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从来都是因爱而生,为爱而往。没有对学生炙热的爱,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对北京市房山区长阳中心小学校长任彩云而言,学生就是她最爱的人,是她甘愿为之付出与奉献的对象,而怎样让学校变得更加美好,能够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永远是她“魂牵梦萦”的头等大事。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任校长,与其一同回顾、展望了学校的过往与未来。
《教育》:任校长,您好。据了解,“爱群教育”主要是由您提出并倡导实施的,那么,是怎样的契机驱动您去寻找这一学校的“文化之根”呢?
任彩云:首先,这与我个人的经历有关。我曾长期身处教学一线,在与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深感做教育必须要有“主心骨”,要有愿景和奔头。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所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家长、学生出现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让学校丢失了教育信心,更影响了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这是缺乏共同的文化引领造成的。于是,我便从挖掘学校的共同价值,即学校文化入手,使学校瞄准愿景,不断前行。到长阳小学之后,为了使长小人能够从思想上、从心底里认可教育的重要性,我坚定了要给学校找到“文化之根”的想法。另外,主要是学校的现实触动了我的内心。长阳小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学校原本的多所完小合为一体,造成了思想的多元,也导致了理念的无法聚拢,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学校能够上下一心,共同进步,我带领工作人员开始了对学校文化的寻根之旅,希望借助学校文化的感召力,形成共同的愿景,进而把师生团结起来,为了相同的目标努力进取。
《教育》:在寻找“文化之根”的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一些难题,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任彩云:困难是肯定存在的,也是正常的。我从到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翻阅了现有的校史资料,希望能从中找到灵感。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史料的保存也不够完整,对学校的历史追溯就比较困难。可这并不能阻挡我的脚步,对于我来说,只要认准了正确的方向,就必定会一直走下去。我通过和同事一起走访当地居民,拜访退休老教师,到档案馆查阅资料等方式,找到了“蛛丝马迹”,发现了上世纪学校创始人张星桥先生的“爱群尚公,修身进取”的办学思想,这让我感到十分的惊喜,仿佛看到了曙光。而找到这八个字之后,我面临着新的困惑:这种办学理念是否适用于今天,是否是科学的,经得起推敲的?于是,我又积极去和一些专家、学者联系,请北京师范大学张东娇教授等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我自己也不断地查找论据,研读教育政策,可谓是几经磨难,最终才确定了我们的“爱群教育”。
《教育》:您可以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爱群教育”的内涵吗?
任彩云:好的。所谓“爱群教育”实质上是受到张星桥先生“爱群尚公,修身进取”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在今天,我们将它解读为“修己爱人,敬业乐群”,“修己”即修炼自己品德修养,“爱人”是尊敬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业”是专心学业,认真学习,“乐群”是热爱集体、乐于合作。“修己爱人,敬业乐群”既是“爱群教育”的内涵,也是学校实施“爱群教育”的支点。另外,“爱群少年”与“博爱教师”也是构成学校“爱群”文化的主体,我们希望培养出具备修己、爱人、敬业、乐群气质的阳光少年,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博学多才、业务精湛、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博学爱生之师,所有这些,都是由“爱群教育”生发的。
《教育》:“爱群教育”确立之后,您又是如何推动它的落实的呢?
任彩云:我清楚地知道,任何理念都不能只是空洞的口号。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静心、专心,不被外在的客观因素所左右。“爱群教育”不是虚幻的,它是立足现实,并可以扎根下来的。自从确立起“爱群教育”以来,我和全校教职工日夜不辍,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以保证其顺利落地。我们从“爱群教育”出发,设计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徽与校歌;利用走廊、楼道等空间张贴“爱群”标语等,带给师生一种直观的体验;我们还积极构建学校办学实践体系,通过仁爱管理、爱群课程、温暖课堂、博爱教师、爱群少年、春风化雨的环境文化、爱群联动共同体七个维度联合推进“爱群教育”的实施。
《教育》:在您介绍的上述工作中,您对哪一项内容比较满意,您今后的工作侧重点會是哪一方面?
任彩云:我认为,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容懈怠,我们都不会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当前,学校各项工作都在进一步的完善过程中。对“爱群课程”的构建,是我比较满意的一项工作。我们现有的“爱群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而形成,是把培养学生成为“修己爱人,敬业乐群”的“爱群少年”作为目标的一种课程,是为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课程。它的表现方式为“1-3-3模型”,“1”——指围绕一个核心,即“培养修己爱人、敬业乐群的爱群少年”的育人目标;“3”——指依据爱群课程的教育学意义,通过三个领域(修己类、敬业类、乐群类)进行课程建设;“3”——指坚持三级课程整体构建,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坚持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还从“爱群校本课程”中打造精品校本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并以道德体验课程为补充,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对“爱群”特色课程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也会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侧重点。
《教育》:在“爱群教育”的实施进程中,学校有了哪些新的变化,又有哪些让您感到欣慰的地方?
