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未:
作家,不出行时居上海,已出版小说《寻花》、《富人秀》、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的饭票》等书,于《申报》,《上海一周》、《今日风采》等报刊写作短小说、心理专栏等。对这个不局限工作地点的职业十分满意。喜欢的旅行方式是“无计划,无目的地,无归期,哪天清早醒来心念一动打个包就走,一路随缘走下去,途中听说哪里去到哪里,遇见谁就与谁结伴,享受生命河流中的偶然。”
梦想移植:
《寻花》一书以女主人和其摄像师朋友公穿梭于云南和上海之间的故事为主线,诉说了城市人面对自然的召唤时遇到的迷茫与向往。
用键盘和相机做成的潘多拉盒子里贮藏着他多的梦想,印刷机吞吐着现实的油墨。当你无法与旅梦相守的时候,孙未选择写一本远方故事的书,将梦想移植到案头,翻开,便是他乡的味道。
于是,蜗居又何妨?
《户外探险》:看你的书,判断你应该你经常出去旅行,而且基本是长线自助游的方式。有没有特有意思的旅行故事可以分享?
孙未:最厉害的有一次,我正穿着凉鞋背心跟朋友喝咖啡。友人一会飞青海,我盘算了一下,手头也没什么要紧的事儿就给我先生打了个电话,“请示”道:“我一会要去青海了呀。我先生以为我开玩笑,就说,“那你就去呗。”我大摇大摆去了机场刷卡、买机票、安检、上飞机再给我先生挂了通电话:“喂,我上飞机了。”结果那头的人开始抓狂了:“啊?什么?你真上飞机了,快点给我下来!”我只好说,“来不及了,舱门都关上了……
《户外探险》:为什么总想出去爬山走路呢?
孙未:我是自然的孩子,我不是想出去,我是想回去,回到原来的地方。城市是个很奇怪的地方本应的天空看起来比我们的天花板还狭小。所有的土地都长不出花一些植物像牲畜一样被圈养起来,而牲畜像机器一样被催肥。在外面的乡村里人们就不交换。他们自己种菜,自己养猪,自己酿酒。他们获得物质的东西是很实在过着很真实。我只是想去过这样真实的生活。
《户外探险》:没人想主动活得很虚伪。你出去了很长时间,但是最终不还是要从真实回到更真实的世界么?
孙未:我现在还不能完全地像我见到的农民样,秉持完全自然、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但每次去接近他们,我都能更加热爱那样的生活方式,都会更适应、更离不开山里。
还有,你说得不对。很多人就是主动虚伪。我经常会碰到游客在山里跟山民交流,问他们天都做什么。山民说每天我就种地,养猪,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晚上我们这里用电不方便,很早便睡了。游客便很无奈地说,“哎,我每天都很忙,怎么办?手机总在响,不接不行,怎么办?”城市人就是习惯了每天交换。我们觉得如果今天没有谈生意,没有认识新的朋友,没有谈“一种没谱的可能性”,我们就被世界抛弃了。跟个农民相比,空谈的城市人什么都没有给予这个社会。
《户外探险》:你是在把你的梦想强安在你孩子的命运上,这不自然。这样移植的梦想往往开不出你想要的花朵。
孙未:也许吧。在梅里雪山脚下的村子,我碰到过一个歌唱得特别好的孩子,他就问城里是怎样的。我说,城里每天都有人这样唱,但是我看不到他们的眼睛。他想让我带他离开那里,他想念书,想到城里实现他的梦想,但是他妈妈不让他出来。我也认识他妈妈,他妈妈不太会说汉语,但是我能跟他交流。她的意思是,这里是神山的脚下,神选择了最幸运的人居住在这里。她让我看一垛垛的玛尼堆,说每个人都希望来世可以到这里生活。他的孩子去到城里也不会幸福的,他不属于那里这里才是他的地方。虽然他的妈妈只是一个农民,却很很睿智的。我同意她的说法。有些梦想移植不了,比如这个孩子,他去了城里之后必然会先被城市里的准则淹没他无法抗拒。而如果他想回到从前,却再也回不来了。
《户外探险》:《寻花》里写了大量的丽江生活,你对那里的生活感觉如何?
