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望新闻学最早是由《今日美国》的创办人、世界传媒大鳄艾伦·纽哈斯于1983年正式提出并倡导的,具体含义是:“精确而不悲观,详细而不消极地报道所有的新闻”,“积极处理新闻”等,为《今日美国》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美国影响很大。传播到中国以来,由于其浓厚的人文关怀、《今日美国》在其编辑方针指导下的成功,以及纽哈斯那本惊世骇俗的自传《一个狗娘养的自白》,使得“希望新闻学”广为人知。
不过,相比起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国内学者对“希望新闻学”的研究相对冷门。笔者分别用“希望新闻学”“艾伦·纽哈斯”及“今日美国”三个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精确搜索,一共查到论文34篇,其中直接论述“希望新闻学”的论文仅有20篇,涉及的时间段为1998年到2010年,主要集中在2005年、2006年。发表的期刊主要有《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传媒观察》《青年记者》《新闻传播》《新闻前哨》等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以下结合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对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有一些新的见解。
一 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脉络
从论文分布看,从1998年到2010年,对“希望新闻学”的研究论文数量经历了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研究内容也由边缘分析转向全面、集中分析,再回归边缘分析。2005年、2006年是研究的高潮时期,从2007年开始,论文数量有所下降,学界的研究逐渐减弱,开始重复2005年之前的研究状态,即仅在提到国内新闻报道误区时有所引述。
(一) 1998年-2004年:希望新闻学的引进介绍时期
国内研究者一开始对“希望新闻学”并未给予太多的注意,大都集中在研究已取得成功的《今日美国》上。1999年周莉对纽哈斯创办的《今日美国》的版面编排、图片革新等作出分析的同时,较多地提到了该报奉行的“希望新闻学”的哲学内涵,这也是国内学者第一次对该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之后的一些论文大多点到为止,比如2003年胡航、解航的文章详细分析了《今日美国》成功的原因,提到了美国新闻界的绝望新闻学,但对“希望新闻学”只字未提。2004年樊永强、何芳芳在分析美国四大报纸的虐俘报道时,提到《今日美国》坚守了新闻专业主义规则,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因为奉行“希望新闻学”原则而显示出浓厚的温和色彩。而2004年李伟娜的论文则是国内希望新闻学研究进入专注阶段的开始。作者认为《今日美国》的标题观颠覆了“失望法则”的推销观念,建立了“希望新闻”的指导哲学,对“希望哲学”对报纸成功的意义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二) 2005年-2006年:希望新闻学研究的中国化探索
随着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许多社会上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新闻笔触越来越灰暗,对受众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不少学界和业界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对策问题。这样,对希望新闻学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高峰。
如果说之前关于希望新闻学的论述还仅停留在引述上,即介绍纽哈斯提出希望新闻学的背景、内涵及其对《今日美国》的作用上,那么从2005年开始,国内对它的研究则集中在该理念适不适合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上,试图实现其中国化。
2005年《新闻记者》第8期发表了罗建华的文章《学学“希望新闻学”》,文章从肯定和借鉴的角度对“希望新闻学”进行了分析。文章发表后,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小范围讨沧。讨论主要集中在《岭南新闻探索》和《新闻记者》两个刊物上:《岭南新闻探索》在2005年第5期转载了罗建华的文章,并在该刊第6期以《“希望新闻学”值得提倡吗?》为题,刊发了一组讨论文章。《新闻记者》在2006年第2期以《“希望新闻学:是耶?非耶?》为题摘要编发了这组讨论文章,从而使2005年、2006年成为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的高潮时期,也丰富了我国对于新闻定义方面的理论探讨。在这场讨论中,研究的话题基本上围绕三个方面:好与不好、要与不要、在我国如何实现。特别是最后一个方面,抛开了中西新闻价值观的争议,更实际地进入了操作层面,非常有建设性。
多数研究者对希望新闻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它在我国有很强的适用性。但也有不认同者,宋志标即是唯一一位提出反对意见的。他的文章使得这场讨论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研究状态,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西方的这一新闻理念。
(三) 2007年至今:希望新闻学逐渐淡出研究者的视野
2005年、2006年的研究高潮之后,学界的相关研究基本停滞不前,至今只有三篇文章中涉及希望新闻学,但仅是提到我国新闻界一些不良现象时稍加引述,内容也多是对之前论文观点的简单重复。
二 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对希望新闻学理念的分析
