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写作一直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受母语思维的干扰,学生很容易写出中式英语。本文试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出发,在用词、句式、语篇三个层面进行英汉对比,旨在找出中式英语现象的成因及提出有效对策来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式英语;思维模式;英汉对比;英语写作
引言
英语写作,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往往体现着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然而英语写作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批改学生英语作文时,常常发现中式英语现象。为什么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读起来很像是从汉语翻译过去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写作既是语言活动,也是思维活动,思维模式影响着修辞方法、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知识和技能外,更主要的是源于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1.中式英语定义及成因
许多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会出现中式英语现象。对于中式英语(Chinglish)的界定,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及引用的是李文中(1993)提出的定义:“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刘宓庆(1996)认为思维支配语言。许钧(1994)也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可见,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上的,更主要的是源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上的。
2.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英语写作中的体现
铃木大拙•佛洛姆(1986)把东西方心灵作了一番系统的比较后认为:西方的心灵是分析的、个体化的等等。与之相比,东方的特点则可以概述为:综合的、整体化的等等。傅雷也谈到:“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英国作家Rudyard Kipling也有诗篇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表达东西方之大不同:
Oh,East is East,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Till Earth and Sky stand presently
At God’s great judgment seat.
这些不同对学生的英语写作产生了迁移心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目的地克服它们,对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十分重要。下文中我们将结合语料进行展开,找出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具体表现。
2.1 在用词上的体现
2.1.1 名词、动词和介词使用差异
汉语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导致语言中动词、名词使用不同。袁昌明(1996)认为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中多用动词;英语是静态的,与汉语比较,呈现出较少使用动词的倾向。英语的抽象表达法表现为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或其它词类或短语结构。
(1)She wondered whether her outspokenness might be a liability to Franklin.
她怀疑自己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成为福兰克林的包袱。
(2)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我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英语用抽象名词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用具体、形象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1)句的outspokenness和liability是表示笼统涵义的抽象名词,意思分别是“坦率”“责任”,在英汉转换中汉语借用具体的词语“心直口快”“包袱”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2)句的brutal frankness抽象的意思是“坦率的直白”,汉语借用成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英语用大量的行为抽象名词表示行为意义,这类名词构成的短语往往相当于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如果汉语用相应的名词表达,往往显得不自然。因此汉语充分利用其动词优势,以动代静,以实代虚。试比较:
(3)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
雨无情地下个不停,我感到惊异。
(3)句中用determination来表达The rain was falling continuously。汉语用“下个不停”来表达determination,使人读起来感到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如果汉语用相应的名词“雨的决心”来表达,就会给人一种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感觉。
2.1.2 形容词与动词使用差异
吴森(1989)认为西方人思维是理性的;东方人的思维是情感的,强调以情动人。因此西方文章的措辞讲求“真”,以理服人,对修饰词使用频率持慎用态度;而汉语讲求“华”,喜欢用修饰词来加强语气,以情动人。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学生写的作文。
(4)I walked joyfully along the path that was lit up by the golden rays of the morning sun.Beautiful flowers of many colors were blooming.How fragrant they smelled!…my heart was bursting with happiness…
“我在小路上愉快地散步。朝阳金色的光芒把小路照亮。绚丽多彩的鲜花正在盛开。这些花儿多么芬芳!……我心花怒放……”
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形容词使用过多,企图美化文字,却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great,many,wonderful,very等这些修饰词用得太多,反而显得文章苍白无力。
再来对比得看一下英国作品。
(5)A poor player/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
(6)But screw your courage to the sticking-place,/and we’ll not fail.
只要你鼓足你的勇气,我们决不会失败。[2]
英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汉民族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概括的。表现在语言上,英汉语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用词出现的不同倾向。英语偏好用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偏好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如“说”一词,英语中有grunt,exclaim,announce,scream,shout等,这些词的使用使语言既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上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嘟嘟嚷嚷地说,低声地说,自告奋勇地说……所以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作文时往往老是重复中心词“说”(say)。
2.2 在句式上的体现
2.2.1 关联照应方面的差异
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样的。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给人不流畅感。例如:
(7)If he asks me,I will tell him/ When he asks me,I will tell him.
