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外周血HLA-G表达水平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w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gastric cancer, GC)患者外周血调节性单核细胞(CD14HLA-G亚群)和血浆可溶性HLA-G(soluble HLA-G,sHLA-G)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分别选取135例胃癌确诊患者和150例年龄与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80例无胃病史的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胃癌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CD14HLA-G亚群的表达情况及血浆sHLA-G、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糖类抗原CA19-9及CA125进行检测,通过秩和检验分析3组之间表达差异。以慢性胃炎患者和正常献血员为参照,通过ROC曲线分析CD14HLA-G亚群和sHLA-G水平是否为胃癌的有效诊断标志物。

结果

胃癌患者、慢性胃炎患者和正常献血员CD14HLA-G亚群/CD14单核细胞百分率中位数分别为18.6%(12.1%~26.7%)、7.3%(4.2%~11.0%)和4.6%(3.6%~6.3%)。胃癌患者外周血CD14HLA-G亚群/CD14单核细胞显著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和正常献血员(P<0.001)。胃癌患者血浆sHLA-G分泌水平[(100.6±61.3 ) U/ml]显著高于慢性胃炎患者[(59.5±19.9) U/ml]和正常献血员[(45.8±23.3) U/ml](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CD14HLA-G亚群和sHLA-G的诊断价值优于AFP、CEA、CA19-9和CA125。CD14HLA-G亚群的ROC曲线下方面积(AUC)为0.893,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2%,灵敏度达75.8%,特异性达86.7%(P<0.001);sHLA-G水平的AUC为0.720,最佳诊断分界点为85 U/ml,灵敏度达50.5%,特异性达95.9%(P<0.00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的CD14HLA-G亚群、sHLA-G、CA19-9和CA125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子(P<0.05)。

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CD14HLA-G亚群和sHLA-G水平显著增加,且CD14HLA-G亚群和血浆sHLA-G水平可能是胃癌的有效诊断标志物及胃癌发生的危险因子。

其他文献
TRIM5α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免疫因子,能够限制多种逆转录病毒的跨种感染.为研究马的TRIM5α是否具有抗病毒作用,本实验采用RT-PCR技术从马外周血液细胞的总RNA中扩增TRIM5α基
以1-甲基咪唑(1-乙基咪唑、1-丁基咪唑)和4-乙烯基苄氯为原料合成氯盐离子液体,分别与NaBF4和KPF6阴离子交换反应后,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咪唑类聚离子液体,将其用于对溶剂吸附
期刊
在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公布实施的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本文钟对目前高校档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现阶段档案工作实现突破的对策,提出了提升高校档案管理
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Gd掺杂和Gd/N共掺杂纳米TiO_2光催化剂,用XRD、TEM、SEM等手段表征TiO_2光催化剂的形貌组织,用UV-Vis DRS、PL测试其光学性能。研究Gd掺杂量和Gd/N共
充足的资产为高校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是高校稳定与持续发展的保证.资产管理在高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高校资产管理中的一些不
为鉴定2013年初造成山东潍坊某羊场羊群发病的病原,本研究从患病山羊器官中分离到2株致病细菌,对分离的菌株经形态特征、生化试验及致病性试验进行鉴定,并通过分离菌株16S rR
目的探讨CD86嵌合抗体ch1D1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作用及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LE患者B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水平及ch1D1对SLE患者CD4+T细胞活化的影响;利用磁珠法分选出健康志愿者和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B细胞、NK细胞以及CD4+T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利用LDH释放法检测
学校是个“教”与“学”的场所,学校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对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管理是高校人本化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而高校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教学秘书,本
为鉴定一起齐口裂腹鱼突发传染病的病原,本研究从患病濒死鱼中分离到两株致病茵并对其进行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致病性试验以及药敏性检测.结果显示,两分离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