1.提出背景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国内最早提到“希望新闻学”一词的是李希光,他在1998年对纽哈斯的一篇采访中虽没有论述其具体内涵,但对该理念提出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美国的一些大报把争夺普利策新闻奖而不是争夺新闻当作他们奋斗的目标,甚至有报纸公开宣称“好新闻不是新闻”。但是,大部分获普利策奖的作品都是负面新闻或悲惨新闻。这种玩世不恭的新闻作风,已散射到美国乃至世界各地。
同时,记者认为自己的使命是起诉与证明有罪,而不是告知与教育,因此,“妖魔化”成为写作守则,批评太多。尤其是水门事件之后,揭露调查性报道更是狂飙突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纽哈斯提出了“希望新闻学”。尽管批评的声音不断,但由于它扭转了美国新闻业的重要缺陷,所以被人们反复提起。
2.内涵解读
平衡公正:按照希望新闻学的理念,媒体有义务去防止新闻报道的片面性。纽哈斯提出:“公众不喜欢我们支配他们,他们需要我们提供信息和不同意见。公众需要媒体平衡地去报道不同的观点。报纸的义务是发表所有的新闻。”…周莉认为,希望新闻学也讲究“客观公正”“新闻平衡”,但与传统认识不同,它的平衡更强调“好坏新闻搭配”,阴暗面报道不可太多。它的“公正”常和少“批评指责”相联系。
许多人对希望新闻学有误解,报刊批评家把它翻译成不报道硬新闻,只写垒球之类的故事。实际上,报纸应该再现我们生活所有的方面,要讲述一个平衡的故事,包括做硬新闻,暴露问题,继续追逐坏人等。据说,许多美国官员因《今日美国》专栏作者的揭露而辞职。
积极处理新闻:纽哈斯曾说:“我不是倡导只报道喜事的人。我倡导正面报道。”《今日美国》最初几年,关于谋杀、人质、残害儿童的新闻一般不登在头版。头版软新闻的比重较大,倡导 光明和积极的调子。…《今日美国》这些大量的报道积极的正面的快乐的新闻,虽然违背了美国新闻界的“常规天理”,但适应了大多数受众的渴望正面轻松、光明快乐的新闻信息的需求,很受读者欢迎。川
拒绝作出判断:希望新闻学认为,教育人民最好的办法是给他们解决问题必需的信息和技巧,而不要向他们指出一个可以告诉他们思考什么以及解决什么问题的权威。支庭荣的文中提到:“它相信如果给人们以事实,如果他们能在所处的环境中识别真正的形势,如果让他们听到多种观点,他们将能获得有用的真理。”因此,新鲜的希望新闻学喜忧皆报,让读者读后对事物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自己决定什么值得他们关注。
(二) 希望新闻学对我国新闻报道的意义
1.正面意义
多数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希望新闻学”的理念,从而解决目前我国新闻报道当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列举了我国新闻界存在的一些使受众产生失望、绝望情绪的现象:如新闻界夸大负面报道的卖点作用,报纸上不时有血腥弥漫,媒体在净化社会、关爱人生等方面缺位。再比如问题新闻报道中存在的绝望新闻倾向:情绪宣泄式的揭丑新闻,巳成死结的循环新闻,缺乏人文关怀的无人新闻等。
同时也有学者深入分析了希望新闻学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崽义:目前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资源上是有限的,更多地依赖于社会认同、社会调适、心理调适等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协调,而这些都离不开处于枢纽地位的媒体。因此,我们需要媒体坚持希望新闻理论,建立和谐的传媒,从而给受众传达一个全面的社会图景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2.反面意义
在众人热赞希望新闻学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宋志标认为,希望新闻学是一个假命题:它混淆了很多新闻学的专业术语,如新闻专业主义、负面报道、报道的平衡等。“这种近似于高调宣传的‘希望新闻学’违反了新闻规律”,“可能会对新闻的真实原则以及真正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造成莫大的损害”。
(三) “希望新闻学”与我国新闻报道方针的比较
在阐述希望新闻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学者将其与我国新闻报道的方针并列比较,虽然比较大多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为我们明确二者关系奠定了一些基础。
1.我国新闻报道方针境界更高、历史更悠久
我国的大众报纸,一直遵循以正面报道为主,团结、鼓劲的方针,这与“希望新闻学”相比,又是一重更高的境界。因此罗建华认为,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原则的中国传媒,应比外国同行更信奉“希望新闻学”。
2.希望新闻学是一种更先进的新闻理论
希望新闻学理论在我国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但很早就有传统,比如我国的新闻学理论中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不过,由于问题新闻往往比较敏感,在报道中“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刘远军提到,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新闻理论加以指导:这就是希望新闻学。
3.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媒体并没有倾向报道负面题材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直以来我们在坚持希望新闻学。同时,希望新闻学是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延伸。而我国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思想也是与人文关怀精神一脉相承的。