他问我,我就告诉他。
这样的句子,汉语中就不需要任何的连词,而英语中就必须用上连词when或if来表示条件,才可以推导出“I will tell him”的结论。
英语重形合,是指英语语言符号以及语法之间依靠较强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较多,单句的句子成分排列紧凑。汉语重意合句子由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句子简短,富于变化。在单句中,句子的基本成分和修饰成分交叉排列,因而句子结构显得较为松散[4]。如:
(8)We won’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此英语句中用了unless这个连词。
(9)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此英语句中用了without这个介词。
受此差异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按母语的习惯,不使用连词等关联照应手段,从而造成句子的难以理解。另外,汉语中常省去主谓,英语则不行。如:
(10)I bought seven books which cost me seven yuan. When I took them back home, I found they were half new.
我买了七本书,(这七本书)一共七元钱,(我)拿回家一看,都(是)半新半旧。
汉语中,括号里的这些词都是可以省略的,而在英文中不可以省略。
2.2.2 句子主、客观倾向差异
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各一”。这两种哲学观体现在思维上则是东方民族在观察、分析、推理、研究事物时,往往以人为中心;而西方民族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事物。他们常把客观世界作为他们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英汉语言句子结构上主要体现在汉语多用人称代词作主语而英语多用非人称词类作主语。汉语多用主动结构,英语多用被动语态。
受此差异的影响,学生们在写作中常常习惯用人称代词做主语,I、we等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颇高,爱用I think …we must…等句式。而英语则多用非人称词类作主语。例如: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中国学生如果写英语作文时会用I开头来翻译此句。而英语的思维则是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试比较下面这组句子:
(11)The teaching set-up filled me with fear / I felt fear by the teaching set-up。
同样的意思,前一句的出发点是外界事物,客观幽默;而后一句的出发点是说话者自身,主观色彩强烈。汉式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学生很少能想到用前一种表达。
由于主语的物称化与人称化的差异,导致英汉句子在语态使用上的显著差异。英文句式在语态上多采用被动形式,尤其是用“it”作主语的非人称被动式,如It is believed,it is estimated等。而汉语由于主语的人称化,多采用主动式。例如:
(12)The issue has ye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人们迄今对这一问题尚未进行过彻底探索。
(13)The ability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has not been developed.
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未养成。
2.3 在语篇中的体现
Kaplan(1966)提出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型。英语语篇突出主语和主题句,注重分析推理,信息安排往往采用“突显”语序:由近及远,开门见山,一语破的[6],在英语语篇中,尤其是在带有论说性的文章中,占主导性的组篇模式为一般-特殊型,也称为直线型,他们写作时往往先用一句话概括主题思想,然后再引出具体事例或细节。相比之下,汉语语篇的发展模式是螺旋型(spiral)的,受其影响,我国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阐述往往不是从主题入手,而是先以迂回、隐含的方式绕着主题的外围转,这种用英文表述但在语篇结构模式上却呈现汉语思维的文章,通常主题不明确,观点不够鲜明。
3.如何有效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3.1 词汇层面
词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习得效果。在讲解词汇时,要增加词汇语体色彩、结构属性方面的介绍;设法将特定词汇的讲解与相应的语境发生联系;尽量减少英语词汇与母语词汇之间直接建立联系;用已学的英语解释新词,并且把重点落在易发生负迁移的词汇上。
3.2 句法层面
鉴于中国学生目前是在脱离目标语语境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背诵是语言输入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背诵,学生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回不断增加,潜在的语言知识不断扩展,语感也不断增强。
3.3 语篇层面
在保证大量的英语阅读输入的前提下,还要及时地英、汉两种语篇模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语篇结构及其与汉语的差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并同汉语语篇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能注意到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并对西方思维模式进行有效的模仿。
4.结论
本文探讨了中式英语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并从用词、句式、语篇层面出发结合语料进行了英汉对比。我们认识到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必然受到母语的影响。然而,我们能够通过英汉对比来认识英汉之间存在的思维差异,并采取有效地策略使学生逐渐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来克服母语的影响,最终写出地道、规范的英语作文。
参考文献
[1]Kaplan R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30-231.
[3]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60.
[4]李汉强.英汉对比分析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7).
[5]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3.136.
[7]铃木大拙•佛洛姆.禅与心理分析[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8]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4-44.
[9]裘姬新,凌斌.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4).
[10]许钧.论翻译的层次[A].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C].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90-402.