孙未:我肯定不是第一个说“丽江已经变味”了的人吧。但不可否认的是,丽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我举个例子,你在那里穿着非常好看的当地服装,走在街上也有人夸赞你。可是,你回到自己的城市之后,开始几天还觉得穿着挺美的,但是隔了几天你就发现它根本不适应这座城市。它的美瞬间凋谢了。包括那里的花,试着想想在城市高楼的阳台上栽种你从雪山脚下带回的高山杜鹃。就算你住100层,那些杜鹃也不会像它们本身在自然环境中那么美。这些东西,也没法从梦想之地带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
但是我不遗憾,因为我经历过了。旅行就是在遭遇无数个瞬间。只有一样东西是你可以带回来的,那就是彼地那时他人的生活态度。
《户外探险》:你都是一个人出去,会害怕么?遭遇过危险么?
孙未:我身体不好,完全谈不到体力。所以碰到些为了走路而走路的驴友,我又羡慕又妒忌。朋友觉得我很奇怪,不懂我这个大病号为啥还总要装独行侠。其实我有很强烈的安全感,我坚信自然界是不会伤害我们的,村里的村民更不会。但是,如果一个旅行者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出现在当地社区,他就会被排斥这是群居人类的特点。我能做到的一点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迅速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我在西藏,他们不洗澡我也不洗澡,很快身上就有味道了进布达拉宫就可以买5块钱的当地人票价了。
《户外探险》:每次从旅行地回来,不会觉得莫名失落烦躁么?你书中的女主人公一回到城市就会被无数的工作淹没,电话不停地响、需要跟无数人谈论“一种不靠谱的可能性”。每当这个时候,你一头从梦想跌进现实中去了,你怎么办?
孙未:有一次我病得很重,从楼上下到小区里的花园都费了半天的劲。那天刚好赶上下雨了,雨水淋在草坪上,使整片草坪显得晶莹透亮。我想到在云南穿越那片原始森林的景象——树林中,阳光透过树叶的味道,虽然小草跟参天大树完全不搭边。可我感觉这就是异乡。
其实你觉得旅行很梦幻,是因为那个地方是暗合了你曾经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过。比如杜拉斯笔下的湄公河,那个地方的暧昧是因为《情人》这样的地方有过这样浪漫的故事。旅行是看看你的心可以走多远,而不是脚可以走多远。
作家,不出行时居上海,已出版小说《寻花》、《富人秀》、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的饭票》等书,于《申报》,《上海一周》、《今日风采》等报刊写作短小说、心理专栏等。对这个不局限工作地点的职业十分满意。喜欢的旅行方式是“无计划,无目的地,无归期,哪天清早醒来心念一动打个包就走,一路随缘走下去,途中听说哪里去到哪里,遇见谁就与谁结伴,享受生命河流中的偶然。”
梦想移植:
《寻花》一书以女主人和其摄像师朋友公穿梭于云南和上海之间的故事为主线,诉说了城市人面对自然的召唤时遇到的迷茫与向往。
用键盘和相机做成的潘多拉盒子里贮藏着他多的梦想,印刷机吞吐着现实的油墨。当你无法与旅梦相守的时候,孙未选择写一本远方故事的书,将梦想移植到案头,翻开,便是他乡的味道。
于是,蜗居又何妨?
《户外探险》:看你的书,判断你应该你经常出去旅行,而且基本是长线自助游的方式。有没有特有意思的旅行故事可以分享?
孙未:最厉害的有一次,我正穿着凉鞋背心跟朋友喝咖啡。友人一会飞青海,我盘算了一下,手头也没什么要紧的事儿就给我先生打了个电话,“请示”道:“我一会要去青海了呀。我先生以为我开玩笑,就说,“那你就去呗。”我大摇大摆去了机场刷卡、买机票、安检、上飞机再给我先生挂了通电话:“喂,我上飞机了。”结果那头的人开始抓狂了:“啊?什么?你真上飞机了,快点给我下来!”我只好说,“来不及了,舱门都关上了……
《户外探险》:为什么总想出去爬山走路呢?
孙未:我是自然的孩子,我不是想出去,我是想回去,回到原来的地方。城市是个很奇怪的地方本应的天空看起来比我们的天花板还狭小。所有的土地都长不出花一些植物像牲畜一样被圈养起来,而牲畜像机器一样被催肥。在外面的乡村里人们就不交换。他们自己种菜,自己养猪,自己酿酒。他们获得物质的东西是很实在过着很真实。我只是想去过这样真实的生活。
《户外探险》:没人想主动活得很虚伪。你出去了很长时间,但是最终不还是要从真实回到更真实的世界么?
