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供学习目标,营造创新氛围
目标导向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生才敢于创新。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课始,教师提示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进行归纳,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圆的面积;2、学习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3、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生根据目标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圆面积怎样计算时,学生就想到用课前剪开的圆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接着让学生操作思考:1、由圆拼成了什么图形?2、拼好后发现什么?通过剪拼,观察发现,由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还发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边操作边观察,思考、讨论,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发现规律,获得了新知,由此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进而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愉悦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营造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
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人。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求新求异的灵感就不会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机会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动脑想想,多动手做一做,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让急于发表不同看法的性格外向的胆大的学生和只在心中做事的性格内向的胆小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甚至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好的课堂环境是靠教师认真营造和设计出来的,教师一个小小的鼓励与安慰会影响学生一辈子,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留给探索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无法代替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探索与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善待不同学生不同的看法,只要学生敢于去想,才会创新,才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教学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6小时行480千米,行了全程的5/8。照这样的速度,还要多少小时到达?”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用剩下的路程除以速度480÷5/8×(1-5/8)÷(480÷6);有的学生用全程的时间减去已行的时间480÷5/8÷(480÷6)-6;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顿时提高了起来,经过思考得出了以下解法:1、6÷5/8×(1-5/8);2、6÷5/8-6;3、(1-5/8)÷5/8×6;4、6×(1-5/8)÷5/8;5、6÷5×3;……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在练习中努力探索,求异创新,不仅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还逐渐懂得思考,敢于和善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使他们深入其境,体会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作为一个主体从事探究,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得以展现,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不必拘泥于常规的教学程序,可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入境,才能生情,这里的“情”是创造之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语言、多媒体、录像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活跃创造思维。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体验成功,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当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时,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并自己的发现写到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时,其他小朋友的激情也被调到起来,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也纷纷跑到讲台前写下自己的发现:“我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我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后可以变成三角形。”整节课在沸腾的气氛中展开,在分析中归纳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效应,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堂组织形式自主化,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操作机会;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只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自主学习精神,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提供学习目标,营造创新氛围
目标导向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生才敢于创新。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课始,教师提示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进行归纳,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圆的面积;2、学习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3、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生根据目标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圆面积怎样计算时,学生就想到用课前剪开的圆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接着让学生操作思考:1、由圆拼成了什么图形?2、拼好后发现什么?通过剪拼,观察发现,由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还发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边操作边观察,思考、讨论,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发现规律,获得了新知,由此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进而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愉悦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营造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
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人。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求新求异的灵感就不会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机会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动脑想想,多动手做一做,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让急于发表不同看法的性格外向的胆大的学生和只在心中做事的性格内向的胆小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甚至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好的课堂环境是靠教师认真营造和设计出来的,教师一个小小的鼓励与安慰会影响学生一辈子,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留给探索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无法代替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探索与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善待不同学生不同的看法,只要学生敢于去想,才会创新,才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教学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6小时行480千米,行了全程的5/8。照这样的速度,还要多少小时到达?”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用剩下的路程除以速度480÷5/8×(1-5/8)÷(480÷6);有的学生用全程的时间减去已行的时间480÷5/8÷(480÷6)-6;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顿时提高了起来,经过思考得出了以下解法:1、6÷5/8×(1-5/8);2、6÷5/8-6;3、(1-5/8)÷5/8×6;4、6×(1-5/8)÷5/8;5、6÷5×3;……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在练习中努力探索,求异创新,不仅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还逐渐懂得思考,敢于和善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使他们深入其境,体会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作为一个主体从事探究,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得以展现,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不必拘泥于常规的教学程序,可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入境,才能生情,这里的“情”是创造之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语言、多媒体、录像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活跃创造思维。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体验成功,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当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时,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并自己的发现写到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时,其他小朋友的激情也被调到起来,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也纷纷跑到讲台前写下自己的发现:“我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我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后可以变成三角形。”整节课在沸腾的气氛中展开,在分析中归纳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效应,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堂组织形式自主化,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操作机会;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只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自主学习精神,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