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静止,虚幻的存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23987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著名的荒诞派戏剧,其主题向来是众说纷纭。本文将其主题归为“等待”,并由此出发研究《等待戈多》中时间的静态性,再由静态中体现的不变探求作品中人物自身存在的本质,最后就其存在的状态探索人物等待的虚幻性。
  关键词:《等待戈多》;存在;时间
  作者简介;邹佳妮(1997-),女,江苏省苏州市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2
  “等待戈多”,这是全剧主要人物的使命,整部戏剧中都充斥着对戈多的想象或是期待。他从未出现,也许明天来,也许永远不来,却始终是剧中人物存在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戈多是虚妄中的希望,也是希望中的虚妄。而赋予戈多这种不确定性意义或是将这种不确定性扩大的,是“等待”这一过程,所以“等待”应是这部作品的主题。
  什么是等待?我一直认为等待是沿着时间的脉络去追寻一个存在于未来的目标或是说未来的一个时间点,从宏观上看这一过程,它是一个从等待开始到等待目标出现的一个线性过程。但这部戏剧中等待的时间结构却有所不同,第一幕中的等待最终是以等待告终,然后在第二幕中的次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这种等待陷入了昨日的重复,仍是以继续等待告终,所以从整部戏剧来看,它只是放大了每一幕中等待的过程,形成了无限的循环,而我所认为的线性过程也转换成了圆形的循环往复。深究其时间结构转换的原因,关键还是在于戈多的不确定性将等待起点与终点间的连线切断。与起点相连的被切断了的那一端在时间的空间中摸索游荡,就像戈戈和狄狄拿着三顶帽子,互相交换、试戴、再交换、再试戴,这样的行为充满着无意义性,不断地在排开时间,最终游离在外的那一端被逼回了原点。此时,再从宏观上来看,它就是一个点,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这实在糟透了。[1]”
  其实当“静态”这一想法出现时,我是怀疑的。若是什么都未曾发生改变,那戏剧中所有的对话所有的交集是否都是无意义的?戈戈所不停挨过的打、幸运儿在那儿跳舞甚至是“思想”,还有戈戈和狄狄间的争论,这些都是作者仅仅为了塑造他们悲哀或是可笑的形象而设计的?特别是从第一章到第二章,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这里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虽然这期间只有短短一天,但我似乎感受到人慢慢老去的一个过程,这难道仍是静止的?当我从情节发生的原因或是动力入手,我发现了时间的反作用力。过去的波卓利用幸运儿牵引前行,放弃了自我行进的能力,而幸运儿则是被限制了表达思想的途径和机会,所以他们早已将自我探索与自我表达的能力放在了时间之外,所以时间把这些留在了过去,不需要探索的波卓瞎了,不需要表达的幸运儿哑了。在这里,时间的前行力和反作用力相互碰撞,时间就发生了断裂产生了停滞。这种停止在波卓最后一段的呐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波卓眼中,所有时间都成了同一天同一秒,瞎也好、哑也罢,生也好、死也罢,都像“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出生就是死亡,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循环的圈。这不就是之前所说的“静态”吗?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种种变化“只起到强调情境的本质的同一性——越是变化,就越是一成不变。[2]”这种不变究竟指什么?在剧中是等待,是戈戈和狄狄存在的本质,是他们自身的本质。戈戈和狄狄不断重复着等待,第一天,第二天、乃至剧本之外的等待,所以他们早已跳出了时间的洪流,外界的变幻也变得模糊。就像他们为傍晚还是黎明产生的一场争论,结果是什么完全不重要,读者也没有追寻的意义,只是这个节点,当他们分辨不清外界的时间时,时间就发生了断裂。断裂来源于不断地重复,而断裂后的时间,是永恒的重复。他们的等待不再需要时间去衡量,等待这种生存的状态已经内化成了他们自身的本质。
  戈戈不记得 “等待戈多”这件事并不要紧,只是当再次提起时,他所做的选择不是觉得这一切荒谬、无聊、可笑,然后转身离开,而是突然记起,然后感叹一声,继续等待。所以等待早已不是他应该牢记于心的使命,而是已经融进他血液里的本质,是在无穷的、断裂的时空中的一种无意义的重复。对于他们来说,戈多的到来是希望,他的缺席是绝望,但无论戈多来还是不来,他们存在的本质就是去等待时间之外的和平与永久。
  其實戈多也何尝没有其自身的本质?他的存在就是被等待,无论多久,他都是不会出现的。由戈多所创造的时间断裂,使他和戈戈狄狄“在各自的等待中发生了异化。等待已经不再是联系两个流浪汉与戈多的纽带,而是退缩到双方体内,内化成各自的存在和本质。[3]”我在阅读这部戏剧时一直会产生一种想法,是否真的会存在一位演员饰演戈多,一直在后台等待着,等待着上台的时机。他始终清楚自己是那位台上被等待的对象,可此刻,被等待变成了等待,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后台幽暗的角落里完成自己等待的存在。正如戈戈所说:“咱们老是想出办法来证明自己还存在。[4]”
