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首曲子,那么结束语就是曲终的袅袅回音;如果把语文课堂比作一幅画卷,那么结束语就是那最后的点睛之笔;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场晚会,那么结束语就是那会末的压轴好戏。清代学者李渔的“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是说写文章、编戏的时候要注重结尾的部分,使其清亮美约,余音绕梁。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也一样,结束语作为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其质量高低却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和完美与否。本人认为,特殊教育学校初中语文课堂结束语有如下几种设计方法。
一、概括总结,深化主旨
特殊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欠缺,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明和总结有可能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概括式结语因其直观性、总结性、概括性和通惯全课性,受到特殊学生的普遍欢迎。因而它也是聋校最常用的一种语文课堂结束方法。概括式结束语一般用于教师引导学生对刚学的教学内容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所作的一种总结,使学生从宏观上对所学知识获得一个明确的认识。
如教学完《我与地坛》一课时,我总结道:“这是一篇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挣扎,也充满了智慧的文章。课文节选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地坛给我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了我生命的感悟,帮我完成了第一次的精神涅槃;而母亲用她无言的爱和默默的注视,帮助我完成了第二次的精神涅槃。母亲和地坛构成了我精神的支点和人生的路标,使我从消极走向振作,从绝望走向了希望。既然不幸的史鐵生能在困境中崛起,那我们同样也可以!”这样的结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的激励,真可谓一箭双雕。
二、承上启下,自然衔接
听先生说书或者知识讲座时,我们常听到“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便是一种承上启下式的结束语。这种结束语虽然有点“老掉牙”,但是屡试不爽,原因是因为它能极大程度地吸引观众、听众继续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在特殊学校初中语文课中,当一篇课文讲授完毕时,教师也可以做承上启下式结语,一方面总结刚学习的课文,做到“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为下一堂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与准备工作。
本人在授完《孔乙己》一课时是这样总结的:“《孔乙己》一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既可笑又可悲的‘读书人’形象,旨在批判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塑造的一人物形象与孔乙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谁?这个人与孔乙己的境遇有什么异同?两者性格有什么异同?两篇课文的主旨是否相同?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这样的结束语使学生既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教学效果,又开启了下一堂课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号召结束,激发情感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聋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特殊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完课文后对学生发出鼓励性的号召,能教会学生向善求真,最终达到育人的效果。
如学完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后,老师可以这样号召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进行了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而美丽的事业吧。又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知识的火花燃烧起来”语文知识竞赛时,可以用这样的结束语:“宇宙有限,知识无涯。知识使人睿智,知识使人丰富,知识使人豁达,知识使人活得更有价值;没有知识就没有个性,没有知识就没有头脑,没有知识就意味着在21世纪中无法生存;知识即锋芒,没有知识的思想是浅薄的思想;知识即创造,没有创造的生活是贫乏的生活,21世纪在呼唤着每一个青少年成为知识海洋中的弄潮儿。”通过这一番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对知识的作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延伸阅读,丰富知识
语文教学的其目的不只是使学生掌握文本知识,更注重让学生懂得语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之使命外,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局限。因此,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先用简洁的话语总结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向课外去挖掘更深入的知识。如此,既让学生完成了课本知识的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一举两得。
如结束了李密的《陈情表》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可以把古人对此的一段评论写下来,以学生阅读作为收束:“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陈情表》以情感人、催人泪下特点的把握,又把其他两篇与之相似的文章介绍给了学生,豐富了他们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又如,教学完《边城(节选)》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发展,也很关心翠翠等人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边城》的情节,然后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边城》全书。”如此便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在特殊教育学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尾收得好,就更能深刻地表现课堂教学的思想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们心中燃起旺盛的探求火焰,取得“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结束语设计得精妙能产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课毕思不断、言尽意不完的艺术效果。鉴于此,为师者有必要精心设计,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让我们将课堂结束语设计得再成功些、再精彩些吧,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余音绕梁!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也一样,结束语作为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其质量高低却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和完美与否。本人认为,特殊教育学校初中语文课堂结束语有如下几种设计方法。
一、概括总结,深化主旨
特殊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欠缺,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明和总结有可能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概括式结语因其直观性、总结性、概括性和通惯全课性,受到特殊学生的普遍欢迎。因而它也是聋校最常用的一种语文课堂结束方法。概括式结束语一般用于教师引导学生对刚学的教学内容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所作的一种总结,使学生从宏观上对所学知识获得一个明确的认识。
如教学完《我与地坛》一课时,我总结道:“这是一篇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挣扎,也充满了智慧的文章。课文节选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地坛给我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了我生命的感悟,帮我完成了第一次的精神涅槃;而母亲用她无言的爱和默默的注视,帮助我完成了第二次的精神涅槃。母亲和地坛构成了我精神的支点和人生的路标,使我从消极走向振作,从绝望走向了希望。既然不幸的史鐵生能在困境中崛起,那我们同样也可以!”这样的结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的激励,真可谓一箭双雕。
二、承上启下,自然衔接
听先生说书或者知识讲座时,我们常听到“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便是一种承上启下式的结束语。这种结束语虽然有点“老掉牙”,但是屡试不爽,原因是因为它能极大程度地吸引观众、听众继续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在特殊学校初中语文课中,当一篇课文讲授完毕时,教师也可以做承上启下式结语,一方面总结刚学习的课文,做到“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为下一堂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与准备工作。
本人在授完《孔乙己》一课时是这样总结的:“《孔乙己》一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既可笑又可悲的‘读书人’形象,旨在批判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塑造的一人物形象与孔乙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谁?这个人与孔乙己的境遇有什么异同?两者性格有什么异同?两篇课文的主旨是否相同?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这样的结束语使学生既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教学效果,又开启了下一堂课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号召结束,激发情感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聋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特殊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完课文后对学生发出鼓励性的号召,能教会学生向善求真,最终达到育人的效果。
如学完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后,老师可以这样号召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进行了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而美丽的事业吧。又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知识的火花燃烧起来”语文知识竞赛时,可以用这样的结束语:“宇宙有限,知识无涯。知识使人睿智,知识使人丰富,知识使人豁达,知识使人活得更有价值;没有知识就没有个性,没有知识就没有头脑,没有知识就意味着在21世纪中无法生存;知识即锋芒,没有知识的思想是浅薄的思想;知识即创造,没有创造的生活是贫乏的生活,21世纪在呼唤着每一个青少年成为知识海洋中的弄潮儿。”通过这一番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对知识的作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延伸阅读,丰富知识
语文教学的其目的不只是使学生掌握文本知识,更注重让学生懂得语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之使命外,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局限。因此,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先用简洁的话语总结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向课外去挖掘更深入的知识。如此,既让学生完成了课本知识的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一举两得。
如结束了李密的《陈情表》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可以把古人对此的一段评论写下来,以学生阅读作为收束:“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陈情表》以情感人、催人泪下特点的把握,又把其他两篇与之相似的文章介绍给了学生,豐富了他们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又如,教学完《边城(节选)》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发展,也很关心翠翠等人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边城》的情节,然后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边城》全书。”如此便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在特殊教育学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尾收得好,就更能深刻地表现课堂教学的思想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们心中燃起旺盛的探求火焰,取得“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结束语设计得精妙能产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课毕思不断、言尽意不完的艺术效果。鉴于此,为师者有必要精心设计,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让我们将课堂结束语设计得再成功些、再精彩些吧,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