[11]朱容影.母语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负迁移及教学对策[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3).
作者简介:毛晨(1986—),女,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中式英语;思维模式;英汉对比;英语写作
引言
英语写作,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往往体现着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然而英语写作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批改学生英语作文时,常常发现中式英语现象。为什么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读起来很像是从汉语翻译过去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写作既是语言活动,也是思维活动,思维模式影响着修辞方法、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知识和技能外,更主要的是源于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1.中式英语定义及成因
许多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会出现中式英语现象。对于中式英语(Chinglish)的界定,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及引用的是李文中(1993)提出的定义:“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刘宓庆(1996)认为思维支配语言。许钧(1994)也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可见,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上的,更主要的是源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上的。
2.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英语写作中的体现
铃木大拙•佛洛姆(1986)把东西方心灵作了一番系统的比较后认为:西方的心灵是分析的、个体化的等等。与之相比,东方的特点则可以概述为:综合的、整体化的等等。傅雷也谈到:“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英国作家Rudyard Kipling也有诗篇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表达东西方之大不同:
Oh,East is East,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Till Earth and Sky stand presently
At God’s great judgment seat.
这些不同对学生的英语写作产生了迁移心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目的地克服它们,对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十分重要。下文中我们将结合语料进行展开,找出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具体表现。
2.1 在用词上的体现
2.1.1 名词、动词和介词使用差异
汉语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导致语言中动词、名词使用不同。袁昌明(1996)认为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中多用动词;英语是静态的,与汉语比较,呈现出较少使用动词的倾向。英语的抽象表达法表现为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或其它词类或短语结构。
(1)She wondered whether her outspokenness might be a liability to Franklin.
她怀疑自己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成为福兰克林的包袱。
(2)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我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英语用抽象名词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用具体、形象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1)句的outspokenness和liability是表示笼统涵义的抽象名词,意思分别是“坦率”“责任”,在英汉转换中汉语借用具体的词语“心直口快”“包袱”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2)句的brutal frankness抽象的意思是“坦率的直白”,汉语借用成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英语用大量的行为抽象名词表示行为意义,这类名词构成的短语往往相当于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如果汉语用相应的名词表达,往往显得不自然。因此汉语充分利用其动词优势,以动代静,以实代虚。试比较:
(3)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
雨无情地下个不停,我感到惊异。
(3)句中用determination来表达The rain was falling continuously。汉语用“下个不停”来表达determination,使人读起来感到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如果汉语用相应的名词“雨的决心”来表达,就会给人一种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感觉。
2.1.2 形容词与动词使用差异
吴森(1989)认为西方人思维是理性的;东方人的思维是情感的,强调以情动人。因此西方文章的措辞讲求“真”,以理服人,对修饰词使用频率持慎用态度;而汉语讲求“华”,喜欢用修饰词来加强语气,以情动人。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学生写的作文。
(4)I walked joyfully along the path that was lit up by the golden rays of the morning sun.Beautiful flowers of many colors were blooming.How fragrant they smelled!…my heart was bursting with happiness…
“我在小路上愉快地散步。朝阳金色的光芒把小路照亮。绚丽多彩的鲜花正在盛开。这些花儿多么芬芳!……我心花怒放……”
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形容词使用过多,企图美化文字,却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great,many,wonderful,very等这些修饰词用得太多,反而显得文章苍白无力。
再来对比得看一下英国作品。
(5)A poor player/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
(6)But screw your courage to the sticking-place,/and we’ll not fail.
只要你鼓足你的勇气,我们决不会失败。[2]
英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汉民族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概括的。表现在语言上,英汉语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用词出现的不同倾向。英语偏好用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偏好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如“说”一词,英语中有grunt,exclaim,announce,scream,shout等,这些词的使用使语言既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上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嘟嘟嚷嚷地说,低声地说,自告奋勇地说……所以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作文时往往老是重复中心词“说”(say)。
2.2 在句式上的体现
2.2.1 关联照应方面的差异
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样的。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给人不流畅感。例如:
(7)If he asks me,I will tell him/ When he asks me,I will tell him.
