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照门”:媒介对“偶像”的建构与摧毁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ch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月27日,网上爆出香港当红艺人陈冠希与阿娇(钟欣桐)的床照,惹得网民普遍关注,“艳照门”事件拉开序幕。此后,不断有新的“艳照”出现,数量高达1300多张,陆续牵涉出张柏芝、陈文媛、陈思慧、颜颖思等14个知名女艺人,有人称该事件不折不扣地成为“鼠年的一场鼠疫”。2月21日,照片男主角陈冠希召开记者发布会向受害人道歉,并宣布永久退出香港娱乐圈。而深陷此事的女主角们的生活也受到影响。事发至今,事情虽然还没有最终结束,但从各媒体及网站的文章看,很多人已由最初的“好奇”、“窥私”、“愤怒”等情感喧嚣转向相对平静的理性反思,人们从明星的道德操守、隐私权、法律问责、受众的媒介素养等多个层面展开讨论。而本文则以“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广大青少年能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与偶像观念。
  
  明星偶像化——大众媒介时代不可回避的现实
  
  谁是我们的偶像?是孔子?苏东坡?林则徐?鲁迅?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还是陈景润?……尽管传统偶像仍被父辈们不断提起,但他们对当今青年人的影响已日渐削弱。据最近一次针对浙江青少年的以“大众媒介对偶像崇拜的影响”为主题的研究结果显示:超过80%的青少年选择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首选,远远高于政治人物和其他杰出人物。①而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昆明等地2710名大学生及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的调查也显示: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及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②
  显然,传统时代的偶像已被今天的明星偶像边缘化。在大众媒介无所不在的包围与浸润下,活跃在荧屏的娱乐明星,毅然挤进偶像舞台的中心,成为大众狂欢与崇拜的对象,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他们对明星偶像趋之若鹜:偶像办演唱会,他们千里迢迢一睹风采;偶像签名售书,他们排着长队等待签名与合影。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认同他人言行及其自身价值的过程,其核心在于个人情感和自我认知需要的满足。然而,当今青少年对于明星的崇拜,往往停留在浅表性欣赏的感性层面,选择的都是一些外形趋于完美的年轻偶像派明星。这种崇拜并没有经过理性的认知与分析,充满了感性的激情与盲动,很容易产生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即当我们看到某人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点时,就觉得他各方面都很突出,处处可爱。③正是这种“晕轮效应”,让广大青少年轻易地认为,他们心中的明星偶像,不但歌唱得好、戏演得好,在做人上、道德上,理应也是值得效仿的楷模。因此,当类似陈冠希“艳照门”这样的明星丑闻出现后,首先是他们的崇拜者——广大的青少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这与他们原本所信奉的东西相去甚远,他们在感情上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
  