(四) 如何实践希望新闻学
对“希望新闻学”的探讨不应简单停留在“要和不要,好和不好”的价值判断层面,而应从操作出发,更关注其能否实现和怎样实现的问题。
1.在新闻报道的每一个环节里寻找希望
希望应该先从广泛地被关注做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件发生时要尽可能杜绝对人或机构的表面批评和指责,提倡记者和编辑对相关的社会背景进行更深刻的调查。”要透过事件表面,深入探询更多问题,从而找到一些更有建设性的指引,促进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化。
2.平衡媒体责任和社会良知
以灾难性报道为例,具备人文关怀的媒体会放弃那些触目惊心的卖点,而将报道力度放在寻找事故原因、全力实施营救、妥善处理后事等方面。这样处理显示了对人的尊重,让人们从悲情中看到希望,进而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同时,要更多更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监督的职能,不能搞绝望新闻报道,也不能一味地粉饰和颂扬,要坚持自己的报道方向。
3.以事实为依据,全面报道
希望新闻学不只是一种编辑技巧,更是一种新闻理念。在兼顾社会效果的同时,更要如实报道新闻事件,一切以事实决定新闻的价值。郜国欣认为,“坚持报道希望,更要兼顾报道失望”。要有全局眼光,为受众构建全面真实的拟态环境。
4.提出问题,更要解决问题
新闻报道的核心不仅是抛出问题、宣泄情感,更在于研究和解决问题。新闻传媒是充当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而不是让受众意志消沉,成为社会的“麻醉剂”。
三
目前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 占有的资料太少,事例陈旧,循环使用现象严重
从1999年第一篇详细论述“希望新闻学”的论文开始,直到2004年的论文,重复的都是一个例子,即1983年1月7日《今日美国》头版一则关于死亡率的报道《除15~24岁,死亡率下降》,历时久远,毫无新意。
(二) 研究内容同质重复,缺乏新解读
2005年。2006年的研究高潮之后,每年间或有相关论文发表,但还是停留在对希望新闻学定义、内涵的初步解读和引述上,甚至照搬别人的观点,没有从大的框架对希望新闻学进行重新审视,探讨其对当前社会的意义。同时,对希望新闻学的研究停留在技巧上,对这种理念的深层内涵则没有深入挖掘,论述也比较零散。
(三) 缺乏对西方“希望新闻学”与我国“以正面报道为主”原则关系的系统解析
在介绍和学习希望新闻学的同时,不少学者提到了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新闻报道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但仅是点到为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明确的解析。没有在引述西方希望新闻学的同时,对我国的报道原则加以关注和肯定,容易厚此薄彼,引起误解。
四
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的新话题探讨
关于希望新闻学的论文数量不多并不意味着我国新闻研究在这方面的落后。在资料查找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这样一类论文,虽未在文中涉及纽哈斯的“希望新闻学”字样,但涉及了这一新闻理念的内涵,诸如新闻报道的平衡、和谐报道、增强受众的幸福感及公共信心、人文关怀、凸显报道的正面效应等,初步检索,约有20多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 平衡报道,提升社会的公共信心
报道的失衡会使媒介现实对社会现实产生遮蔽和扭曲。应该坚持新闻报道的理性、人文性和建设性,同时要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既要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报道弹性,给社会以公共信心。
(二) 发掘负面新闻信息的积极作用
负面新闻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揭露丑恶时所彰显的警示功能和监督功能。如果处理得好,会促进事物的转化,使受众从对负面事件的相关处理中看到光明,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媒体在报道负面新闻时,应从大局出发,平衡报道内容,侧重对善与美的弘扬,切不可为吸引眼球的一时之利,无原则地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这些文献资料,可以让我们对我国一直以来的新闻报道原则与西方的希望新闻学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确认,即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同时也能看到国内外新闻研究者对新闻报道最高境界的一致追求。
五 总结
批评话语分析家认为,目前许多研究只满足于揭露和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批评话语分析应该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建设性的贡献,他们应该关注激励人心,给人勇气的话题,关注我们喜欢的、使我们感到振奋的话语。也就是说,我们除了批评之外,需要更加肯定的话语分析”。这与我们探讨的“希望新闻学”以及我国“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的精神都是一致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研究希望新闻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继续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原则的必要性。我们应该坚持学习传统新闻学的理念,也要从希望新闻学中获取教益,结合中国的实际,让希望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中的精髓更好地为我们建设和谐传媒、和谐社会而服务。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新闻系)
