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一种人,当你在比赛中取得好名次时,他们说:“哇好厉害啊!你真是我的偶像,我能跟你要一个签名拿回家裱在墙上吗?”当你好不容易攒钱买下那双限量版球鞋时,他们会说:“有钱人就是跟我们穷人不一样!”当你打开包装精致的鞋盒,拿出新鞋穿上时,他们又说:“就这样?我还以为多好看呢。”当你跟同学分享你寒假旅游途中的新奇见闻时,这种人又上线了:“这是假的吧,哪有这种事!”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这些人哪来那么多话呀,怕不是遇到杠精了吧!不,比起杠精来,以上这类人更多了一种特质,那就是“酸”的特质。
板栗: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最近出现了一种妖怪叫“柠檬精”,你听过没?
蛋黄:哪来那么多精,那不是妖怪啦。柠檬精,是取自柠檬“酸”的特点,指那些在社交媒体上,一看到别人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就阴阳怪气地加以否定,说酸话的网友。
现实中,柠檬精是很常见的。比如你考试得了满分,柠檬精就会出来说:“考那么多没用,六十分万岁,六十一浪费”;又比如你在朋友圈晒硬笔书法字帖,柠檬精就会评论说:“哇,真漂亮,再练上两年,高考怕是能多加零点五分呢”。
柠檬精针对他人优秀的地方,有五种惯用的评价思路:夸张讽刺、自嘲讽刺、否定、假设和质疑。就像开篇那些柠檬精一样。
板栗:这些酸酸的话平时又不是没听到过,为啥柠檬精这个词最近会变得这么火呢?
蛋黄:一个群体概念的流行,反映的是另一类群体的集体诉求。柠檬精在他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进步、成果时,会阴阳怪气地进行嘲讽、否定、质疑,就会极大地降低他人分享生活带来的乐趣。随着网络社交占据个人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不甘社交时被柠檬精影响心情,于是就将说酸话的群体形象信达雅地定义为柠檬精并迅速流传开来。这是用柠檬精这一称呼作为分辨敌我的概念化标签,成功地对柠檬精们的“酸人”行径进行了讽刺和嘲笑。
板栗:那柠檬精们究竟为啥要“酸”人呀?
蛋黄:柠檬精“酸”人的根源在于自我价值感遭受到外界威胁,导致他无意识地启用合理化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比如看到同学考了满分,柠檬精的潜意识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哇,好羡慕,我也想要。”
2.“但是我努力可能失败,失败说明我没用,所以不敢努力。”同时伴有焦虑、内疚的情绪。
3.对不努力的行为进行合理化:“不是害怕(无能),而是我不需要。现在考满分没用,这次又不是高考。”
4.说服不了自己,于是进化成柠檬精打压别人:“有本事高考也考满分呀,期末考算得了什么。”
5. 通过打压对方,成功说服自己,心里舒服了。
檸檬精之所以对别人展示的价值有这么强烈的反应,是因为别人激发了他内心的欲望,而欲望与现实间差距过大,他不敢或不能努力改变现实,因此感受到焦虑,继而通过消灭欲望缓解焦虑。于是他们便象征性地通过“酸”别人的高价值,进而打压自己心中的“不合理”欲望。即柠檬精不是在“酸”优秀的人,而是在否定自己内心想变得优秀的那部分自己,从而让自己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做一条快乐的咸鱼。
板栗: 说了这么多, 那柠檬精跟其他人有啥区别?OMG,我会不会也是一只柠檬精了!
蛋黄:柠檬精的自我评价体系不够成熟,外界表达的信息是“我很优秀”,而柠檬精过于重视外界评价所以过度敏感,接收到的信息变成“你很差劲”,随后因质疑自身价值而倍感焦虑,变成柠檬精,否定外界,保护自己。
板栗:呃,我的……哦,不,柠檬精的自我评价体系为什么会出问题呢?