  以明星为卖点——媒介对“偶像”的积极建构
  
  此次“艳照门”事件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就在于“艳照”主角多是香港一线当红明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超乎寻常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无数“粉丝”而言,他们的偶像是近乎完美的。然而,是谁塑造了这些明星?又是谁让这些明星成为近乎完美的偶像,使其拥有无数的崇拜者?——媒体!媒体不仅参与了明星的推广与传播,也积极参与了明星的“生产”与“制造”,不断地、或隐或现地宣扬“偶像崇拜”的价值观,以此来吸引眼球,引无数受众纷纷加入追星大军。
  不惜版面与时间,让你认识他。在大众传媒的消费时代,不论是“真闻”、“假闻”、“绯闻”,只要是“星闻”,就能够轻易地吸引眼球,提高发行量、收视率与点击率。以明星为卖点,无疑成为大众传媒最讨巧的一种内容选择。报道的范围,从明星最近所参演的角色、新发行的唱片、新参与的慈善活动等职业动态,延伸到明星的私人生活领域,比如恋情、家庭生活、衣着服饰、个人爱好、交友习惯等,就连明星今天去逛了哪条街、剪了一个什么样的头发、戴了一个什么样的眼镜、用什么牌子的香水等无谓琐事,也成了媒体竞相追逐的“新闻大餐”。不知不觉中,受众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喂养”,而很多明星为了不被媒体冷落遗弃,甚至不惜主动“制造新闻”,增加上报率、出镜率,以维持并提升自己的人气。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正是不断利用它的“议程设置”与“授予地位”功能,与明星合谋,让不知名的艺人渐渐知名,让已知名的艺人更加知名,成为当红明星。
  精心包装并不断强化明星的符号价值,让你崇拜他。让你认识他,把一些艺人推到明星前台,只是媒体建构偶像崇拜的浅表层面。为了眼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媒体还通过各种宣传报道精心包装并不断强化明星的符号价值,让你崇拜他。实际上,各经纪公司都在竭力挖掘受众的整体性时代需求,对明星进行精心打造与包装,以迎合这种需求,使明星成为媒介消费者心中追逐与崇拜的偶像。而包装后的“成品”,被媒体不断重复与放大,一步步获得受众的认同与喜爱。
  当然,并不是每一家媒体都刻意地包装与强化明星的符号价值,但这是市场经济下大众传媒无法避免的商品化逻辑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媒体之所以有意无意地精心包装并不断强化明星的符号化价值,是因为大众媒介时代的传媒是把偶像当作商品来生产的。④明星已成为商品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部分,大众传媒生产、制造、传播偶像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收视率、收听率,进而获得广告收益。而偶像生产最大的玄机就在于对明星进行“符合受众心理期待”的符号化包装。表面上,粉丝们追逐与崇拜的是明星,但实际上,他们追逐与崇拜的是明星身上所赋予的符号价值。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大众传媒视野中的明星偶像,无论是出席记者发布会、颁奖典礼还是开演唱会,总是以精致的妆容、光鲜的衣着、昂贵的配饰及众多粉丝的前呼后拥下闪亮登场,风光无限。他们身上所蕴涵的时尚、前卫、现代、酷、奢侈等符号化意义不正与当今青少年追求个性、时尚、另类、物质崇拜及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无限向往的心理相吻合吗?更何况明星们动辄就有几十万元的出场费、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巨额广告费,在媒体不断地渲染下,怎能不成为深受物质主义浸染的青少年追逐的对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媒体对“偶像”的无情摧毁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让明星大放异彩的是媒体!让偶像崇拜蔚然成风的是媒体!同样,借偶然事件将偶像推到道德谴责的风口浪尖,无情摧毁偶像崇拜的还是媒体!媒体的力量何其凶猛!可以让一个人被万人崇拜,也可以致人于死地。或许,摧毁几个偶像,并不是媒体的目的,媒体不过是想多赚点眼球。但是当第一个媒体开始报道后,随着其他媒体的陆续跟进,这股浪潮似乎已难以止步,于是事态日益恶化,随着偶像的坍塌,偶像崇拜也被无情摧毁。
  过度关注,使明星丑闻家喻户晓,偶像旗帜幡然倒地。从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看,“艳照门”事件,具备“显著性”,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但如果过度关注,则会适得其反。事件本身是明星的私人生活,它并不直接牵涉公众利益,真相的挖掘也未必能促进社会的真善美。过度炒作,无论对明星本人,还是广大受众,都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同时,也让媒体自身背上了“幸灾乐祸、无情杀手”的骂名。
  然而,此次“艳照门”事件影响范围如此之广,恰恰是因为媒体的“过度关注”。虽然最早刊载照片的是网络,但如果不是传统媒体的持续介入,“艳照门”事件不至于在短短几天内就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社会话题。就在第一张照片惊现网络的第二天,香港颇有影响的《苹果日报》、《太阳日报》等报纸,就纷纷在头版以大幅版面刊登照片,只在艺人敏感部位打上马赛克,视觉上非常刺激。此后,“艳照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占据报纸头条,各大媒体不惜以显著位置刊发相关报道及图片,为读者进行“细致的解释”和“热情的引导”。类似《“艳照门”新增女星特征》的报道层出不穷,而各大网站则推出专题,事无巨细地追踪事件的最新进展,按照时间顺序画出人物关系图。为挖掘猛料,还在各种场合对当事人穷追不舍。
  以倾向性、挑逗性报道不断误导受众,煽动负面社会情绪。此次“艳照门”事件中,媒体的报道一开始就缺乏理性、有失公允,充满了倾向性、猎奇性报道,恶意挑逗受众的窥私欲望,并误导受众对事实的判断。首先是在用词的选择上,就暴露了很多媒体对此事的倾向性。比如香港媒体大多选用“淫照”一词来定性此事,“淫照”与“艳照”、“床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倾向性已不言自明,由此我们也可看出香港媒体对此事的初步态度。另外,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上、意见的表达上,媒体的倾向性、挑逗性也非常明显。比如事件刚一发生,就有媒体刊发了诸如“盘点坏小子陈冠希的十大绯闻女友”、“陈冠希一贯言行出位”等具有鲜明倾向性的报道,并配发大量相关图片,毫不吝啬地进行细节渲染,竭力强化当事明星的“道德堕落”与“淫秽”形象,进一步煽动社会的负面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媒体应有的文化品位,也看不到媒体应有的理性引导。实际上,“艳照门”事件发生后,媒体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对受众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帮助广大受众树立正确的偶像观,避免偶像崇拜的“晕轮效应”,并尊重个人隐私,而不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反思
  