他问我,我就告诉他。
这样的句子,汉语中就不需要任何的连词,而英语中就必须用上连词when或if来表示条件,才可以推导出“I will tell him”的结论。
英语重形合,是指英语语言符号以及语法之间依靠较强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较多,单句的句子成分排列紧凑。汉语重意合句子由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句子简短,富于变化。在单句中,句子的基本成分和修饰成分交叉排列,因而句子结构显得较为松散[4]。如:
(8)We won’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此英语句中用了unless这个连词。
(9)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此英语句中用了without这个介词。
受此差异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按母语的习惯,不使用连词等关联照应手段,从而造成句子的难以理解。另外,汉语中常省去主谓,英语则不行。如:
(10)I bought seven books which cost me seven yuan. When I took them back home, I found they were half new.
我买了七本书,(这七本书)一共七元钱,(我)拿回家一看,都(是)半新半旧。
汉语中,括号里的这些词都是可以省略的,而在英文中不可以省略。
2.2.2 句子主、客观倾向差异
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各一”。这两种哲学观体现在思维上则是东方民族在观察、分析、推理、研究事物时,往往以人为中心;而西方民族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事物。他们常把客观世界作为他们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英汉语言句子结构上主要体现在汉语多用人称代词作主语而英语多用非人称词类作主语。汉语多用主动结构,英语多用被动语态。
受此差异的影响,学生们在写作中常常习惯用人称代词做主语,I、we等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颇高,爱用I think …we must…等句式。而英语则多用非人称词类作主语。例如: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中国学生如果写英语作文时会用I开头来翻译此句。而英语的思维则是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试比较下面这组句子:
(11)The teaching set-up filled me with fear / I felt fear by the teaching set-up。
同样的意思,前一句的出发点是外界事物,客观幽默;而后一句的出发点是说话者自身,主观色彩强烈。汉式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学生很少能想到用前一种表达。
由于主语的物称化与人称化的差异,导致英汉句子在语态使用上的显著差异。英文句式在语态上多采用被动形式,尤其是用“it”作主语的非人称被动式,如It is believed,it is estimated等。而汉语由于主语的人称化,多采用主动式。例如:
(12)The issue has ye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人们迄今对这一问题尚未进行过彻底探索。
(13)The ability of thinking independently has not been developed.
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未养成。
2.3 在语篇中的体现
Kaplan(1966)提出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型。英语语篇突出主语和主题句,注重分析推理,信息安排往往采用“突显”语序:由近及远,开门见山,一语破的[6],在英语语篇中,尤其是在带有论说性的文章中,占主导性的组篇模式为一般-特殊型,也称为直线型,他们写作时往往先用一句话概括主题思想,然后再引出具体事例或细节。相比之下,汉语语篇的发展模式是螺旋型(spiral)的,受其影响,我国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阐述往往不是从主题入手,而是先以迂回、隐含的方式绕着主题的外围转,这种用英文表述但在语篇结构模式上却呈现汉语思维的文章,通常主题不明确,观点不够鲜明。
3.如何有效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3.1 词汇层面
词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习得效果。在讲解词汇时,要增加词汇语体色彩、结构属性方面的介绍;设法将特定词汇的讲解与相应的语境发生联系;尽量减少英语词汇与母语词汇之间直接建立联系;用已学的英语解释新词,并且把重点落在易发生负迁移的词汇上。
3.2 句法层面
鉴于中国学生目前是在脱离目标语语境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背诵是语言输入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背诵,学生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回不断增加,潜在的语言知识不断扩展,语感也不断增强。
3.3 语篇层面
在保证大量的英语阅读输入的前提下,还要及时地英、汉两种语篇模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语篇结构及其与汉语的差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并同汉语语篇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能注意到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并对西方思维模式进行有效的模仿。
4.结论
本文探讨了中式英语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并从用词、句式、语篇层面出发结合语料进行了英汉对比。我们认识到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必然受到母语的影响。然而,我们能够通过英汉对比来认识英汉之间存在的思维差异,并采取有效地策略使学生逐渐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来克服母语的影响,最终写出地道、规范的英语作文。
参考文献
[1]Kaplan R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30-231.
[3]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60.
[4]李汉强.英汉对比分析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7).
[5]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3.136.
[7]铃木大拙•佛洛姆.禅与心理分析[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8]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4-44.
[9]裘姬新,凌斌.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4).
[10]许钧.论翻译的层次[A].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C].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90-402.
[11]朱容影.母语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负迁移及教学对策[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3).
作者简介:毛晨(1986—),女,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