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
探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随着探究方法的改变,它们会不断地更新和修正。因此不能把科学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应当用探究方法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探究实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科学领域的探究,有生活领域的探究,有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等。课堂上探究式教学实际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在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即让学生通过重复或模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二、探究式教学基本过程及其教学功能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是模拟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事情会如此这般地发生?’然后由学生为解答疑问,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形成一般的理智策略,找到‘为什么事物就像现在这种样子’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理智素养和能力。”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保持一致,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探索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1. 引入课题。如:观察生活现象凉拌黄瓜久置后会出现很多水分;萎蔫的菜放入水中会变得坚挺,接着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打孔器取甲、乙、丙三块相同体积和质量的萝卜条,分别放在清水30%的蔗糖溶液和等渗的盐溶液中,过段时间后观察它们体积和质量变化。2.提出问题。如:①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②植物是如何吸水的?③环境溶液的浓度为何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3.搜集有关的资料和事实。由教师展示和介绍渗透模型装置,并着重说明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难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漏斗内蔗糖的浓度怎么高于烧杯内清水的浓度,那么水分会不断进入漏斗吗?为什么?归纳出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4.引导思维,提出假设。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到的资料、事实和要探究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对问题提出猜想、假设。如: 植物细胞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具有发生渗透的条件。5.验证假设。根据正面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出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并让学生在显微镜下亲眼目睹整个过程,此时可进一步提问:①是否一定用30%的蔗糖溶液?能否用10%或50%的蔗糖溶液替代?②如果用动物细胞做该实验,结果如何?6.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包括表征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的活动过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现象,证明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7.整合迁移应用。教师可以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科学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步转化为能力。把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如初步测定植物细胞的浓度,施太多的化肥以后,作物“烧苗”的原因,合理灌溉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意义的构建。
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方向,虽然其本身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且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要广泛开展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想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改进,探究式教学必然可以发挥它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探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随着探究方法的改变,它们会不断地更新和修正。因此不能把科学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应当用探究方法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探究实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科学领域的探究,有生活领域的探究,有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等。课堂上探究式教学实际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在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即让学生通过重复或模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二、探究式教学基本过程及其教学功能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是模拟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事情会如此这般地发生?’然后由学生为解答疑问,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形成一般的理智策略,找到‘为什么事物就像现在这种样子’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理智素养和能力。”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保持一致,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探索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1. 引入课题。如:观察生活现象凉拌黄瓜久置后会出现很多水分;萎蔫的菜放入水中会变得坚挺,接着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打孔器取甲、乙、丙三块相同体积和质量的萝卜条,分别放在清水30%的蔗糖溶液和等渗的盐溶液中,过段时间后观察它们体积和质量变化。2.提出问题。如:①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②植物是如何吸水的?③环境溶液的浓度为何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3.搜集有关的资料和事实。由教师展示和介绍渗透模型装置,并着重说明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难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漏斗内蔗糖的浓度怎么高于烧杯内清水的浓度,那么水分会不断进入漏斗吗?为什么?归纳出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4.引导思维,提出假设。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到的资料、事实和要探究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对问题提出猜想、假设。如: 植物细胞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具有发生渗透的条件。5.验证假设。根据正面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出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并让学生在显微镜下亲眼目睹整个过程,此时可进一步提问:①是否一定用30%的蔗糖溶液?能否用10%或50%的蔗糖溶液替代?②如果用动物细胞做该实验,结果如何?6.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包括表征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的活动过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现象,证明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7.整合迁移应用。教师可以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科学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步转化为能力。把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如初步测定植物细胞的浓度,施太多的化肥以后,作物“烧苗”的原因,合理灌溉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意义的构建。
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方向,虽然其本身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且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要广泛开展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想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改进,探究式教学必然可以发挥它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