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6日至19日,我国主产区的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扬,平均每吨涨幅达40~80元!伴随的是玉米、稻谷、大豆和棉花等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扬,这也是农产品价格6年以来的首次普遍上涨。继而,便是所有人都被这次全面快速的涨价镇住了,有人甚至担心“通货膨胀就要来了”。
动了神经之弦
农产品就像是一根经济的神经之弦,一旦拨动余音不绝。此次“带头”涨价的主要是粮食、食用油等,一些超市5升桶装大豆色拉油均价从10月14日的36元,涨到了10月21日的41.5元,每桶上涨5.5元;随后肉、蛋、豆腐等副食品价格也有所上升,鸡蛋由每斤2.6元涨至2.8元左右,猪肉由每斤5.5元至6元涨至7元左右,散装米的价格每斤上涨0.3元左右,豆腐每斤上涨0.2元左右。
粮油及副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饲料、肉类等制成品价格的上涨,是由粮食的涨价直接带动的。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农产品价格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出现大面积上涨,是我国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
北京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卢峰教授认为,今年粮油价格上涨有直接诱因,如粮食减产、国内小麦等库存逐年减少、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扬等,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直接原因。我国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动和供求关系转变,是近年来粮食生产状况的必然结果。各地普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粮食生产出现萎缩。
据农业部门统计,2002至2003年度预计全国仅小麦面积就比上年减少7.5%,这是小麦面积连续第6年下降。受此影响,预计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减少4.5%,为1999年以来小麦产量最低年。各地大办开发区乱占耕地,上报数字全国占用良田5400亩,实际情况远远超出这个数字,从而加剧了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库存下降较快,全国一年减少300亿公斤库存。这些因素导致国内粮食总产量连年下滑,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可能跌破4500亿公斤。
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去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粮食大幅减产,小麦价格暴涨。今年欧洲粮食严重减产。最近世界粮农组织再次调低世界粮食库存,宣布今年再创历史新低。
据美国农业部9月份供需报告显示,预计2003至200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5.4704亿吨,比上月预计数减少了231万吨;期末库存为1.2901亿吨,减少了155万吨,比上年度预计数少3363万吨。专家指出,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产生影响。
只是温和上涨?
尽管目前粮油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依然持续增长,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的定期“会诊”结果表明,全国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态势并没有改变,所以农产品价格不会上升很快。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专家韩一军表示:“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大部分农产品没有供不应求的情况,有的还是供大于求;价格突然爆发式上涨,肯定是短期行为。”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价格专家王学庆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农产品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肯定是涨,但决不会涨到这么大的幅度。
权威人士认为,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1月农产品物价上涨幅度可能低于10月,因为此次价格上涨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而市场因素也会平抑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李永强说,2003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是温和上涨,现在也是这个走势。李永强认为,这次粮油及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是近4年来农业战略结构调整的积极结果,也是期盼已久的事。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处专家李科表示,近几年粮食产量下降比较多,最近3~4年低于国内消费总量,而且进口又比较少,国家粮食库存量在下降,供求关系处于量变过程中,累计程度已经很深。近期,食用油的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最终推动国内大豆、豆油价格涨价和养殖饲料业的生产涨价,带动玉米等粮食上涨。
两大成因导致短缺:一是粮食生产周期。根据过去经验,粮食生产周期为4、5年,大体表现为两欠一平一丰收,这可称为小周期。在1995年后,经过连续几年的粮食丰收,供给相对过剩,库存增加,并不是否定生产周期,只不过是把周期拉长,下一个时期应是进入欠收期。另外,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大周期。建国50多年,粮食生产经历了短缺-紧张平衡-平衡有余几个阶段,根据市场信号及周期变化规律,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阶段将进入新的短缺期。两个周期在短缺阶段交叉,可能会加剧短缺程度或短缺到来的时间。
二是粮食供给能力受抑制。影响的因素包括:种植结构调整,耕地面积的占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递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品种品质较差及税费负担较重影响种粮积极性。据了解,我国的粮食产地面积曾经高达15亿亩,目前已经下降到14亿亩,而各地大办开发区等乱占耕地的事情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粮食产量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的粮食需求水平却呈刚性增长。目前粮食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市场发育度不高的问题,因此构建现代化的粮食市场体系框架成为当务之急。“
引发通货膨胀?