不过,相比起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国内学者对“希望新闻学”的研究相对冷门。笔者分别用“希望新闻学”“艾伦·纽哈斯”及“今日美国”三个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精确搜索,一共查到论文34篇,其中直接论述“希望新闻学”的论文仅有20篇,涉及的时间段为1998年到2010年,主要集中在2005年、2006年。发表的期刊主要有《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传媒观察》《青年记者》《新闻传播》《新闻前哨》等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以下结合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对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有一些新的见解。
一 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脉络
从论文分布看,从1998年到2010年,对“希望新闻学”的研究论文数量经历了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研究内容也由边缘分析转向全面、集中分析,再回归边缘分析。2005年、2006年是研究的高潮时期,从2007年开始,论文数量有所下降,学界的研究逐渐减弱,开始重复2005年之前的研究状态,即仅在提到国内新闻报道误区时有所引述。
(一) 1998年-2004年:希望新闻学的引进介绍时期
国内研究者一开始对“希望新闻学”并未给予太多的注意,大都集中在研究已取得成功的《今日美国》上。1999年周莉对纽哈斯创办的《今日美国》的版面编排、图片革新等作出分析的同时,较多地提到了该报奉行的“希望新闻学”的哲学内涵,这也是国内学者第一次对该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之后的一些论文大多点到为止,比如2003年胡航、解航的文章详细分析了《今日美国》成功的原因,提到了美国新闻界的绝望新闻学,但对“希望新闻学”只字未提。2004年樊永强、何芳芳在分析美国四大报纸的虐俘报道时,提到《今日美国》坚守了新闻专业主义规则,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因为奉行“希望新闻学”原则而显示出浓厚的温和色彩。而2004年李伟娜的论文则是国内希望新闻学研究进入专注阶段的开始。作者认为《今日美国》的标题观颠覆了“失望法则”的推销观念,建立了“希望新闻”的指导哲学,对“希望哲学”对报纸成功的意义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二) 2005年-2006年:希望新闻学研究的中国化探索
随着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许多社会上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新闻笔触越来越灰暗,对受众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不少学界和业界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对策问题。这样,对希望新闻学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高峰。
如果说之前关于希望新闻学的论述还仅停留在引述上,即介绍纽哈斯提出希望新闻学的背景、内涵及其对《今日美国》的作用上,那么从2005年开始,国内对它的研究则集中在该理念适不适合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上,试图实现其中国化。
2005年《新闻记者》第8期发表了罗建华的文章《学学“希望新闻学”》,文章从肯定和借鉴的角度对“希望新闻学”进行了分析。文章发表后,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小范围讨沧。讨论主要集中在《岭南新闻探索》和《新闻记者》两个刊物上:《岭南新闻探索》在2005年第5期转载了罗建华的文章,并在该刊第6期以《“希望新闻学”值得提倡吗?》为题,刊发了一组讨论文章。《新闻记者》在2006年第2期以《“希望新闻学:是耶?非耶?》为题摘要编发了这组讨论文章,从而使2005年、2006年成为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的高潮时期,也丰富了我国对于新闻定义方面的理论探讨。在这场讨论中,研究的话题基本上围绕三个方面:好与不好、要与不要、在我国如何实现。特别是最后一个方面,抛开了中西新闻价值观的争议,更实际地进入了操作层面,非常有建设性。
多数研究者对希望新闻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它在我国有很强的适用性。但也有不认同者,宋志标即是唯一一位提出反对意见的。他的文章使得这场讨论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研究状态,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西方的这一新闻理念。
(三) 2007年至今:希望新闻学逐渐淡出研究者的视野
2005年、2006年的研究高潮之后,学界的相关研究基本停滞不前,至今只有三篇文章中涉及希望新闻学,但仅是提到我国新闻界一些不良现象时稍加引述,内容也多是对之前论文观点的简单重复。
二 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对希望新闻学理念的分析
