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一定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遇见诗词,背诵诗词,无疑为学生素养提升注入了文化基因。但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背诵,我们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诗词里的美好意境与真挚情感。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三首山水诗,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然而,从课内海量阅读的角度来看,三首山水诗,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诗词积累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再补充几首山水诗词,如《独坐敬亭山(其二)》《题君山》《忆江南(其二)》《忆江南(其三)》,这样既能增量积累,又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山水诗词。
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写道:“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针对这一目标,笔者采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了解诗意。
借助注释自行理解,教师点拨明意。在古诗文中,一些关键字义,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独坐敬亭山》中的“尽”和“闲”,借助这两个关键字的注释,便可理解整句诗的含义。学生在表达对诗句的理解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既是一次认可,亦是一个强化的过程。
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核对诗句。三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诗句的能力,但有的学生存在虽然理解却无法表达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出示译文,让学生寻找相应的诗句,通过诗意强化对诗句的记忆。
诗句译文连线,学生自主区分。将诗句和译文进行连线,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包含着多层练习,读诗句、悟诗意、找诗句、连诗意。如《忆江南三首》,每首词中都描写了不同景色,将其中的重点诗句提取出来呈现,若学生能够正确连线,就说明已经初步领悟了诗意。
多重比较品味诗词
歸类研读古诗词,就像构建一个小小的古诗词系统,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古诗词,并能在比较中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同步实现增量与提质。
同一诗人同一地点。许多名山大川,著名诗人都曾游览过,甚至不止一次。如李白曾七次来到敬亭山,写下了多首有关敬亭山的诗,其中就包含两首《独坐敬亭山》,一首表达与敬亭山的相看不厌,一首描写敬亭山的高大雄伟,若细读便能体会到那高大雄伟的背后也蕴含着相同的孤独与寂寞。
不同诗人同一地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风光,总有一处是众多诗人的最爱。不同的诗人,也能捕捉到景物相同的特点。在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中,都用了“镜”“翠”“螺”三个字,将洞庭山水的形状、颜色与湖面的平静进行了全方位的还原。
同一诗人不同地点。比较阅读《忆江南三首》,可以发现白居易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选取江南独具特色的城市和景点进行描写。从一个“忆”字入手,把一处处美景串联起来,将心底那份怀念与向往毫无隐藏地展现出来。
多元创作情景再现
不同学生对诗词有不同的理解,可以通过古诗词扩写的形式,将自己理解或想象到的画面进行描述,笔者称之为“诗语新说”。比如学生扩写“湖光秋月两相和”——
平静的湖水,倒映着空中的圆月,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中的月亮在天上,此刻,已经分不清了,当明亮的月光洒满整个湖面,真是水天一色,美丽至极。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诗词蕴含的山水画面,更把研读诗词后所看到的画面及内化的感想融合,实现了对优秀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积累经典诗词,在故事的扩写中让经典得到创新性发展,这样的赏析,就形成了传统诗词的“双线桥”教学法。在教学中摒弃原有的字字品读的方式,通过归类积累、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诗词形成宏观认知,读懂诗中的画面、情感和印记,将古诗词内化于心,真正实现课内海量阅读的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三首山水诗,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然而,从课内海量阅读的角度来看,三首山水诗,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诗词积累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再补充几首山水诗词,如《独坐敬亭山(其二)》《题君山》《忆江南(其二)》《忆江南(其三)》,这样既能增量积累,又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山水诗词。
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写道:“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针对这一目标,笔者采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了解诗意。
借助注释自行理解,教师点拨明意。在古诗文中,一些关键字义,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独坐敬亭山》中的“尽”和“闲”,借助这两个关键字的注释,便可理解整句诗的含义。学生在表达对诗句的理解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既是一次认可,亦是一个强化的过程。
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核对诗句。三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诗句的能力,但有的学生存在虽然理解却无法表达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出示译文,让学生寻找相应的诗句,通过诗意强化对诗句的记忆。
诗句译文连线,学生自主区分。将诗句和译文进行连线,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包含着多层练习,读诗句、悟诗意、找诗句、连诗意。如《忆江南三首》,每首词中都描写了不同景色,将其中的重点诗句提取出来呈现,若学生能够正确连线,就说明已经初步领悟了诗意。
多重比较品味诗词
歸类研读古诗词,就像构建一个小小的古诗词系统,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古诗词,并能在比较中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同步实现增量与提质。
同一诗人同一地点。许多名山大川,著名诗人都曾游览过,甚至不止一次。如李白曾七次来到敬亭山,写下了多首有关敬亭山的诗,其中就包含两首《独坐敬亭山》,一首表达与敬亭山的相看不厌,一首描写敬亭山的高大雄伟,若细读便能体会到那高大雄伟的背后也蕴含着相同的孤独与寂寞。
不同诗人同一地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风光,总有一处是众多诗人的最爱。不同的诗人,也能捕捉到景物相同的特点。在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中,都用了“镜”“翠”“螺”三个字,将洞庭山水的形状、颜色与湖面的平静进行了全方位的还原。
同一诗人不同地点。比较阅读《忆江南三首》,可以发现白居易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选取江南独具特色的城市和景点进行描写。从一个“忆”字入手,把一处处美景串联起来,将心底那份怀念与向往毫无隐藏地展现出来。
多元创作情景再现
不同学生对诗词有不同的理解,可以通过古诗词扩写的形式,将自己理解或想象到的画面进行描述,笔者称之为“诗语新说”。比如学生扩写“湖光秋月两相和”——
平静的湖水,倒映着空中的圆月,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中的月亮在天上,此刻,已经分不清了,当明亮的月光洒满整个湖面,真是水天一色,美丽至极。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诗词蕴含的山水画面,更把研读诗词后所看到的画面及内化的感想融合,实现了对优秀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积累经典诗词,在故事的扩写中让经典得到创新性发展,这样的赏析,就形成了传统诗词的“双线桥”教学法。在教学中摒弃原有的字字品读的方式,通过归类积累、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诗词形成宏观认知,读懂诗中的画面、情感和印记,将古诗词内化于心,真正实现课内海量阅读的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