任彩云:要说变化,在老师、学生、家长的身上都有所体现。与之前相比,老师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而且逐步确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老师们通过不断的讲课、听课、磨课,大大提升了专业技能,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很多老师跟我反映,称自己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充满了职业幸福感。而“爱群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举例来说:一次课间,我和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要同时下楼,我们当时都在楼梯右侧,而教学楼的楼梯完全可以容得下我们并行,但是,小朋友微笑地跟我说“老师请您先行”,我想要把机会给他,可是他始终不肯。这一小小的事件,让我感受到“爱群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让我看到了我心中所想的“爱群少年”的形象,使我深有感触。而要说最让我欣慰的,应该是人人都在谈“爱群”,人人都在践行“爱群”,“爱群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除了刚才我介绍的师生的变化之外,家长们对学校的支持让我最为动容,我们学校的家长会从不同的渠道为学校的“爱群教育”做宣传,并参与到学校的“爱群教育”实践当中。学校每年的开笔礼,家长会到校和孩子们一起参加,陪同活动全程,和孩子一起书写“人”字。在家长眼里,我们所做的教育是真正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他们愿意和学校一道努力,固化“爱群教育”的成果,能够调动、汇聚家长的力量让我感到特别的欣慰与满足。
《教育》:在学校工作的这4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认为,想要做好一个校长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任彩云:在学校的这4年,对我个人来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在对学校文化的“寻根之旅”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先辈的高尚的教育情怀,更加激发了我心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激励我要尽全力把学校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至于怎样做好一名校长,我也有过深刻的思考。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提出的“我为教育这件大事来”的追求,这与我个人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与民族自立自强的大事,在任何时候都不容轻视。走过二十多年的教育之路,我做过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每个岗位都给我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感悟。在品读刘校长的著作时,她所指出的学校教育的困顿与其中的艰辛,我都感同身受。站在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做好校长必须要有爱心,有责任心,一切从孩子出发,最重要的是要静心,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执着于正确的事情,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教育是忌讳“跟风”的,要守住初心,不能摇摆不定。作为校长,切忌被所谓的“光环”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只要找准了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就要坚持,不为名利所动。而这种坚持也不是要阻断一切外在因子的介入,不是不知变通,放弃创新,而是要对现有的教育理念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校长要想成为学校发展的“领跑者”,还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政策与理论,要能够认清形势,正确分析教育环境,持之以恒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教育》:任校长,您好。据了解,“爱群教育”主要是由您提出并倡导实施的,那么,是怎样的契机驱动您去寻找这一学校的“文化之根”呢?
任彩云:首先,这与我个人的经历有关。我曾长期身处教学一线,在与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深感做教育必须要有“主心骨”,要有愿景和奔头。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所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家长、学生出现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让学校丢失了教育信心,更影响了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这是缺乏共同的文化引领造成的。于是,我便从挖掘学校的共同价值,即学校文化入手,使学校瞄准愿景,不断前行。到长阳小学之后,为了使长小人能够从思想上、从心底里认可教育的重要性,我坚定了要给学校找到“文化之根”的想法。另外,主要是学校的现实触动了我的内心。长阳小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学校原本的多所完小合为一体,造成了思想的多元,也导致了理念的无法聚拢,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学校能够上下一心,共同进步,我带领工作人员开始了对学校文化的寻根之旅,希望借助学校文化的感召力,形成共同的愿景,进而把师生团结起来,为了相同的目标努力进取。
《教育》:在寻找“文化之根”的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一些难题,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任彩云:困难是肯定存在的,也是正常的。我从到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翻阅了现有的校史资料,希望能从中找到灵感。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史料的保存也不够完整,对学校的历史追溯就比较困难。可这并不能阻挡我的脚步,对于我来说,只要认准了正确的方向,就必定会一直走下去。我通过和同事一起走访当地居民,拜访退休老教师,到档案馆查阅资料等方式,找到了“蛛丝马迹”,发现了上世纪学校创始人张星桥先生的“爱群尚公,修身进取”的办学思想,这让我感到十分的惊喜,仿佛看到了曙光。而找到这八个字之后,我面临着新的困惑:这种办学理念是否适用于今天,是否是科学的,经得起推敲的?于是,我又积极去和一些专家、学者联系,请北京师范大学张东娇教授等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我自己也不断地查找论据,研读教育政策,可谓是几经磨难,最终才确定了我们的“爱群教育”。
《教育》:您可以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爱群教育”的内涵吗?