1.提出背景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国内最早提到“希望新闻学”一词的是李希光,他在1998年对纽哈斯的一篇采访中虽没有论述其具体内涵,但对该理念提出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美国的一些大报把争夺普利策新闻奖而不是争夺新闻当作他们奋斗的目标,甚至有报纸公开宣称“好新闻不是新闻”。但是,大部分获普利策奖的作品都是负面新闻或悲惨新闻。这种玩世不恭的新闻作风,已散射到美国乃至世界各地。
同时,记者认为自己的使命是起诉与证明有罪,而不是告知与教育,因此,“妖魔化”成为写作守则,批评太多。尤其是水门事件之后,揭露调查性报道更是狂飙突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纽哈斯提出了“希望新闻学”。尽管批评的声音不断,但由于它扭转了美国新闻业的重要缺陷,所以被人们反复提起。
2.内涵解读
平衡公正:按照希望新闻学的理念,媒体有义务去防止新闻报道的片面性。纽哈斯提出:“公众不喜欢我们支配他们,他们需要我们提供信息和不同意见。公众需要媒体平衡地去报道不同的观点。报纸的义务是发表所有的新闻。”…周莉认为,希望新闻学也讲究“客观公正”“新闻平衡”,但与传统认识不同,它的平衡更强调“好坏新闻搭配”,阴暗面报道不可太多。它的“公正”常和少“批评指责”相联系。
许多人对希望新闻学有误解,报刊批评家把它翻译成不报道硬新闻,只写垒球之类的故事。实际上,报纸应该再现我们生活所有的方面,要讲述一个平衡的故事,包括做硬新闻,暴露问题,继续追逐坏人等。据说,许多美国官员因《今日美国》专栏作者的揭露而辞职。
积极处理新闻:纽哈斯曾说:“我不是倡导只报道喜事的人。我倡导正面报道。”《今日美国》最初几年,关于谋杀、人质、残害儿童的新闻一般不登在头版。头版软新闻的比重较大,倡导 光明和积极的调子。…《今日美国》这些大量的报道积极的正面的快乐的新闻,虽然违背了美国新闻界的“常规天理”,但适应了大多数受众的渴望正面轻松、光明快乐的新闻信息的需求,很受读者欢迎。川
拒绝作出判断:希望新闻学认为,教育人民最好的办法是给他们解决问题必需的信息和技巧,而不要向他们指出一个可以告诉他们思考什么以及解决什么问题的权威。支庭荣的文中提到:“它相信如果给人们以事实,如果他们能在所处的环境中识别真正的形势,如果让他们听到多种观点,他们将能获得有用的真理。”因此,新鲜的希望新闻学喜忧皆报,让读者读后对事物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自己决定什么值得他们关注。
(二) 希望新闻学对我国新闻报道的意义
1.正面意义
多数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希望新闻学”的理念,从而解决目前我国新闻报道当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列举了我国新闻界存在的一些使受众产生失望、绝望情绪的现象:如新闻界夸大负面报道的卖点作用,报纸上不时有血腥弥漫,媒体在净化社会、关爱人生等方面缺位。再比如问题新闻报道中存在的绝望新闻倾向:情绪宣泄式的揭丑新闻,巳成死结的循环新闻,缺乏人文关怀的无人新闻等。
同时也有学者深入分析了希望新闻学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崽义:目前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资源上是有限的,更多地依赖于社会认同、社会调适、心理调适等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协调,而这些都离不开处于枢纽地位的媒体。因此,我们需要媒体坚持希望新闻理论,建立和谐的传媒,从而给受众传达一个全面的社会图景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2.反面意义
在众人热赞希望新闻学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宋志标认为,希望新闻学是一个假命题:它混淆了很多新闻学的专业术语,如新闻专业主义、负面报道、报道的平衡等。“这种近似于高调宣传的‘希望新闻学’违反了新闻规律”,“可能会对新闻的真实原则以及真正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造成莫大的损害”。
(三) “希望新闻学”与我国新闻报道方针的比较
在阐述希望新闻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学者将其与我国新闻报道的方针并列比较,虽然比较大多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为我们明确二者关系奠定了一些基础。
1.我国新闻报道方针境界更高、历史更悠久
我国的大众报纸,一直遵循以正面报道为主,团结、鼓劲的方针,这与“希望新闻学”相比,又是一重更高的境界。因此罗建华认为,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原则的中国传媒,应比外国同行更信奉“希望新闻学”。
2.希望新闻学是一种更先进的新闻理论
希望新闻学理论在我国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但很早就有传统,比如我国的新闻学理论中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不过,由于问题新闻往往比较敏感,在报道中“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刘远军提到,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新闻理论加以指导:这就是希望新闻学。
3.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媒体并没有倾向报道负面题材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直以来我们在坚持希望新闻学。同时,希望新闻学是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延伸。而我国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思想也是与人文关怀精神一脉相承的。
(四) 如何实践希望新闻学
对“希望新闻学”的探讨不应简单停留在“要和不要,好和不好”的价值判断层面,而应从操作出发,更关注其能否实现和怎样实现的问题。