孙未:我现在还不能完全地像我见到的农民样,秉持完全自然、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但每次去接近他们,我都能更加热爱那样的生活方式,都会更适应、更离不开山里。
还有,你说得不对。很多人就是主动虚伪。我经常会碰到游客在山里跟山民交流,问他们天都做什么。山民说每天我就种地,养猪,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晚上我们这里用电不方便,很早便睡了。游客便很无奈地说,“哎,我每天都很忙,怎么办?手机总在响,不接不行,怎么办?”城市人就是习惯了每天交换。我们觉得如果今天没有谈生意,没有认识新的朋友,没有谈“一种没谱的可能性”,我们就被世界抛弃了。跟个农民相比,空谈的城市人什么都没有给予这个社会。
《户外探险》:你是在把你的梦想强安在你孩子的命运上,这不自然。这样移植的梦想往往开不出你想要的花朵。
孙未:也许吧。在梅里雪山脚下的村子,我碰到过一个歌唱得特别好的孩子,他就问城里是怎样的。我说,城里每天都有人这样唱,但是我看不到他们的眼睛。他想让我带他离开那里,他想念书,想到城里实现他的梦想,但是他妈妈不让他出来。我也认识他妈妈,他妈妈不太会说汉语,但是我能跟他交流。她的意思是,这里是神山的脚下,神选择了最幸运的人居住在这里。她让我看一垛垛的玛尼堆,说每个人都希望来世可以到这里生活。他的孩子去到城里也不会幸福的,他不属于那里这里才是他的地方。虽然他的妈妈只是一个农民,却很很睿智的。我同意她的说法。有些梦想移植不了,比如这个孩子,他去了城里之后必然会先被城市里的准则淹没他无法抗拒。而如果他想回到从前,却再也回不来了。
《户外探险》:《寻花》里写了大量的丽江生活,你对那里的生活感觉如何?
孙未:我肯定不是第一个说“丽江已经变味”了的人吧。但不可否认的是,丽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我举个例子,你在那里穿着非常好看的当地服装,走在街上也有人夸赞你。可是,你回到自己的城市之后,开始几天还觉得穿着挺美的,但是隔了几天你就发现它根本不适应这座城市。它的美瞬间凋谢了。包括那里的花,试着想想在城市高楼的阳台上栽种你从雪山脚下带回的高山杜鹃。就算你住100层,那些杜鹃也不会像它们本身在自然环境中那么美。这些东西,也没法从梦想之地带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
但是我不遗憾,因为我经历过了。旅行就是在遭遇无数个瞬间。只有一样东西是你可以带回来的,那就是彼地那时他人的生活态度。
《户外探险》:你都是一个人出去,会害怕么?遭遇过危险么?
孙未:我身体不好,完全谈不到体力。所以碰到些为了走路而走路的驴友,我又羡慕又妒忌。朋友觉得我很奇怪,不懂我这个大病号为啥还总要装独行侠。其实我有很强烈的安全感,我坚信自然界是不会伤害我们的,村里的村民更不会。但是,如果一个旅行者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出现在当地社区,他就会被排斥这是群居人类的特点。我能做到的一点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迅速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我在西藏,他们不洗澡我也不洗澡,很快身上就有味道了进布达拉宫就可以买5块钱的当地人票价了。
《户外探险》:每次从旅行地回来,不会觉得莫名失落烦躁么?你书中的女主人公一回到城市就会被无数的工作淹没,电话不停地响、需要跟无数人谈论“一种不靠谱的可能性”。每当这个时候,你一头从梦想跌进现实中去了,你怎么办?
孙未:有一次我病得很重,从楼上下到小区里的花园都费了半天的劲。那天刚好赶上下雨了,雨水淋在草坪上,使整片草坪显得晶莹透亮。我想到在云南穿越那片原始森林的景象——树林中,阳光透过树叶的味道,虽然小草跟参天大树完全不搭边。可我感觉这就是异乡。
其实你觉得旅行很梦幻,是因为那个地方是暗合了你曾经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过。比如杜拉斯笔下的湄公河,那个地方的暧昧是因为《情人》这样的地方有过这样浪漫的故事。旅行是看看你的心可以走多远,而不是脚可以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