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对如今的数学课堂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主导”“合作交流”“开放探究”等,一时间成为高频词。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需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课堂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课堂学习过分重视细枝末节、死记硬背、重复训练。长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理解”的层面上。
小学的课堂学习可以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具有主动性、批判性和再建性,并在探索中不断反思、提高和再创造。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很大程度要依靠教师构建什么样的课堂而实现。下面,笔者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谈谈教师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深度学习基本内涵
从深度学习课堂教学角度分析,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加深理解,迁移知识,形成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课堂学习。深度学习最终的学习效果是形成认知中的一种高阶思维。深度学习重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好像并没有体会并意识到这一点,久而久之,长期得不到学习数学成功经验的刺激,慢慢地便产生了消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因此,在设计一节课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还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情景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设置的例题是“小明的妈妈在停车时遇到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种形状的车位,她有点不知所措,你能帮她提个建议并解释原因吗?”挑选停车位是学生日常能遇到的生活实际问题,往往学生会选择他们认为面积大的车位,有选择长方形车位的,也有选择平行四边形车位的。这时,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需求便大大增强了。经过这样的情境创设,通过学生的需求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现实性、思考性、针对性、挑战性”为原则,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要注重情境创设的实用性和挑战性,让学生有继续探究下去的冲动和欲望,并且在掌握知识技能后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关联新旧知识,啟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综合当前深度学习理论研究成果,一般认为深度学习是指以理解为基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批判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将新知识与既有的知识进行融合,架构起不同知识之间的桥梁,并能够将新知识迁移应用于新的场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数学学习过程的主要特点。在新授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联,要了解学生已会了哪些知识,已会的知识哪些能帮助新知的学习,提供学习材料。这样做,既体现了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有顺序、有层次地阶梯式发展。在此基础上,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在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发展。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笔者在新课导入之后先抛出了一个问题:“谁还记得之前我们在研究长方形面积时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公式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既唤醒了学生对“数格子”这一方法的回忆,又对本节课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埋下了伏笔。在以往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很多平行四边形材料,让学生尝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是,依据笔者对学生1-4年级的学习经验了解,本节课用到的“切拼法”是学生第一次遇见并尝试使用。如果没有先行经验辅助,课堂上一部分学生无法自觉想到将平行四边形用“切拼法”转化成长方形再进行研究。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上课时束手无策,笔者尊重学情,在学生回忆用“数格子”的方法研究长方形面积的旧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先在“格子图”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尝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笔者欣喜地看到,有的学生先是“数”出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紧接着又推翻,能够将不足一格的图形通过平移凑整去数,最终一部分学生又更新优化了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用“切拼法”转化为长方形。最终,教师将几种方法有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切拼法”来得不再那么生硬。虽然比以往课堂出现得稍晚了些,但是笔者认为刚刚好。这样的新旧知识联系,不但尊重了学情,学生学习也有了扶手,有了动力,更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和再学习、再创造。
(三)增强学习体验,培养思维能力
以往的课堂中只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使得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在新课改背景下,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了不让学生只是一味地被灌输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促使学生学会思考,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同时,深度学习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深度学习下,教师要尽量多地组织一些思维量较大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并没有将动手操作环节设置在导入之后,而是将其后移,在学生已经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此时,学生通过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已经能够通过对应关系得出结论,但这节课探究的脚步还没有停下来。笔者这时追问:“难道从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只有这一种转化,还有其他的转化吗?”得到面积公式后,学生拿着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目的性更加明确。相较以往,学生的盲目性少了许多。学生专心地拿着手上的平行四边形研究着如何转化,从失败到成功,找到了不止一种转化方法,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润物细无声中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找“相对应”的一组底和高。通过这样一个操作活动的设置,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转化”的学习体验,而且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总之,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思想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落实深度教学,创设生动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创造生动有效的实践体验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引领学生从浅层学习跨向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从而培养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徐德明)
小学的课堂学习可以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具有主动性、批判性和再建性,并在探索中不断反思、提高和再创造。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很大程度要依靠教师构建什么样的课堂而实现。下面,笔者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谈谈教师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深度学习基本内涵
从深度学习课堂教学角度分析,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加深理解,迁移知识,形成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课堂学习。深度学习最终的学习效果是形成认知中的一种高阶思维。深度学习重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好像并没有体会并意识到这一点,久而久之,长期得不到学习数学成功经验的刺激,慢慢地便产生了消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因此,在设计一节课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还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情景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设置的例题是“小明的妈妈在停车时遇到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种形状的车位,她有点不知所措,你能帮她提个建议并解释原因吗?”挑选停车位是学生日常能遇到的生活实际问题,往往学生会选择他们认为面积大的车位,有选择长方形车位的,也有选择平行四边形车位的。这时,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需求便大大增强了。经过这样的情境创设,通过学生的需求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现实性、思考性、针对性、挑战性”为原则,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要注重情境创设的实用性和挑战性,让学生有继续探究下去的冲动和欲望,并且在掌握知识技能后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关联新旧知识,啟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综合当前深度学习理论研究成果,一般认为深度学习是指以理解为基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批判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将新知识与既有的知识进行融合,架构起不同知识之间的桥梁,并能够将新知识迁移应用于新的场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数学学习过程的主要特点。在新授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联,要了解学生已会了哪些知识,已会的知识哪些能帮助新知的学习,提供学习材料。这样做,既体现了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有顺序、有层次地阶梯式发展。在此基础上,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在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发展。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笔者在新课导入之后先抛出了一个问题:“谁还记得之前我们在研究长方形面积时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公式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既唤醒了学生对“数格子”这一方法的回忆,又对本节课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埋下了伏笔。在以往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很多平行四边形材料,让学生尝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是,依据笔者对学生1-4年级的学习经验了解,本节课用到的“切拼法”是学生第一次遇见并尝试使用。如果没有先行经验辅助,课堂上一部分学生无法自觉想到将平行四边形用“切拼法”转化成长方形再进行研究。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上课时束手无策,笔者尊重学情,在学生回忆用“数格子”的方法研究长方形面积的旧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先在“格子图”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尝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笔者欣喜地看到,有的学生先是“数”出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紧接着又推翻,能够将不足一格的图形通过平移凑整去数,最终一部分学生又更新优化了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用“切拼法”转化为长方形。最终,教师将几种方法有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切拼法”来得不再那么生硬。虽然比以往课堂出现得稍晚了些,但是笔者认为刚刚好。这样的新旧知识联系,不但尊重了学情,学生学习也有了扶手,有了动力,更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和再学习、再创造。
(三)增强学习体验,培养思维能力
以往的课堂中只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使得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在新课改背景下,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了不让学生只是一味地被灌输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促使学生学会思考,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同时,深度学习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深度学习下,教师要尽量多地组织一些思维量较大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并没有将动手操作环节设置在导入之后,而是将其后移,在学生已经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此时,学生通过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已经能够通过对应关系得出结论,但这节课探究的脚步还没有停下来。笔者这时追问:“难道从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只有这一种转化,还有其他的转化吗?”得到面积公式后,学生拿着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目的性更加明确。相较以往,学生的盲目性少了许多。学生专心地拿着手上的平行四边形研究着如何转化,从失败到成功,找到了不止一种转化方法,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润物细无声中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找“相对应”的一组底和高。通过这样一个操作活动的设置,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转化”的学习体验,而且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总之,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思想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落实深度教学,创设生动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创造生动有效的实践体验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引领学生从浅层学习跨向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从而培养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