1.在新闻报道的每一个环节里寻找希望
希望应该先从广泛地被关注做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件发生时要尽可能杜绝对人或机构的表面批评和指责,提倡记者和编辑对相关的社会背景进行更深刻的调查。”要透过事件表面,深入探询更多问题,从而找到一些更有建设性的指引,促进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化。
2.平衡媒体责任和社会良知
以灾难性报道为例,具备人文关怀的媒体会放弃那些触目惊心的卖点,而将报道力度放在寻找事故原因、全力实施营救、妥善处理后事等方面。这样处理显示了对人的尊重,让人们从悲情中看到希望,进而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同时,要更多更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监督的职能,不能搞绝望新闻报道,也不能一味地粉饰和颂扬,要坚持自己的报道方向。
3.以事实为依据,全面报道
希望新闻学不只是一种编辑技巧,更是一种新闻理念。在兼顾社会效果的同时,更要如实报道新闻事件,一切以事实决定新闻的价值。郜国欣认为,“坚持报道希望,更要兼顾报道失望”。要有全局眼光,为受众构建全面真实的拟态环境。
4.提出问题,更要解决问题
新闻报道的核心不仅是抛出问题、宣泄情感,更在于研究和解决问题。新闻传媒是充当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而不是让受众意志消沉,成为社会的“麻醉剂”。
三
目前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 占有的资料太少,事例陈旧,循环使用现象严重
从1999年第一篇详细论述“希望新闻学”的论文开始,直到2004年的论文,重复的都是一个例子,即1983年1月7日《今日美国》头版一则关于死亡率的报道《除15~24岁,死亡率下降》,历时久远,毫无新意。
(二) 研究内容同质重复,缺乏新解读
2005年。2006年的研究高潮之后,每年间或有相关论文发表,但还是停留在对希望新闻学定义、内涵的初步解读和引述上,甚至照搬别人的观点,没有从大的框架对希望新闻学进行重新审视,探讨其对当前社会的意义。同时,对希望新闻学的研究停留在技巧上,对这种理念的深层内涵则没有深入挖掘,论述也比较零散。
(三) 缺乏对西方“希望新闻学”与我国“以正面报道为主”原则关系的系统解析
在介绍和学习希望新闻学的同时,不少学者提到了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新闻报道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但仅是点到为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明确的解析。没有在引述西方希望新闻学的同时,对我国的报道原则加以关注和肯定,容易厚此薄彼,引起误解。
四
我国希望新闻学研究的新话题探讨
关于希望新闻学的论文数量不多并不意味着我国新闻研究在这方面的落后。在资料查找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这样一类论文,虽未在文中涉及纽哈斯的“希望新闻学”字样,但涉及了这一新闻理念的内涵,诸如新闻报道的平衡、和谐报道、增强受众的幸福感及公共信心、人文关怀、凸显报道的正面效应等,初步检索,约有20多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 平衡报道,提升社会的公共信心
报道的失衡会使媒介现实对社会现实产生遮蔽和扭曲。应该坚持新闻报道的理性、人文性和建设性,同时要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既要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报道弹性,给社会以公共信心。
(二) 发掘负面新闻信息的积极作用
负面新闻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揭露丑恶时所彰显的警示功能和监督功能。如果处理得好,会促进事物的转化,使受众从对负面事件的相关处理中看到光明,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媒体在报道负面新闻时,应从大局出发,平衡报道内容,侧重对善与美的弘扬,切不可为吸引眼球的一时之利,无原则地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这些文献资料,可以让我们对我国一直以来的新闻报道原则与西方的希望新闻学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确认,即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同时也能看到国内外新闻研究者对新闻报道最高境界的一致追求。
五 总结
批评话语分析家认为,目前许多研究只满足于揭露和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批评话语分析应该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建设性的贡献,他们应该关注激励人心,给人勇气的话题,关注我们喜欢的、使我们感到振奋的话语。也就是说,我们除了批评之外,需要更加肯定的话语分析”。这与我们探讨的“希望新闻学”以及我国“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的精神都是一致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研究希望新闻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继续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原则的必要性。我们应该坚持学习传统新闻学的理念,也要从希望新闻学中获取教益,结合中国的实际,让希望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中的精髓更好地为我们建设和谐传媒、和谐社会而服务。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