  “艳照门”事件的帷幕还没有最终拉上,但从此事各方面的表现来看,有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是“偶像观念”需要被重塑。正如香港一位学者所言:“艳照门”事件的发生,彻底打破了偶像崇拜的畸形神话,香港人已经到了告别偶像,寻找榜样的时候。明星虽然被媒体包装打造成“偶像”,但他们也是普通人,并不一定是道德楷模,我们可以喜欢某位明星的表演,可以钦佩他们对艺术的敬业精神,但没有必要过多地把他们当成“偶像”来崇拜。其次,是明星的自律。明星由于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已然成为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不可能不对公众产生影响,所以,明星应该比普通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操守。同时,因为他们已经从“公众人物”的身份上获得了高额的代言、广告、演出费等个人收益,所以也理应承担“公众人物”相应的社会责任。生活上的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再次,是媒体的自律。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广告利润等,是商业化大潮下媒体不可回避的经济选择,但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样不能回避其社会责任。从成熟商业媒体的发展模式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3%的严肃媒体发行量并不及一些大众化煽情报纸,但这3%的严肃媒体却占据了美国40%的广告份额。可见,注意力不等于影响力。从媒体的长远发展来看,真正做大的媒体必定是有影响力的媒体,而有影响力的媒体,必定是自律的、理性的、负责的。
  
  注释:
  ①章洁、方建移:《从偏执追星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浙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调查》,《当代传播》,2007(5)。
  ②③吴长青:《追星与偶像崇拜》,《中学语文教学》,2004(9)。
  ④赵华、曹青:《青年偶像崇拜的媒介批判》,《新闻窗》,2007(4)。
  (作者为广州体育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迫于高考压力的高中阶段大多数历史课堂充斥着“满堂灌”的味道,在教师占主导只重知识能力的课上并无太多教学创新,课堂导入在整节历史课中也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然而,就一堂
[摘 要] 我国高校教育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而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而社会也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由于我国每年就业形势都相当严峻,大量的毕业生因不充足的就业机会而找不到工作,那么创业就成为一些毕业生的选择。高校教育体系内部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倡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从而获得成功。通过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背景的研究,来探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 键 词] 创业;人才培养
[摘 要]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政治关系略为紧张,市场变化莫测,而近年来兴起的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却广受关注,不仅国家,社会人士对此大力推广,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相当支持。从学生受到的教育到国家的针对性扶持政策,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大学生创业的过程造成重要的改变。就此话题,对当今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创业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并相应提出解决方法,让大学生创业在国内拥有更长远健康的发展。  [关 键
[摘 要]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发展对于未来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将会有重大的意义。简单阐述了该教育机制的主要内涵以及对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重要的发展意义。从现阶段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发展“校企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西方媒介跨媒体、跨地区、多元化经营进行得如火如荼,甚至在跨国界经营上也有成功的实践经验,而中国对跨界经营在近年来才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并且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上也是从试点开始,边走边看,走上一条渐进式扩张之路。中国媒介产业是有其特殊性的,首先表现在中国媒介被赋予了喉舌功能,在考虑盈利的同时还要考虑产生的社会效应。但2003年新京报的创立和2004年第一财经的跨媒体、跨地区经营活动的展开,预示着中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我们制定目标时应遵循统一与目标分层相结合、教师自制目标与师生共同制定目标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既有基本目标,又有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和超纲目标,更为一部分学生降低目标,使其目标分层达标。如笔者执教《白杨礼赞》时,制定的目标是:(1) 通读全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3)理解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4)能运用
[摘 要]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培养更快更强适应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我们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长期的研究,实践证明,单纯的“现代学徒制”或“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其弊端,以专业工作室为依托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是目前最可行的教学模式。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鲜明特色和效果更加明显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整体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其重要的优势所在,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突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重重包围,破解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探讨的重点。从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背景进行分析,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
作为应用学科,新闻学的形成和发展走过了由术入学的路径,经过了漫长的从师徒相传的技艺传授到以史立论的学术积累过程。在不到100年的时间中,新闻学的发展从最初政治新闻学的传统,逐渐呈现出向学术新闻学发展演变的趋势。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学者和专家聚焦于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新闻学的一些重要理论研究中多有建树,在新闻学的诸多领域中大胆开拓,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笔者针对新闻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作了如下的
英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并努力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掌握,以便为未将来的发展创造机会。然而,目前大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