中国的物价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下跌的局面,但最近却出现逆转的势头,通货膨胀正成为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在今年前9个月,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0.7%,许多经济学家预计,明年的CPI增幅将突破1%。比起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近25%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其他国家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这个幅度并不算大。但这是中国199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物价显著上升的趋势,快速增长的经济使国内需求达到了近10年来的高峰。
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各行业加大投资刺激了市场对钢铁、水泥、橡胶等原材料的需求;刚刚出现的农业供应瓶颈则抬高了谷物等农产品的价格。
袁刚明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为止,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迄今为止,这些基础项目投资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中占42%,而9月份银行信贷也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3%。基础项目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激增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热的担忧,中国央行因此正展开新一轮讨论,以考虑是否通过上调利率来为经济降温。
尽管如此,中国新一届领导似乎认为通货膨胀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件坏事。袁刚明说,中国政府现在愿意接受每年2%至3%的通货膨胀幅度。
一些外国公司表示,他们从中看到了提高产品价格的良机。经济学家表示,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经济体系要想完全消化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更长的时间,有时甚至要一年半的时间。如此推算,目前的通货膨胀数据实际上反映的是2002年年初的物价上涨压力。
不仅如此,中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可能超出政府的预期水平。虽然电视机和移动电话等制成品的价格仍在下降,但医疗、教育等服务行业的价格则迅速上涨。现在,连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价格也开始不断攀升。
动了神经之弦
农产品就像是一根经济的神经之弦,一旦拨动余音不绝。此次“带头”涨价的主要是粮食、食用油等,一些超市5升桶装大豆色拉油均价从10月14日的36元,涨到了10月21日的41.5元,每桶上涨5.5元;随后肉、蛋、豆腐等副食品价格也有所上升,鸡蛋由每斤2.6元涨至2.8元左右,猪肉由每斤5.5元至6元涨至7元左右,散装米的价格每斤上涨0.3元左右,豆腐每斤上涨0.2元左右。
粮油及副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饲料、肉类等制成品价格的上涨,是由粮食的涨价直接带动的。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农产品价格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出现大面积上涨,是我国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
北京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卢峰教授认为,今年粮油价格上涨有直接诱因,如粮食减产、国内小麦等库存逐年减少、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扬等,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直接原因。我国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动和供求关系转变,是近年来粮食生产状况的必然结果。各地普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粮食生产出现萎缩。
据农业部门统计,2002至2003年度预计全国仅小麦面积就比上年减少7.5%,这是小麦面积连续第6年下降。受此影响,预计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减少4.5%,为1999年以来小麦产量最低年。各地大办开发区乱占耕地,上报数字全国占用良田5400亩,实际情况远远超出这个数字,从而加剧了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库存下降较快,全国一年减少300亿公斤库存。这些因素导致国内粮食总产量连年下滑,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可能跌破4500亿公斤。
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去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粮食大幅减产,小麦价格暴涨。今年欧洲粮食严重减产。最近世界粮农组织再次调低世界粮食库存,宣布今年再创历史新低。
据美国农业部9月份供需报告显示,预计2003至200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5.4704亿吨,比上月预计数减少了231万吨;期末库存为1.2901亿吨,减少了155万吨,比上年度预计数少3363万吨。专家指出,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产生影响。
只是温和上涨?
尽管目前粮油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依然持续增长,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的定期“会诊”结果表明,全国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态势并没有改变,所以农产品价格不会上升很快。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专家韩一军表示:“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大部分农产品没有供不应求的情况,有的还是供大于求;价格突然爆发式上涨,肯定是短期行为。”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价格专家王学庆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农产品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肯定是涨,但决不会涨到这么大的幅度。
权威人士认为,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1月农产品物价上涨幅度可能低于10月,因为此次价格上涨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而市场因素也会平抑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李永强说,2003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是温和上涨,现在也是这个走势。李永强认为,这次粮油及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是近4年来农业战略结构调整的积极结果,也是期盼已久的事。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处专家李科表示,近几年粮食产量下降比较多,最近3~4年低于国内消费总量,而且进口又比较少,国家粮食库存量在下降,供求关系处于量变过程中,累计程度已经很深。近期,食用油的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最终推动国内大豆、豆油价格涨价和养殖饲料业的生产涨价,带动玉米等粮食上涨。
两大成因导致短缺:一是粮食生产周期。根据过去经验,粮食生产周期为4、5年,大体表现为两欠一平一丰收,这可称为小周期。在1995年后,经过连续几年的粮食丰收,供给相对过剩,库存增加,并不是否定生产周期,只不过是把周期拉长,下一个时期应是进入欠收期。另外,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大周期。建国50多年,粮食生产经历了短缺-紧张平衡-平衡有余几个阶段,根据市场信号及周期变化规律,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阶段将进入新的短缺期。两个周期在短缺阶段交叉,可能会加剧短缺程度或短缺到来的时间。
二是粮食供给能力受抑制。影响的因素包括:种植结构调整,耕地面积的占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递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品种品质较差及税费负担较重影响种粮积极性。据了解,我国的粮食产地面积曾经高达15亿亩,目前已经下降到14亿亩,而各地大办开发区等乱占耕地的事情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粮食产量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的粮食需求水平却呈刚性增长。目前粮食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市场发育度不高的问题,因此构建现代化的粮食市场体系框架成为当务之急。“
引发通货膨胀?
中国的物价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下跌的局面,但最近却出现逆转的势头,通货膨胀正成为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在今年前9个月,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0.7%,许多经济学家预计,明年的CPI增幅将突破1%。比起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近25%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其他国家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这个幅度并不算大。但这是中国199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物价显著上升的趋势,快速增长的经济使国内需求达到了近10年来的高峰。
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各行业加大投资刺激了市场对钢铁、水泥、橡胶等原材料的需求;刚刚出现的农业供应瓶颈则抬高了谷物等农产品的价格。
袁刚明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为止,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迄今为止,这些基础项目投资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中占42%,而9月份银行信贷也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3%。基础项目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激增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热的担忧,中国央行因此正展开新一轮讨论,以考虑是否通过上调利率来为经济降温。
尽管如此,中国新一届领导似乎认为通货膨胀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件坏事。袁刚明说,中国政府现在愿意接受每年2%至3%的通货膨胀幅度。
一些外国公司表示,他们从中看到了提高产品价格的良机。经济学家表示,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经济体系要想完全消化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更长的时间,有时甚至要一年半的时间。如此推算,目前的通货膨胀数据实际上反映的是2002年年初的物价上涨压力。
不仅如此,中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可能超出政府的预期水平。虽然电视机和移动电话等制成品的价格仍在下降,但医疗、教育等服务行业的价格则迅速上涨。现在,连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价格也开始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