  然而,我在文章开始就提及了戈多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所以存在本身往往会进入一条虚幻之途。这部戏剧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在不断地失忆中。戈戈除了狄狄只记得现下身上的伤痛和令他甚感快乐的鸡骨头,然后每天不断地和狄狄重复着那段等待戈多的对话。他除了存在,就是在虚无中游荡,没有生活,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早已分不清自己是醒着还是在梦里。这样的虚幻感渐渐渗入他的存在中,把他慢慢腐化为等待的奴隶。波卓和幸运儿亦是如此,他们的存在还未达到戈戈和狄狄的层次,只是信奉行动、财富或理性,可他们存在中的回忆痛苦又无意义,为了更好地心安理得地生活,他们选择了遗忘,接着便进入了漫无目的的游荡、跌倒、游荡的无意义怪圈中。
  似乎在种种虚幻的存在中只有狄狄是一直清醒的,他记得所有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还有自己存在的本质——等待,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使最接近清醒的人坠入虚幻的轮回。为此,他引入了“自杀”这个命题。自杀是什么?在我看来是脱离虚幻回归真实的一种手段。戏剧刚开始,狄狄就谈起了年轻时应该去跳巴黎塔的想法,这时的他已经微微意识到与戈戈携手变成一堆白骨也好过无妄的等待,他内心其实是追求真实的存在方式的。可当后来戈戈主动提出一同上吊的想法时,他表面应和鼓励,实则慢慢退居生存背后,寻求一种对于戈多的无妄的乞求。
  就像他们难得的“沙沙”的思考。这沙沙的响声究竟是什么?是“探究存在的神秘和自我对于痛苦与受苦的极限的声音。[5]”他们两在竭力痛苦的深渊中最终丧失了勇气,仍选择了“等待戈多”。他们无法完成自我拯救,便只能从一种避重就轻或是直白地说就是逃避的方式,寄希望于外界的力量来拯救他们逃离现世的苦难。也许他们根本就知道戈多不会到来,一次次无条件的相信与等候只是他们在无意识中为自己寻找出口麻痹自我,他们所期待的生亦是在静候死亡的到来。生命的萎缩、生存的衰颓一时间悉数体现。
  马丁·艾斯林曾说过:“此剧的主题不是戈多而是等待,是等待这一行为所具有的人的状况的本质性和特征性方面。……此外,正是在等待的行为中,我们才体验到了以其最纯粹和最明显的方式而流动的时间。我们如果是主动等待的话,我们往往会忘记时间的过去,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但如果我们是被动地等待的话,我们则面对的是时间的作用本身。[6]”等候戈多的戈戈和狄狄始终处于被动等待的位置,有人说戈多的英文是god,是“上帝”的一种弱化形式,那么戈戈和狄狄可以说是被戈多这个上帝伸出的无情的手在操控着,他们的存在也始终限于等待的框架中,无法超越时间,因此,永恒的存在就被冠以了虚幻。于是,戏的结尾又回复到戏的开头……
  注释:
  [1]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28页。
  [2]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3]王珊珊:《<等待戈多>的“等待”》,《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4]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施咸荣译,《荒诞派戏剧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85页。
  [5]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6]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33页。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资助课题一般项目“巴恩斯小说元叙事策略研究”(WY201506)最终成果。  摘 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降,英语文艺界展开了关于历史本质的激烈争论;步入21世纪后,文艺界更多地关注历史的本源——记忆,涌现出大量关于记忆叙事的作品。巴恩斯以上述两个年代将《终结的感觉》一书划分为前后两章的结构,前景化两个时代的关键文化符码——对历史真实性与记忆可信度的探