蛋黄:自我评价体系的形成,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持续发生互相作用的结果。比如,第一次考试成绩好(外部评价),因此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强(内部评价),于是愿意学习,认真学习后下次成绩更好(外部评价),更加确信自己学习能力强(内部评价)。反之,如果成长过程中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大部分都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并循环强化,那自我评价体系就很容易因为外界一丁点否定而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板栗:那我究竟要怎样避免自己成为一只柠檬精呢?
蛋黄:既然柠檬精是因为自我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才“酸”人的,那么通过调整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逐渐完善自我评价体系,就可以减少“酸”人行为了呀。
调整外部评价,需要培养发展自己的社会化技能,找到自身能力能够产生社会价值的领域,以社会的正面评价作为反馈。
调整内部评价,需要“纠正”认知角度。比如有两个学生,上次成绩都是60分,这次成绩都是62分。一个学生以平均分为标准,上次平均分58分,这次平均分64分。上次高于平均分,这次低于均分,便认为自己退步了,否定自身能力,强化了内部负面评价;另一个学生以具体成绩为标准,看到自己增加了2分,便认为自己进步了,肯定自身能力,强化了内部正面评价。
板栗:诶等等等等,后面这位同学不是自欺欺人么?
蛋黄:自欺欺人用另一个方式表述就是合理化。没人规定只能有一个评价标准啊,按照主流评价如班级排名或平均分,那这个学生的能力确实是下降了;但如果以快乐程度为评价标准,那这个学生得到的快乐更多,能力反而提升了。
这种思考方式从表面上看对提高成绩没用,只是调整心态,但心态也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当现实与欲望差距太大导致自己快崩溃时,不妨尝试自我反驳说服自己相信“我是有能力的”,进行合理化,缓解焦虑。
板栗:诶你刚刚又提到了合理化,合理化不就变成柠檬精了么?
蛋黄:合理化是潜意识的防御机制,目的是让自己感觉舒服点。当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合理化,就容易变成柠檬精。而当你是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驳,你就能够在合理化之后偷偷努力,既增加了内部正面评价,又能够改变现实。
板栗:哦,我懂了。你知道人类的本质是什么吗?
蛋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啊。
板栗:错,是柠檬精。
蛋黄:……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这些人哪来那么多话呀,怕不是遇到杠精了吧!不,比起杠精来,以上这类人更多了一种特质,那就是“酸”的特质。
“柠檬精”来袭
板栗: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最近出现了一种妖怪叫“柠檬精”,你听过没?
蛋黄:哪来那么多精,那不是妖怪啦。柠檬精,是取自柠檬“酸”的特点,指那些在社交媒体上,一看到别人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就阴阳怪气地加以否定,说酸话的网友。
现实中,柠檬精是很常见的。比如你考试得了满分,柠檬精就会出来说:“考那么多没用,六十分万岁,六十一浪费”;又比如你在朋友圈晒硬笔书法字帖,柠檬精就会评论说:“哇,真漂亮,再练上两年,高考怕是能多加零点五分呢”。
柠檬精针对他人优秀的地方,有五种惯用的评价思路:夸张讽刺、自嘲讽刺、否定、假设和质疑。就像开篇那些柠檬精一样。
板栗:这些酸酸的话平时又不是没听到过,为啥柠檬精这个词最近会变得这么火呢?
蛋黄:一个群体概念的流行,反映的是另一类群体的集体诉求。柠檬精在他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进步、成果时,会阴阳怪气地进行嘲讽、否定、质疑,就会极大地降低他人分享生活带来的乐趣。随着网络社交占据个人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不甘社交时被柠檬精影响心情,于是就将说酸话的群体形象信达雅地定义为柠檬精并迅速流传开来。这是用柠檬精这一称呼作为分辨敌我的概念化标签,成功地对柠檬精们的“酸人”行径进行了讽刺和嘲笑。
“酸”别人,还是在“酸”自己?
板栗:那柠檬精们究竟为啥要“酸”人呀?
