之前,它有可能继续肆虐。未来的三种可能走势:第一种是"非典"将在并不算短的一段时间内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第二种是"非典"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急速暴发;第三种则是"非典"也有可能像人们所了解的病毒性感冒一样,突发性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流行,同时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它还将在今后的某个时间再度出现,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目前最佳的做法是,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救治措施,防止"非典"进一步扩散,并努力使其蔓延势头逐渐减弱。
(本文得到上海市"非典"防治专家组副组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俞顺章协助、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