任彩云:好的。所谓“爱群教育”实质上是受到张星桥先生“爱群尚公,修身进取”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在今天,我们将它解读为“修己爱人,敬业乐群”,“修己”即修炼自己品德修养,“爱人”是尊敬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业”是专心学业,认真学习,“乐群”是热爱集体、乐于合作。“修己爱人,敬业乐群”既是“爱群教育”的内涵,也是学校实施“爱群教育”的支点。另外,“爱群少年”与“博爱教师”也是构成学校“爱群”文化的主体,我们希望培养出具备修己、爱人、敬业、乐群气质的阳光少年,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博学多才、业务精湛、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博学爱生之师,所有这些,都是由“爱群教育”生发的。
《教育》:“爱群教育”确立之后,您又是如何推动它的落实的呢?
任彩云:我清楚地知道,任何理念都不能只是空洞的口号。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静心、专心,不被外在的客观因素所左右。“爱群教育”不是虚幻的,它是立足现实,并可以扎根下来的。自从确立起“爱群教育”以来,我和全校教职工日夜不辍,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以保证其顺利落地。我们从“爱群教育”出发,设计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徽与校歌;利用走廊、楼道等空间张贴“爱群”标语等,带给师生一种直观的体验;我们还积极构建学校办学实践体系,通过仁爱管理、爱群课程、温暖课堂、博爱教师、爱群少年、春风化雨的环境文化、爱群联动共同体七个维度联合推进“爱群教育”的实施。
《教育》:在您介绍的上述工作中,您对哪一项内容比较满意,您今后的工作侧重点會是哪一方面?
任彩云:我认为,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容懈怠,我们都不会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当前,学校各项工作都在进一步的完善过程中。对“爱群课程”的构建,是我比较满意的一项工作。我们现有的“爱群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而形成,是把培养学生成为“修己爱人,敬业乐群”的“爱群少年”作为目标的一种课程,是为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课程。它的表现方式为“1-3-3模型”,“1”——指围绕一个核心,即“培养修己爱人、敬业乐群的爱群少年”的育人目标;“3”——指依据爱群课程的教育学意义,通过三个领域(修己类、敬业类、乐群类)进行课程建设;“3”——指坚持三级课程整体构建,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坚持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还从“爱群校本课程”中打造精品校本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并以道德体验课程为补充,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对“爱群”特色课程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也会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侧重点。
《教育》:在“爱群教育”的实施进程中,学校有了哪些新的变化,又有哪些让您感到欣慰的地方?
任彩云:要说变化,在老师、学生、家长的身上都有所体现。与之前相比,老师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而且逐步确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老师们通过不断的讲课、听课、磨课,大大提升了专业技能,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很多老师跟我反映,称自己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充满了职业幸福感。而“爱群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举例来说:一次课间,我和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要同时下楼,我们当时都在楼梯右侧,而教学楼的楼梯完全可以容得下我们并行,但是,小朋友微笑地跟我说“老师请您先行”,我想要把机会给他,可是他始终不肯。这一小小的事件,让我感受到“爱群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让我看到了我心中所想的“爱群少年”的形象,使我深有感触。而要说最让我欣慰的,应该是人人都在谈“爱群”,人人都在践行“爱群”,“爱群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除了刚才我介绍的师生的变化之外,家长们对学校的支持让我最为动容,我们学校的家长会从不同的渠道为学校的“爱群教育”做宣传,并参与到学校的“爱群教育”实践当中。学校每年的开笔礼,家长会到校和孩子们一起参加,陪同活动全程,和孩子一起书写“人”字。在家长眼里,我们所做的教育是真正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他们愿意和学校一道努力,固化“爱群教育”的成果,能够调动、汇聚家长的力量让我感到特别的欣慰与满足。
《教育》:在学校工作的这4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认为,想要做好一个校长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任彩云:在学校的这4年,对我个人来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在对学校文化的“寻根之旅”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先辈的高尚的教育情怀,更加激发了我心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激励我要尽全力把学校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至于怎样做好一名校长,我也有过深刻的思考。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提出的“我为教育这件大事来”的追求,这与我个人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与民族自立自强的大事,在任何时候都不容轻视。走过二十多年的教育之路,我做过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每个岗位都给我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感悟。在品读刘校长的著作时,她所指出的学校教育的困顿与其中的艰辛,我都感同身受。站在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做好校长必须要有爱心,有责任心,一切从孩子出发,最重要的是要静心,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执着于正确的事情,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教育是忌讳“跟风”的,要守住初心,不能摇摆不定。作为校长,切忌被所谓的“光环”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只要找准了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就要坚持,不为名利所动。而这种坚持也不是要阻断一切外在因子的介入,不是不知变通,放弃创新,而是要对现有的教育理念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校长要想成为学校发展的“领跑者”,还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政策与理论,要能够认清形势,正确分析教育环境,持之以恒地为教育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