蛋黄:柠檬精“酸”人的根源在于自我价值感遭受到外界威胁,导致他无意识地启用合理化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比如看到同学考了满分,柠檬精的潜意识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哇,好羡慕,我也想要。”
2.“但是我努力可能失败,失败说明我没用,所以不敢努力。”同时伴有焦虑、内疚的情绪。
3.对不努力的行为进行合理化:“不是害怕(无能),而是我不需要。现在考满分没用,这次又不是高考。”
4.说服不了自己,于是进化成柠檬精打压别人:“有本事高考也考满分呀,期末考算得了什么。”
5. 通过打压对方,成功说服自己,心里舒服了。
檸檬精之所以对别人展示的价值有这么强烈的反应,是因为别人激发了他内心的欲望,而欲望与现实间差距过大,他不敢或不能努力改变现实,因此感受到焦虑,继而通过消灭欲望缓解焦虑。于是他们便象征性地通过“酸”别人的高价值,进而打压自己心中的“不合理”欲望。即柠檬精不是在“酸”优秀的人,而是在否定自己内心想变得优秀的那部分自己,从而让自己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做一条快乐的咸鱼。
板栗: 说了这么多, 那柠檬精跟其他人有啥区别?OMG,我会不会也是一只柠檬精了!
蛋黄:柠檬精的自我评价体系不够成熟,外界表达的信息是“我很优秀”,而柠檬精过于重视外界评价所以过度敏感,接收到的信息变成“你很差劲”,随后因质疑自身价值而倍感焦虑,变成柠檬精,否定外界,保护自己。
板栗:呃,我的……哦,不,柠檬精的自我评价体系为什么会出问题呢?
蛋黄:自我评价体系的形成,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持续发生互相作用的结果。比如,第一次考试成绩好(外部评价),因此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强(内部评价),于是愿意学习,认真学习后下次成绩更好(外部评价),更加确信自己学习能力强(内部评价)。反之,如果成长过程中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大部分都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并循环强化,那自我评价体系就很容易因为外界一丁点否定而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柠檬精”自救手册
板栗:那我究竟要怎样避免自己成为一只柠檬精呢?
蛋黄:既然柠檬精是因为自我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才“酸”人的,那么通过调整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逐渐完善自我评价体系,就可以减少“酸”人行为了呀。
调整外部评价,需要培养发展自己的社会化技能,找到自身能力能够产生社会价值的领域,以社会的正面评价作为反馈。
调整内部评价,需要“纠正”认知角度。比如有两个学生,上次成绩都是60分,这次成绩都是62分。一个学生以平均分为标准,上次平均分58分,这次平均分64分。上次高于平均分,这次低于均分,便认为自己退步了,否定自身能力,强化了内部负面评价;另一个学生以具体成绩为标准,看到自己增加了2分,便认为自己进步了,肯定自身能力,强化了内部正面评价。
板栗:诶等等等等,后面这位同学不是自欺欺人么?
蛋黄:自欺欺人用另一个方式表述就是合理化。没人规定只能有一个评价标准啊,按照主流评价如班级排名或平均分,那这个学生的能力确实是下降了;但如果以快乐程度为评价标准,那这个学生得到的快乐更多,能力反而提升了。
这种思考方式从表面上看对提高成绩没用,只是调整心态,但心态也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当现实与欲望差距太大导致自己快崩溃时,不妨尝试自我反驳说服自己相信“我是有能力的”,进行合理化,缓解焦虑。
板栗:诶你刚刚又提到了合理化,合理化不就变成柠檬精了么?
蛋黄:合理化是潜意识的防御机制,目的是让自己感觉舒服点。当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合理化,就容易变成柠檬精。而当你是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驳,你就能够在合理化之后偷偷努力,既增加了内部正面评价,又能够改变现实。
板栗:哦,我懂了。你知道人类的本质是什么吗?
蛋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啊。
板栗:错,是柠檬精。
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