摘 要: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塑造了大胆泼辣的邓幺姑,豪爽仗义的罗歪嘴,无情无义的顾天成等形象。透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初期四川社会的商人、袍哥、官绅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感知到波诡云谲的时代风云、多姿多彩的地域风貌。  关键词:李劼人;《死水微澜》;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谢洁蕾(1996-),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赛珍珠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土地主题”研究》(课题编号:WGW1521)研究成果之一;同时,在本刊《戏剧之家》2016年5月上半月刊总第225期刊出的《浅析“土地主题”对赛珍珠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生命主题”的重要性与意义》也为该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美国作家赛珍珠一生的事业在于推进中西文学、文化交流,因其曾在中国生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英语影视大量引入我国市场,影视的字幕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相较西方而言,我国在英语影视字幕翻译研究领域的起步比较晚,相对落后。所以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入手,以2016年热映英语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为例,分析字幕翻译的特点,对字幕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进行总结。  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特点;功能主义  作者简介:李国安(1996.11-),男
摘 要:《巴别塔之犬》是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代表作,对其女主人公露西个人悲剧与婚恋悲剧的探讨是异彩纷呈。本文试图通过对露西形象的分析和对其与丈夫之间沟通隔阂的探索,解析巴别塔的倒塌带给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露西;隔阂;沟通;巴别塔;精神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  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
电影《芳华》在场上热映,观众在场下热评。严歌苓,《芳华》的原著作者只在一旁淡淡地冷眼观瞧。仔细看,《芳华》里有她的影子,那是她的时代。  “写作源于我创伤性的记忆”,严歌苓说,这样创伤性的记忆根植于个人的敏感,就像她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她自己的影子。  电影《芳华》正在引起热议,有人大赞,有人猛批,都正常。  从某种意义上讲,《芳华》是严歌苓的自传,如同她的其他作品一样。这不是记者的臆测,而是
摘 要:语言大师赵元任的第一部译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树立了典范,本文以赖斯的翻译批评理论为框架,系统分析了这部儿童文学的翻译,通过研究,揭示了赖斯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赖斯;儿童文学;赵元任: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作者简介:田萌(1995.9-),女,汉族,山西泽州县人,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皓月  像是在夜空迷了路  在变幻的云层  閃躲的繁星间  踮足游移  洒一路银光  如白昼的余影  一段宁静的梦  踏过人间的屋顶、河面、  小巷和树林  轻盈的倩影  苍白娇羞的脸庞  秋中的满月  夜的温柔的眼  你似妩媚度母的笑靥
摘 要:哈贝马斯认为一个交往行为的发生要想成立,必须要同时满足四种要求——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可领会性,这样才属于有效沟通,否则就是无效沟通。笔者认为,《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发生,根源在于主要人物在交往行为中存在大量无效沟通,彼此之间无法准确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最终由焦仲卿刘兰芝两个人用生命为所有的无效沟通买单。  关键词:无效沟通;哈贝马斯;《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中图分类号]:I206
摘 要:张悦然是“80后”代表作家之一,其近年来创作的历史小说《茧》与《大乔小乔》成为她转型期的代表作品。“多声部”的叙事策略、历史与成长主题的融合是张悦然言说历史的手法,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同代人的精神关怀。  关键词:“80后”文学;历史叙事;张悦然;  作者简介:沈梦云,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一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